作者文章归档:张真铭

真铭先生自开始传授正宗的陈氏太极小架,陈氏太极新大架 ,陈氏心意混元太极24式,推手,桩功,太极缠丝劲等之后,于2015年5月带学员参加了加拿大温哥华第36界加美国际武术邀请赛,获得了陈氏太极男女组各两块银牌的优异成绩,目前越来越多的人踊跃加入真铭太极团队,也希望能和有兴趣的朋友一起探讨学习!

练拳过后的酸痛和疲累问题


初学太极拳的人往往因为某些动作未达要领,会感到身体局部有酸胀感。那种感觉就类似许久不运动的人刚刚跑完步后小腿肚的酸胀。出现酸胀的部位大多是肩膀、手臂(此种举例不包括拳病导致的膝盖痛)。随着练拳的深入,酸胀感会慢慢消失。练拳者要经历一个脱胎换骨的身体功能的改变,所以会自然出现酸、麻、胀的筋骨锻炼反应,此时,不要因为害怕身体各部位的疼痛而退缩不练了,千万要咬紧牙关挺过去。初学者的脉络细小,气血运行不畅,丹田元气储备不足,所以,练功以后身体显得特别疲倦,这也是正常的练功以后的生理反应。一趟拳刚打完一般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严重缺乏睡眠除外),那时身体正处于兴奋状态,呼吸顺畅匀称,缓缓流汗,舒适感...

Read more

太极养生之六大养生原理


 太极拳虽属于中华武术的范畴,也可说成是中国医学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达到祛病、健身、养生、延年的目的。在我国较早的一部医书《黄帝内经》中就记载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犷醉以入房,以欲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讲的全是预防疾病,保持健康,正威则邪不侵,体壮则疾病不生的道理。太极拳运动便是这些道理的切实体现。 

一、太极拳是非常讲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

Read more

拳不上手的五大缘由


 有些朋友练太极拳由于缺乏老师和拳论指导,虽用功日久,总感觉拳不上手,收效不大。

 

  究其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身势不松。太极拳要求中正安舒,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放松有很多好处,能使气血畅通,活血化淤,收到防病治病的效果;用于推手,放松能提高自身的灵敏度,更好地感知感觉对方劲力的大小、方向、长短而顺势借力,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另外太极拳发劲有个过程,叫松恬弹抖。只有松得彻底,发劲时肌肉、关节突然伸缩,产力的瞬间爆发力才大。因此,历代名家都严格要求,如陈式太极拳宗师陈发科要求学生松要松到指肚尖;杨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把太极拳喻为绵里藏...

Read more

脊柱才是行拳养生的关键所在


 太极拳如何才能获得健康长寿?尽管好处是整体的,但用脊柱行拳才是养生祛病的根本所在。脊柱包括颈椎、胸椎和腰椎,而且腰脊在行拳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从人体的构成、脊柱的构成、腰胯的重要作用三方面叙述。

 

1、            人体的构成

太极拳运动是全身运动或者叫在腰脊带动下的全身运动,所以应该从人的结构谈起。按照中医理论,人体是由气、血、经脉、骨、髓及脏腑组成的;五脏指的是心、肝、肺、脾、肾;六腑指的是大肠、小肠、膀胱、胃胆、三焦。这些脏...

Read more

太极拳手法攻防要义


太极拳不仅仅有健身作用,健身只是其功能的一个方面,太极拳乃是健武一体、攻防兼备的武术,每个手法都有其攻防的含义。熟悉各种攻防技巧,运用太极八法,掤、捋、挤、按、採、挒、肘、靠等进行实战演习,达到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的境界。

攻守兼备的手法,是前臂掤圆,有向前膨胀向上浮托的意识,架于体前,抵御对方按推自己的防卫方法。旨在使对方之力不能加于我身。搠的关键不在于与对手抗力争衡,而在于旋腰转化。

防守的方法。以我两掌黏连对方手腕和肘,随对方击我的劲力方向因势利导,延长其动势,以我的腰腿劲转化,改变其用力方向,使之落空。

进击手法。以自己的一臂加上另一手的助力,作用于对方的...

Read more

太极先贤留下来的宝贵经验,如何练好太极拳


 本篇文章列出了二十七项太极先贤留下来的宝贵经验,每一项在练太极拳时都至关重要。想要练好太极拳,不可不看,望广大太极拳爱好者仔细揣摩,共同进步。

  一、先贤曾说,“打拳打个理”“学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所以学习太极理论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才能打出明白拳。


  二、太极拳是一种大脑意识支配下的整体运动,只是抬手、提足,肢体主动习练,而不用脑者很难成功。


  三、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阴阳相济是太极拳的根本,也是人生存之根本。太极拳练的就是阴阳变化。


  四、深研太极拳。要体用结...

Read more

打拳要长,发劲要短


打拳要长,发劲要短:长,知演练的套路要长,为的是增力长气,锻炼耐久力。短,指击拳出腿时要有爆发力,即在短时间内将全身之力蓄于击出之拳、踢出之脚上,产生一种巨大的冲击力量,拳家也称之为寸劲。寸劲集中体现在击打动作结束的瞬间,给人以干脆利落,饱满刚劲的印象。寸劲用的好,出拳有声,起腿生风。练习寸劲,首先要注意发力顺达,避免的传递受阻,使力量顺利地送至一点。其次是先松后紧。力在传递过程中,肌肉应当放松。力在爆发之时,肌肉便当急促收缩,以使力量短促而巨大。第三是掌握发力时的加速度,使力量与速度结合得最合时宜,从而使原始力量增大数倍。寸劲是武术特有的发力形式。他与呼吸...

Read more

拿住“放"字练松功


 把太极拳比作鱼,把松比作水,练拳如能扮好,就如鱼得水,鱼在水中能得到的,拳在松中同样能够得到。例如:鱼在水中获得自由,拳在松中释放压抑、解除束缚、舒展身心;鱼在水中获得营养,拳在松中体会拳理、贯彻要领、领悟真谛;鱼在水中成长壮大,拳在松中增长功夫、陶冶情操、强健身体。反过来说,鱼离开水就会死亡,拳离开松就失去灵魂,不论比划得多么像太极拳,都不可能有太极拳的神煎;杨澄甫先生说过:一个松字,最为难能,如果真能松净,余者末事耳!” 


松很重要,松又很难练。

一是难在长期积累的浑身僵滞之力非常顽固,很难在短时期内彻底清除干净;

二是难在对自...

Read more

太极秘传真话


 1、实的部分身体从上往下放松而沉到脚底,如松而不沉,不是真松;虚的部分身体从下往上放松而飘或提起来,如松而不飘或不提,亦不是真松。太极拳下盘的沉提劲,就是这种练法之一。

2、如在练拳架或练推手时觉得膝盖过分受力,不是真正松膝。不要把膝关节承载过多的身势重量,而是靠松胯把身势重量下沉至脚底。如能松胯,则膝盖松开自然受力。

3、如在练拳架或练推手时觉得腰骨或腰肌过分受力,不是真正松腰。

4、有人说弓步的后脚稍许弯曲是对的练法,有人说弓步的后脚伸直是对的练法,其实这些人不真正懂得弓步的虚实状态。对此我赞成太极名家董英杰先生的意思:弓步的后脚,不用时为虚,可以稍许弯曲;用时为实...

Read more

太极拳不可不知“三盘”之“下盘”


 前面小禅和禅丝们分享了太极拳的上盘中盘,今天最后在和大家分享下盘(胯)的问题。胯为大腿根部,左右各一。胯骨由髂骨、坐骨和耻骨组成,它与尾骨、骶骨共同组成骨盆,起着支撑脊柱和上体的作用。胯为上体之底盘,为人体最大的关节。首先,下盘(底盘)要平、正、稳。

 

只有底盘平正稳了,躯干才能中正竖直。就像石碑的底座一样,底座平正稳住了,石碑才能竖得正直稳当,不至歪斜倾倒;其次,底盘要松。只有底盘松了,丹田之气才能下到脚底。

太极拳的中定功夫全在于腰胯,能松腰落胯,则能气沉入地,两足有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