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历史的人,看到今天美国的形势会自然而然地想到1937年。那年,刚从大萧条的痛苦中慢慢往外走的美国经济又摔了一个大跟头,经济再次跌入深谷,出现“二次衰退”。1937-1938年衰退期间,失业率高达19%,虽然比前一次“主震”时的峰值25%低了不少,但在今天看来仍令人难以想象。如果不是“二战”爆发,美国经济恐怕还不知要多久才能恢复元气。
回望1937年大衰退,原因似乎在于政策失当。奥巴马政府的首任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经济史专家克里斯蒂娜·罗默将这次衰退归结为“一个非故意的财政和...
作者文章归档:黄小鹏
美国经济重演1937年剧本?
熟悉历史的人,看到今天美国的形势会自然而然地想到1937年。那年,刚从大萧条的痛苦中慢慢往外走的美国经济又摔了一个大跟头,经济再次跌入深谷,出现“二次衰退”。1937-1938年衰退期间,失业率高达19%,虽然比前一次“主震”时的峰值25%低了不少,但在今天看来仍令人难以想象。如果不是“二战”爆发,美国经济恐怕还不知要多久才能恢复元气。
回望1937年大衰退,原因似乎在于政策失当。奥巴马政府的首任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经济史专家克里斯蒂娜·罗默将这次衰退归结为“一个非故意的财政和...
3600万套保障房能否救民于水火
自从年初中央政府宣布今年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今后5年将共新建3600万套保障房这一庞大计划以来,围绕保障房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息过。由于保障房对地方政府来说,是一项“亏本”的生意,地方政府对此事一直采取消极拖延的态度。直到最近,中央政府还在催促,要求确保1000万套保障房11月底前全部开建。
首年1000万套、5年3600万套,这让反危机的4万亿建设计划相形见绌。提出这一庞大的计划出发点有两个:一是为了在高房价环境下,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困难,促进社会公平;二是为了对冲社会投资的减速,防止经济增速出现过快地下降。
一项政策要取得成功,首要前提政...
中国需要一个庞大的保障房计划吗
自从年初中央政府宣布今年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今后5年将共新建3600万套保障房这一庞大计划以来,围绕保障房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息过。由于保障房对地方政府来说,是一项“亏本”的生意,地方政府对此事一直采取消极拖延的态度。直到最近,中央政府还在催促,要求确保1000万套保障房11月底前全部开建。
首年1000万套、5年3600万套,这让反危机的4万亿建设计划相形见绌。提出这一庞大的计划出发点有两个:一是为了在高房价环境下,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困难,促进社会公平;二是为了对冲社会投资的减速,防止经济增速出现过快地下降。
一项政策要取得成功,首...
中国通货膨胀会长期化吗
2010年,中国经济出现走出金融危机的明显迹象,持续了一年的通货紧缩开始消散,物价缓慢回升但还没有达到危险水平,上半年消费物价指数(CPI)一直保持在3%以下,经济增长和物价短暂出现让人满意的组合。虽然最后三个月CPI开始迅速升至4.4%、5.1%和4.6%,但阻挡不了人们的乐观情绪,乌鸦的聒噪声消失了,许多人断言新一轮增长周期要启动了,很多人在磨拳擦掌准备拥抱大牛市。
今年一过,物价指数又连着攀升,“破五”之后接着“破六”,货币紧缩不停步,甚至行政手段也被祭出。牛市,最终被证明是牛皮股指牛皮和分析师吹牛皮。但执着乐观的经济学...
中国不需要另一套宏调评估机制
。当然,所有决策都不排斥外部智力,但就权力和责任来说,其承担主体是自身,与他人无关。
我们现行决策模式与国际惯例大异其趣,中国特色明显。货币政策方面,央行更像是一个咨询机构和执行机构,而不是一个决策机构。模仿国外模式建立的货币政策委员会更是“中国特色”十足,不仅其性质定位于咨询机构,其成员也由央行领导、各部委官员和外部专家构成,看上去更方便“集中各方智慧”。财政决策过程中国特色就更明显,每年的预算案由国务院提出并无悬念通过。从总体上看,中国的宏观政策的实际决策权集中在国务院,而国务院的决策经常会考虑到政治、社会等非经济因素,而...
希腊化危为机当以韩国为鉴
6月29日,希腊议会顶着全国工人罢工的巨大压力,通过了经济紧缩计划方案,从而为获得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20亿欧元贷款扫平了障碍,暂时避免了危在旦夕的债务危机。
人们为希腊债务危机提供了三种解决方案。一是退出欧元区,以本币贬值来增强出口竞争力,最终实现经济复苏和财政改善。二是实行债务重组,与债权人进行谈判,以减免或延期部分债务支付。三是以紧缩支出、削减赤字为前提获取欧盟和IMF的资金援助。“方案一”冲击太大,风险难控,不仅希腊不敢冒险一试,欧元区其他国家也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方案二”同样是治标不治本,它会导致利...
地方债务不能再让全民兜底
地方债务问题目前正在持续发酵。银监会、央行、审计署先后公布了不同口径的地方债务总量,尽管统计结果存在差异,但债务总量之大无疑。这些巨量债务的违约风险、对银行体系的可能冲击,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担忧。
这些地方债务从今年底将逐步进入还本高峰期,从目前情况看,部分违约难以避免,必须尽早为之找到合适的处置方案,以免到时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目前的建议方案以拷贝上一轮国有银行大规模坏账处理经验为主,此外,也有人建议实行央行代偿,有的则提出资产证券化方案。在笔者看来,上述方案均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剥离、出售、外汇注资是上一轮银行坏账处理模式的三个基本环节。从事后看,这一轮银...
人民币升值外储真的没损失?
去年2月份,笔者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出,高额外储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一项沉重负担。当时的观点是,以人民币中长期对主要货币升值20%计,中国当时的外储将损失4800亿美元,中国人过度节俭并输出储蓄,注定是连本金也无法收回的亏本买卖。有读者朋友提出一个反驳,意思是外储是用美元表示的,不管人民币升值多少,1美元总是1美元,不存在什么损失。当时由于忙于他事,对这一问题没有细想下去。
没想到一年多以后,关于升值是否会导致外储损失这一问题,在官方两大部门之间引发了一场争论。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张岸元先生不久前指出,近7年来的新增外储由于汇率的变化损失了2711亿美元。随后,外汇管理局回应称人民币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