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彭英

彭英,女,1975年8月10日生,硕士,副教授。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制度安排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制度安排

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是为了发展国家经济并使之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功能,然而“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因此,政府代表国家进行的制度安排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变得至关重要。正因为如此,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是政府而不是企业居于核心地位,负责对整个体系的宏观结构调控,进而发挥体系的整体功能;同时它应为体系中的各个创新主体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看,我国当前的体制改革(包括经济科技体制、政府职能调整)和政策完善就是政府代表国家进行的强制性的制度变迁的过程,其目的是为国家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这与国家创新...

Read more

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是由多个分布相对稳定的系统要素组合而成的网络系统,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构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而这种框架结构又决定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功能和特征。因此,从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角度来看,国家创新体系具有促进知识创新、知识传播与扩散、知识应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观念创新等作用;同时它还承担着创新活动的组织、创新资源的配置以及创新环境与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等任务。

根据熊彼特的创新思想和1997OECD发表的研究报告《国家创新体系》以及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国家创新体系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五个子系统,即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

Read more

国家创新理论的发展


国家创新理论的发展

创新思想的产生由来已久,但对国家创新理论的研究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基本是在国家技术创新系统理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技术创新过程的整体性思考,并运用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发展而来。

    20世纪80年代初,技术经济理论家和创新理论家纳尔逊和罗森伯格就已提出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的概念,他们将国家创新系统定义为一套制度框架,这些制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公司的创新业绩。这一定义把创新仅仅看作是公司的创新,非常狭窄,没有指出国家创新系统的本质和精髓。

  &n...

Read more

科技成果向民营科技园区转化的对策


1.建立完整的技术转移体系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技术转移体系,这就是中国科学院系统、教育部系统、科技部系统、国防科工委系统,部门行业系统以及社会兴办的各类技术交流交易服务机构等各自为政的技术转移体系。但是,这个体系目前存在着诸多缺陷和不完善的地方,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革,以逐步适应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对于我国的技术转移体系的发展方面,主要应该考虑建立一个完善的、功能健全的国家的技术转移体系的问题。其技术转移体系主要包括四个层面的技术转移机构:在国家层面,要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对国家技术转移体系的建设和发展进行全面协调和指导;在区域层面,要建立区域技术转移联盟;在专业...

Read more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和问题


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也称技术转移)对于科技企业和园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还不尽人意,我国的科技优势、人才优势还没有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科技成果多,实施转化少

据统计,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为54%,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为39%,而美国、日本、芬兰等20多个全球公认的创新型国家,其对外技术依存度低于30%,科技对经济的贡献高于70%。如一份教育部的研究课题报告显示,我国高校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6000项~8000项之间,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不到1/10。

 2.高新技术企业多,优势企业少

截至到20...

Read more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历史回顾及制度分析(3)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历史回顾及制度分析(3

3.转型Ⅱ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现在)

转型Ⅱ期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如对企业实行企业制度与产权结构创新改革,实现现代化企业制度,强化企业创新功能。从政府宏观管理方面出现了重大科技计划科技主管部门和经济主管部门联合制定,出现了一些新的组织如国家工程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加快了高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和实行产业化的步伐,经济增长方式出现了根本改变。实施了科技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明确了建设中...

Read more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历史回顾及制度分析(2)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历史回顾及制度分析(2

2.转型Ⅰ期(改革开放的前期阶段:1979-1992

转型Ⅰ期CNIS是一种复合模式。政府由行政指令型向政府指导型转化,并且这种转化是以社会的基本制度安排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为核心线索的。CNIS伴随着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运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1993年以前并没有明确市场经济作为转变目标。例如企业内经费与研究人员投入的变化与科技体制改革目标不尽一致,反映了当时企业创新中的一些问题。在当时放权让利确实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收益,同时有许多传统经济体制的范畴如以企业数量的扩张来促进经济的增长、承包制的短期行为、外部环境...

Read more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历史回顾及制度分析(1)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历史回顾及制度分析(1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其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到20世纪民国初期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力图科学救国、实业救国,这一切都缘于比差引力(马雪娣:《科学技术宏观管理的“规划模式”:对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评析》,《自然辩证法通讯》1995年第4期)索引而导致的危机意识和内在追求。1935年国民党制定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最后以失败告终。1928-1947年间,高等学校毕业生不到18万人,1949年全国科技人员不超过5万,其中专门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不超过500人,科研机构30多个,且集中...

Read more

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方法论意义


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方法论意义

国家创新体系是现代技术革命的内在结构及其运行机制,推进现代技术革命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就是要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我们认为,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有助于解决发展中中国的如下问题:

①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为了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传统的药方是:加强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建立健全知识领域与经济活动之间的中介机构;加大基础研究的力度;扩大技术贸易;开辟高新技术园区等等。这些药方都曾经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例如,加大公益性知识研究力度当然可以缓解市场机制对非赢利性知识的直接或间接的抑制作用,但也往往导致公益性知识研究日益脱离经济社会发展的供求环境...

Read more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研究基本上是在国家技术创新系统理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技术创新过程的整体性思考,并运用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发展而来的。直到1987年,英国学者费里曼等人在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亦译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并将创新归结为一种国家行为,这才基本明确其含义,即由公共和私有机构组成的网络系统,并强调系统中各行为主体的制度安排及相互作用。该网络中各个行为主体的活动及其相互作用旨在经济地创造、引入、改进和扩散知识和技术,使一国的技术创新取得更好绩效。它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