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蒋文胜

笔名:雪珥。澳大利亚华人,职业商人,非职业历史拾荒者,有良心的历史发明家,一直致力于收藏与晚清有关的海外文物,通过挖掘海外史料,运用国际关系理论,以国际化的崭新视角、跨学科的宽阔思维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史,尤其是中国改革史,不仅十分注重历史研究的实证,更重视思想的理性和宽容,及历史研究成果的大众传播效果。主要著作有《大东亚的沉没》(原作者雪儿简司,女)、《绝版甲午:从海外史料揭秘中日战争》,《国运1909:清帝国的改革突围》等。

激进主义害死中国


   两起骚乱

  1905年的中国和俄国,从来没有这么相似过,甚至如同孪生兄弟。并且,这种相似将持续近一个世纪。

  这一年,这两个国家的大多数精英都相信,他们正在成为最后两只专制恐龙,面对立宪的世界而倍感孤独。因此,他们几乎同时启动了政治改革。

  转型是痛苦的,甚至是血腥的。

  大清帝国政改所收获的第一个结果,是9月份在北京CBD爆炸的一颗自杀性炸弹,直接造成了二十四人伤亡,北京城内风声鹤唳。刺客是二十七岁的安徽桐城人吴樾,秘密组织“军国民教育会”及其“暗杀团”的成员。这个“暗杀团”中...

Read more

大清洋帅汉纳根:德意志雄鹰翱翔北洋


甲午人物列传之——汉纳根篇

 

导读:今年725日,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的纪念日。这场战争对近代中国意义重大,既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的失败,又激发了知识界变革政体的要求。同时它也改变了东亚格局,乃至刺激了日本走向扩张道路。甲午战争,因而乃近代中国的重大议题。新浪历史拟推出系列甲午人物列传,回顾中日等各国决策者、参战者故事,纵观两军布阵、解析各方心态,以史为鉴,品评得失。

 

汉纳根

 

人物小传:汉纳根Von Hanneken 1855-1925),德国人。陆军大尉,1879年由德国军队退伍,由中国...

Read more

中央机构大改革


  1906年,大清国为一场注定空前、甚至可能绝后的政改,确定了主攻方向。

  在对“官制”所存在的弊病,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之后,体制内的改革者们,分别为中央和地方机构的改革,开出了药方。根据中央对政改的安排,先实行中央机构改革,而后是地方机构改革。

  中央改制

  机构改革的主导者,就是出洋考察的戴鸿慈与端方。

  对于中央“官制”存在的问题,戴、端建议,应该推行“责任内阁之制以求中央行政之统一”。

  至于中央各部主任官与辅佐官之间的权责不清,“定为一大臣,一次官,大臣负...

Read more

中国需要超越左右的鹰派


  所谓“左右”之争多是伪命题。在充斥着“姿势分子”的“左右”纷争中,骨子里的党同伐异、不择手段并无区别,技术层面上也都能毫无困难地实现从“出口成章”到“出口成脏”的无缝链接。

  鹰派将校进驻“虚拟”媒体并引发围观,或许是2013年极具中国特色的非虚拟事件,再度凸显社交网络在中国异化为公共媒体的非典型道路。

  在这个日趋多元,却充斥着各类话语圈套及情绪陷阱的新战场,鹰派将校的强硬、率直但显然还缺乏精致“微”...

Read more

赌桌上的“组织部”


  在广泛群众基础的支持下,“闱姓”这种不上台面的赌博方式,其实已经成为足以左右地方官场的有效杠杆。赌桌后端坐的庄家和大户,其实已经是隐形的地下“组织部长”

  张之洞的改革新创举——“闱姓”赌博合法化还没推出(参阅本专栏上期《爱国开赌张之洞》),以公务员考试(“科举”)中榜者姓氏下赌的“闱姓”,就在广东闹出了大乱子。

  这一年(1885年),广东学政叶大焯亲自主持的惠州科考,廖、钟、王三大姓全数落榜,上榜的却是彭、文、田三个僻姓的...

Read more

军机处:破解集权命题


  43岁的怡亲王允祥、57岁的大学士张廷玉、60岁的大学士蒋廷锡,大概没有想到,当他们三人走进隆宗门边那几所极为简陋的小板屋时,将开启中华帝国中枢机构大变革的帷幕。

  这是1729年,雍正七年的夏季。

  中华帝国的庞大兵团,正向西北方的戈壁瀚海推进,讨伐准噶尔部。作为最高领导核心的雍正皇帝,需要时时与他的重要大臣们商议,但内阁设在太和门的文华殿前,离雍正居住的养心殿有相当距离,很不方便。何况,密集的军报要走公文途径层层转递,不仅效率低,保密性也差。因此,雍正下令,在隆宗门外设立一个专门的办公室,供允祥、张廷玉、蒋廷锡密办军事之用,组成了一个非正式的“中央军事...

Read more

走出忽悠 “新商业文明”才有希望


  在全世界的企业家中,中国的企业家一定不是最能管理、最会赚钱的,但或许是最能讲故事、最能忽悠的。有的故事讲给“权力”听,为获取某种稀缺资源;有的故事讲给老百姓听,为获取市场美誉度。

  几年来,“新商业文明”这个词汇,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新一轮公关的流行词。因此,在这个充满了“噪声”的市场里,要讨论“新商业文明”,我们必须剥开那些层层的伪装,还原这个话题应有的深刻含义。

  “新商业文明”是一种工具

  一些人爱用杰克·韦尔奇的一句话,来否...

Read more

以史为鉴:《国运1909》


  价值中国:雪珥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价值中国的采访。先请您为我们介绍下您写就的经典大作《国运1909》,您在本书中,预备向读者介绍什么,在1909年前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雪珥:
经典大作那是绝不敢当的,以《国运1909》为代表,我的“中国改革史”系列,能得到上至当国者、下至平民的不同读者的普遍认可,跨越了体制的藩篱及所谓“左右”之分,这是我所始料不及的。其原因,我自己认为就在于研究和写作动机是“善意”的,而没有将思想与文字当作所谓的“投枪与匕首”。

  《国运1...

Read more

寻找执政之基


  1645年,在经历了一系列军事胜利后,一个崭新的政权在中华大地上诞生了。新政权很快发现,获得执政合法性的途径,在于对传统的尊重和承接,而非否定和破坏,于是对执政合法性资源之“饥”,变成为这个新政权的政改之“机”,也造就了一个新帝国的发展之“基”……

  1645年,顺治二年。精锐的八旗军,在31岁的豫亲王多铎的率领下,打过长江去,统一全中国。经过惨烈的战斗和更为惨烈的大屠杀之后,大明帝国的故都南京以及整个江南财赋重地,在尸山血海中相继沦陷。

  捷报传来,刚刚定鼎北京不足一...

Read more

中国人为什么要移民?


   1

 
  美国的出入境管理,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严格,至少远比澳大利亚的要宽松。
 
  纽约肯尼迪机场那位移民局官员,一边让我在机器上按指纹,一边在我的护照上盖了入境戳,再用圆珠笔写上有效日期——澳大利亚护照在美国享受免签停留3个月的待遇。
 
  同行的家人,持的是中国护照,移民官将她的I-94表的出境部分裁下来,用订书机订在护照上。如此原始的做法,令我大感吃惊。
 
  在这个过程中,那位官员居然能见缝插针地与我聊起了悉尼、墨尔本,他在不久前刚刚到澳大利亚度假。他甚至都没有多看我几眼&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