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李里

.

李里《论语讲义》——先进第十一(6):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子路问孔子,怎么侍奉鬼神呢?“事鬼神”,就是侍奉鬼神、祭祀鬼神。孔子怎么回答的呢?“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孔子没有正面回答,他用了一句反问:你还不懂得侍奉人,怎么懂得侍奉鬼神呢?子路又说,我斗胆请问,什么叫死呢?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你尚且不懂得生,怎么懂得死呢?这两句话很精彩,是孔子宇宙观的展现。孔子对宇宙的认识是很深刻的,什么叫“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因为人与鬼,生与死,是一理而二象,是一种状态的两个侧面,人与鬼、生与死,皆一也。怎么讲呢?这要通过阴阳来解释。人活着为...

Read more

李里《论语讲义》——先进第十一(5)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子路问孔子,怎么侍奉鬼神呢?“事鬼神”,就是侍奉鬼神、祭祀鬼神。孔子怎么回答的呢?“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孔子没有正面回答,他用了一句反问:你还不懂得侍奉人,怎么懂得侍奉鬼神呢?子路又说,我斗胆请问,什么叫死呢?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你尚且不懂得生,怎么懂得死呢?这两句话很精彩,是孔子宇宙观的展现。孔子对宇宙的认识是很深刻的,什么叫“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因为人与鬼,生与死,是一理而二象,是一种状态的两个侧面,人与鬼、生与死,皆一也。怎么讲呢?这要通过阴阳来解释。人活着为...

Read more

李里《论语讲义》——先进第十一(4):颜渊之死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颜回死了以后,他的父亲颜路请孔子把车卖了给颜回买一口外棺。古人的棺材,内棺为棺,外棺为椁。即分内外两层,贴身的为内棺,内棺外边还要套一层大的,叫椁。大家想一想,一般来说,有学生死了,学生的家长会不会要求老师出钱,叫老师把房子卖了,给学生买一口棺材?这可不可能呢?一般是不可能的,除非是有亲戚关系,而且还是比较亲一点的亲戚才有这种可能。孔子的母亲姓颜,所以我推测,颜路和孔子可能有点亲戚关系。颜路请孔子把车卖了给颜回买外棺,可见颜路这个人是不太懂礼的。孔子六十九...

Read more

传薪书院


传薪书院简介

                            



    “传薪书院”系青年国学学者、四川师范大学教授、“长衫先生”李里本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纯正国学之宗旨,在国内众多国学爱好和热心者支持下而创办的一所公益书院。书院面向全国国学爱好者和成都市民不定期...

Read more

李里《论语讲义》——先进第十一(3):颜回好学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弟子当中哪一个好学?注意,这个问题已经出现过,鲁哀公也曾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鲁哀 公是国君,季康子是大夫,对国君和对大夫,孔子的回答是不一样的,对季康子他的回答是“有颜回者好学”,只有一个叫颜回的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颜回只活了三十二岁,他死了以后就没有好学的了。对鲁哀公孔子是怎么回答的呢?“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孔子回答季康子的时候省略了“不迁怒,不贰过”这两句,为什么呢?对国君的问话,孔子是知无不言,...

Read more

李里《论语讲义》——先进第十一(2):孝哉闵子骞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孔子说,“孝哉”,闵子骞真是大孝啊,人们都不怀疑他的父母、兄弟对他的称赞。一般人啊,听到某某的父母称赞其儿女,对这种称赞总是要打点折扣:我这个儿子啊,了不起啊,我这个女儿啊,美若天仙,品学兼优……我们听到这些话会认为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可是闵子骞呢,他的父母、兄弟对他的称赞是其他人无法挑剔的,只有相信,为什么呢?因为闵子骞是实至名归。

闵损的故事被列入《二十四孝》,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孝子。他的生母早死,他父亲娶了一房继室,继室生了两个儿子。闵子骞的后母内心里面并不喜欢闵子骞,但是,她为了讨丈夫的欢心,表面上很贤淑,对三个儿子是同...

Read more

李里《论语讲义》——先进第十一(1)


上半部《论语》讲完了,从十一篇开始就是下半部了,上半部可以说是整个《论语》的纲目,孔子的基本思想在上半部里几乎全部讲了,下半部只是对上半部思想的补充和发挥。就像我们做雕塑,塑一尊人像,塑好放在那儿就已经是一件成品了,但是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给它穿上衣服,给它绘彩贴金——不做这些,它是一尊塑像,做了这些,它就是一尊更精美的雕像。《论语》下半部做的就是这个工作。你读了上半部就已经够用了,读下半部是要更深入、更细微、更全面地来认识孔子的思想、儒家的学说。

朱子说“此篇多评弟子贤否”,《先进》多是评价弟子的贤和不贤。实际上在上半部里,《公冶长》和《雍也》也是在品评弟子,《先进》这一篇也是,但是这...

Read more

李里《论语讲义》——乡党第十(5)



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共和国五十八年暮春,李里绘于蓉城川师天人轩。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登上马车驾车,“绥”就是车上的绳子,登车要两手拉着绳子才能上去。上车以后要站正了,拉着车上的绳子。哪怕登车这样的小事,孔子都不苟且,要求心之安与正,随时都用礼来培养人。“内顾”就是回头看,坐车的时候不东张西望,要目视前方。“疾”就是快,不快速、高声说话。“不亲指”就是在车上不用手指指点点。 在车上也是很端庄的。在任何时候都安详、镇定,用这些礼仪来培养人的精神气质。一个人经过长期训练以后,他的端庄和诚敬就是从内心中透露出来的。当他达到这种境界以后...

Read more

李里《论语讲义》——乡党第十(4)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同乡之人一起喝酒,“杖者”是拄拐棍的人,拐棍不是随便拄的,《礼记》里有规定:“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庭,八十杖于朝,九十而天子往就见之。”五十岁你可以在家里拄着拐棍,六十岁的时候可以在乡党间拄拐棍了,七十岁就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拄拐棍了,八十岁则可以在朝廷上拄拐棍了。没到八十岁,见了帝王将相要把拐棍丢了,祭礼的时候都要丢拐棍,但是八十岁以后,任何场合都可以拄拐棍,朝廷、祭祀、宗庙都可以。九十岁你根本不需要出门,帝王要来见你。

“杖者出,斯出矣”,就是说要等拄着拐棍的老人出来了,我才出来,我要跟在老人的后边。也就是说,在乡党...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