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邓中华

居于江湖之末,行于皇城之边。身乏于异乡,心困于己往。不交泛泛酒肉之友,只寻侃侃天下之徒。貌有大智慧,实无小聪明。胸中纵有经纬,腹内竟无点墨。无长伎而温饱自足,有乖僻并褴褛自尤。

三鹿事件与真实的中国


  多事之秋。

  “无与伦比”的奥运和遥遥领先的金牌榜所积累的自豪感正在崩塌,尽管它本来就未有强悍根基。那些反对汇源售卖可乐的爱国人士们,很可能要转换阵营了。三鹿,到对一个行业的失望,再到对整个食品行业的质疑之声,已经弥漫。

  到底是企业缺乏良知,还是政府企业化——“它们只顾赚钱,免检都是钱砸出来的”?这次事件的爆发是必然的吗?质检总局的“雷厉风行”得不到多少表彰——毕竟,事前他们干什么去了?不要说这是与SARS一样缺乏认知导致?三聚氰胺也许只是冰山一角...

Read more

朱新礼卖“猪”与搞市场经济为了什么


人说,中国搞市场经济不是简单为了钱。

那是为了什么?

这个问题在经济学家和民族情绪的拥有者那里的答案都是现成的。前者是资源更有效的配置,而后者是希望一切行为都是证明“中国,牛”。后者一方面充分说明了为外国投资者赚钱的蒙牛是何等深知中国人的心里积淀,再则说明了他们一如既往地盲目,是如此迫切地想看到中国出现世界级品牌,以及加载在企业家头上那光芒四射的使命——做好企业是为了证明某个地域里的人的能耐。这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把一场全军文艺汇演视为怒放的天朝上国的春梦。

暂且不表。

我说,如果谁那么反对朱新礼卖掉汇源,你就出一个更高的价格,或者你想...

Read more

请尊重朱新礼的决定!


那些反对汇源被可乐收购的逻辑很简单:就是没有逻辑,只是情感上过不去而已。这就像杨致远不卖雅虎有几许类似。略有不同的是,汇源的老板朱新礼与杨致远的态度截然不同:当孩子养着,当猪卖。另一个说辞是,奥运赢得如此精彩,你汇源却要卖给老外,这不是扫兴嘛。
有一个名曰管益忻的教授说汇源是中国人辛辛苦苦培育出来的,这怕是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这个背后就是,许多人是因为朱新礼是中国人而不是因为其他原因,比如汇源果汁的口味,买单的。这是否属实,不得而知,不知管教授是从何得之。
“品牌毕竟是由千千万万顾客、消费者忠诚度、加上亿颗认同的心构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就不是你简单地说卖就卖,一卖了之就...

Read more

奥运后的YY大合唱


百度或者谷歌一下“奥运营销大赢家”,不难得出结论,已然成为风尚:各路赞助或者非赞助商,无论是借记者之手,或走网络营销之道,都腆着脸面,拍着胸脯,自诩为“奥运营销大赢家”。
这是奥运后旋即燃起的门户第一之争精神的认同和复制,而这一次,只是不排火执仗地排座次,但是,“我为天下之先”的“狼子野心”,一目了然,比司马昭还司马昭。
这符合某种文化特质。TOP的门槛不过6000万美金,北京奥运会合作伙伴的门槛却达到了7500万美金,尽管海伯格说,TOP的实际水平都在亿美金级以上。谁愿意在这个中国大获成...

Read more

切勿神话“22条商规”


特劳特的《22条商规》为不少营销人士所赞赏,但是其22条商规的陈述比较缺乏关联性,散乱。这使得在应用中有教条化22条商规的倾向。其实,只要围绕营销的一些基本问题,22条商规是可以解读得非常通俗易懂的,其道理也是很简单的,近乎常识。

我把22条商规理解为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营销的最高原则是one word in consumer's brain, one brand观念法则+认知法则+聚焦法则),聚焦法则是22条商规的灵魂和统领。实现这个法则的方法有:

1领先,你率先进入一个类别(这个领先不等于说在时间顺序上进入市场,而是要进入消费者的头脑——市场,在更...

Read more

警惕奥运营销另一刃


企业界正无所不用其极地做奥运营销,无论是正大光明的TOP、赞助商、独家供应商和供应商,还是无孔不入的隐形奥运营销的“隐君子”。

有人相信,在中国真正懂得奥运营销的人,绝不会超过一万人。如果这个数字具参考意义,那么趋之若鹜的奥运营销的效果值得忧虑。

一种典型的愿望和由此引致的做法是,奥运是中国企业在世界观众面前表演的舞台,中国品牌曝光度“井喷”是20000多名记者不可避免的使命之一。这样强势的新闻大战必定会扭转由少数西方媒体“塑造”的中国形象。毋庸置疑,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的形象,是中国形象的重要组成。&ld...

Read more

从企业主到企业家?


“你为什么成不了柳传志?”

他拥有国内众多企业家们难以企及的荣耀——一个创业选秀节目“赢在中国”组委会“封”他为总决赛的两个“大评委”之一(另一个是张瑞敏)。毫不夸张地套用一句大俗话,就是“他过的桥比许多企业家走的路还多”,他犯了很多错误,同时也取得了很多成就。他所犯的错误、遇到的问题很可能就是志存高远的中小企业家明日的“噩梦”。

不过,柳传志也曾经犯过很多低级错误,曾经也是那么的懵懂和无知,不知所措,远不比今日的从容...

Read more

围堵“中国式管理”(下)


3.非学术的“中国式管理”

把对“中国式管理”的批判视为学术上的争辩是非常不妥帖的。因为“中国式管理”本身就不是学术。批判者用学术的眼光来“亮剑”非学术的“中国式管理”,无疑是在跟木乃伊讲解计算机的本领。

“中国式管理”论者强调“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综合提炼、自成一家”的研究思路。但是由于“中国式管理”自称是管理哲学而不是科学,所以根本就没有运用科学的范式和规范来阐述和论证,既没有清晰地厘清概念...

Read more

围堵“中国式管理”(上)


“管理只有永恒的问题,没有终结的答案”,一个叫斯图尔特·克雷纳的财经作家在《the management century》中写到。也许是出于日渐苏醒的中国意识,抑或是出于对管理科学的生吞活剥囫囵吞枣后在中国实施导致的各种问题的启发,那些乐观的中国人对“恒久问题”的一种答案便是“中国式管理”。“中国式”这三个字是非常微妙而意蕴丰富的。

在“中国式管理”的“派系”中,曾仕强先生具有标志性地位。事实上,他也被炒作为“中国式管理&...

Read more

员工的消极情绪是从哪里来的?


如果公司或者部门出现集体性或者群组性消极情绪,譬如挫折感、焦虑感、安全感匮乏、缺乏行动意愿或者行动迟缓、悲观等等,其业绩和竞争力的下滑可能令企业领导者寝食难安。

  企业的领导者应该把人力资源的经理们大骂一通,抱怨他们在甄选员工时为什么没有把那些容易悲观的员工“剔除”?不幸的是,人力资源的经理们可能“比窦娥还冤”。实际上,导致群体性消极的深层原因,复杂而微妙,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或许才是“冤头债主”。只有高级管理者们反求诸己,方能不“头疼医头,脚痛医脚”。

  正式组织的“罪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