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希腊议会顶着全国工人罢工的巨大压力,通过了经济紧缩计划方案,从而为获得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20亿欧元贷款扫平了障碍,暂时避免了危在旦夕的债务危机。
人们为希腊债务危机提供了三种解决方案。一是退出欧元区,以本币贬值来增强出口竞争力,最终实现经济复苏和财政改善。二是实行债务重组,与债权人进行谈判,以减免或延期部分债务支付。三是以紧缩支出、削减赤字为前提获取欧盟和IMF的资金援助。“方案一”冲击太大,风险难控,不仅希腊不敢冒险一试,欧元区其他国家也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方案二”同样是治标不治本,它会导致利率急升,未来融资困难。相对来说,此次采纳的第三套方案,对经济的冲击相对平缓。但此次通过的方案,并非没有代价。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IMF给韩国、泰国、印尼等国的援助一样,它也会让受援国经济在短期内遭受痛苦的调整,生活水平甚至可能会下降。
良药苦口利于病。要想摆脱债务危机,使经济走上健康发展轨道,希腊别无其他更好选择。危机是“危险和机遇”的双面体。如果希腊上下能化危难为机遇,借机实行大刀阔斧地改革,或许是新生的开始;如果拖延抵制,恐怕只会白白丧失一次好机遇。
2001年,希腊通过在某些数字上作弊的方式加入欧元区,但它一直是欧元区里的二等生,整体经济竞争力在欧元区内排倒数第二。在欧盟援助以及起点较低的作用下,希腊经济增长速度持续超过欧元区平均水平,但希腊经济中的一些长期结构性矛盾并未解决,如法制水平低下、国有经济庞大、偷逃税现象严重、工会力量过于强大、生产率提升缓慢但工资增长快、可与第三世界相媲美的腐败现象等等。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这些问题都被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所掩盖,各方也缺乏改革的动力。
对于希腊来说,此次危机正是凝聚共识,痛下改革决心的最佳时机。正如希腊央行所呼吁的那样,应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国有企业私有化进程以削减公共开支,同时开放一些封闭性行业和市场,严厉打击偷税漏税行为。其实,化危机的外在压力为改革的动力,进而重塑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并非没有先例,13年前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的韩国,就是可资借鉴的对象。
韩国当年为了获得IMF的援助资金,被迫实行财政和货币紧缩政策,导致经济出现短暂而严重的困难。但韩国政府以此为契机,实行一系列的结构性改革,收到较好效果。在企业改革方面,提高企业经营的透明度,增强外部资金对韩国企业的信心;同时改革资本市场,增强小股东话语权和对经营者的约束。在劳动力市场方面,破除终身雇佣制,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同时创造一种注重“参与、合作”的新型劳资关系,避免过去那种两败俱伤式的劳资对立。公共部门改革也得到推进,裁减冗员、增强政府透明度,建立小规模高效率的政府,大规模推行国有企业的民营化。正是这一系列自由市场经济导向的改革措施,使韩国较快摆脱危机,还清借款,稳定汇率,不仅经济重新回归增长,而且整体竞争力也上了一个台阶。
韩国抓住危机带来的机遇,以改革来解决经济发展长期瓶颈问题的思路,很值得当前的希腊借鉴。同时,韩国经验对那些有类似严重结构性矛盾的国家,也未尝不是一剂清醒剂。
希腊化危为机当以韩国为鉴
评论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