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月公众被一个一个闻之心跳的网络热门话题所刺激:上海黄浦江漂死猪、转基因主粮安全、土壤重金属污染、蔬菜残留农药,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似乎要全面爆发似的。关于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另一个说法是:必须遵循生态学、生物学的规律发展我国的农作物、畜牧种养模式。如果我们再加上已知的雾霾是同大力放开发展的汽车消费有关的话,我们就有理由反思:这些照搬西方经济发展模式的顶层设计,在政府将要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是不是有必要对现在已出现的影响人民身体健康的一些产业做一些反思?
“谷贱伤农”迫使农民种大棚
雪花飘飘的冬天,北方人的餐桌上有了西红柿、黄瓜、西瓜这些本...
作者文章归档:蒋高明

解读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农业政策
最近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大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在农业生物基因调控及分子育种、农林动植物抗逆机理、农田资源高效利用、农林生态修复、有害生物控制、生物安全和农产品安全等方面突破一批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
针对“三性”研究的条件保障,着力提出了转基因。“继续实施转基因...
必须重提“生态平衡”
上世纪70年代末,经济大潮开始席卷中国大地,各地掀起了向自然进军的浪潮,向草原要粮、向江河要效益、向沙漠进军、围湖造田、围海造田、退林还耕。针对当时那些可能对自然生态带来毁灭的过激行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侯学煜先生及时向国人提出了要“尊重生态规律,维护生态平衡”的忠告。
所谓生态平衡,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以能量、物质和信息为纽带,达到高度适应、和谐与统一的状态。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对外来干扰通...
中国食品盲目转基因或被全球边缘化
最近女排连败,寻找失败原因是她们不敢吃肉了,担心吃到瘦肉精,被检测出兴奋剂。素质者打不过肉食者,这是常识,也能够说明一下问题。当然,这些理由有因噎废食之嫌,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即离开了特供,食品安排保障无从谈起。关于瘦肉精,笔者曾在世博会期间预言,世博会期间上海人是吃不到瘦肉精的,因为监控严格。在养殖源头上,销售小料(瘦肉精别称)的贩子们不敢顶风作案,但世博会后就难以保证了。果然,2011年3月,瘦肉精在双汇火腿肠中检出。
可见,食品安全应从源头抓,从末端治理是下策的下策。对于广泛存在的转基因食品争议,依靠专家们的所谓严格控制,严格检验是一句空话。...
中国专家称转基因食品比普通食品更安全但美国人并不买账
不久前,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有下面的言论,文章出处如下。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6/265458.shtm
那么,在转基因大国,美国公民是否认可中国专家的说法呢?最近,笔者收到来自生活在美国的中国朋友的信,在信中我了解到如下信息:
该朋友生活在所谓美国“主流社会”(即白人社区)。原来那里的超市有不少来自中国的大米和大豆食品,且享有“天然健康”的美名。可是,大约2008和2009年之后,中国的大米和豆制食品都不见了、...
检科院举办输欧米制品转基因成分检测方法培训班为那般?
【本博注】 有关方面信誓旦旦地声称,中国大陆目前上没有种植转基因水稻,那么下面的培训班因何而起?监测出来转基因稻米,欧洲人不要而遭退货,那么有关部门如何处理呢?该不是又是“出口转内销”吧?
检科院举办输欧米制品转基因成分检测方法培训班
仪器信息网 2012-4-25 11:44:23 点击71次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20425/077325.shtml
培训班合影
受国家质检总局食品局的委托,2012年4月12日-13日,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农产品安全研究...
中国未来农业向哪里去——“生态农业:试验与前景”专栏主持人语
从全球范围来看,人类经历过的农业生产模式主要有三类:混林农业、有机农业和石化农业。混林农业产生并应用于非洲和印度西部,非洲自1万年前即采用这种模式。这种模式靠天吃饭,很少依赖地下水,即使在现代也极少使用价格较高的化石能源和石化肥料、杀虫剂,其优点是“投入低、产出高”,基本不需政府补贴,缺点是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即需要大量人口生活在农村。这种生产模式基本做到自给自足,并略有盈余。有机农业以中国的模式为典型,这种模式也不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或有机饲料满足作物或畜禽的营养需求,是中国沿用了5000年之久、为历史所证明了的...
必须重提生态平衡
上世纪70年代末,经济大潮开始席卷中国大地,各地掀起了向自然进军的浪潮,向草原要粮、向江河要效益、向沙漠进军、围湖造田、围海造田、退林还耕。针对当时那些可能对自然生态带来毁灭的过激行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侯学煜先生及时向国人提出了要“尊重生态规律,维护生态平衡”的忠告。
所谓生态平衡,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以能量、物质和信息为纽带,达到高度适应、和谐与统一的一种状态。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对外来干扰通过自身调节恢复到干扰前的稳定状态。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如果失去平衡,...
《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连载之六十二:何时告别沙尘暴
2006年春,报告文学《北京,今春没有沙尘暴》横空出世。4月5日,某文学评论家写下了这样的话:“近年以来,沙尘暴发作的次数明显减少了,强度也明显减弱了,现在已踏入了夏季的门槛,今春没有沙尘暴应是确定无疑的了。”为何前几年沙尘暴是那样的肆无忌惮,又为何现在却开始藏形匿影?这篇作品向人们暗示:总投资577亿,自2000年开始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进展顺利,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那口气,仿佛我们已经告别了沙尘暴。
但话音未落,一场铺天盖地的沙尘暴自西向东席卷中国北部,沙尘笼罩京华,劈头盖脸把老作家奚落了一把。治沙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当然不能因为2006年沙尘...
《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连载之六十三:消失的冰川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这是在唐代诗人王昌龄笔下祁连山一带的壮阔景象,终年积雪的祁连山曾让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笔迹。然而随着气候变暖,祁连山冰川急剧萎缩,甘肃省气象局的气象专家们预测说,很可能在数十年后祁连山冰川完全消失。
祁连山是中国西北的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的一群平行排列山脉,东西向绵延约1000公里,其中5000米以上的高峰有26座,冰川总面积约1970平方公里,为典型的高原冰川祁连山冰川冰雪融化成为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是甘肃河西走廊绿洲的水源基础,是维系河西500万人民生存的命脉所在。但近年来祁连山冰川融水已经比上世纪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