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闾丘露薇

闾丘露薇,凤凰卫视著名记者,上海人,中学期间为上海《青年报》学生记者团成员, 199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后移居香港,1999年在浸会大学获得传播学硕士学位。1997年开始在凤凰卫视担任记者、主持人至今。加入凤凰卫视后,采访报道过多名世界政要和许多重大国际事件,如长江水灾、香港和澳门回归等,也多次跟踪报道过中国领导人外访活动,包括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朱一及美国总统布什等。足迹遍布欧洲、美洲和亚洲。 2001年,曾在美国华盛顿现场报道美国总统的就职仪式。2001年采访报道了中国申奥成功、加入世贸及上海举行的APEC会议三件大事。2001年“ 9· 11”事件后,她作为战地记者,深入阿富汗前线做现场报道。 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美军轰炸巴格达时,她是在巴格达市区进行现场报道的惟一的华人女记者。主持过的主要栏目节目有:《经贸周刊》、《论衡财经》、《时事直通车》等。

新人,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


这两天,看到同行们开始在网络上争论,刚刚毕业,有志于新闻行业的年轻人,到底应该选择新媒体(其实就是网络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应该是报纸电视电台和杂志吧)。

 

认为新人应该到传统媒体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的认为好处在于:有机会到一线采访积累经验,而不是在新媒体只有当跑腿的机会,学不到东西;传统媒体要比新媒体严谨,可以避免一进入新闻行业就滋长浮夸之气。

 

持有反对意见的则认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只是传播方式不同,对内容品质的追求没有区别;新媒体的待遇和机会要比传统媒体多,自然是更好的选择。

 

也有人指出,第一份工作到底是选择新媒体更好,还是传统媒体...

Read more

偶 遇


  偶遇一个重要的新闻人物,对于记者来说,自然是觉得兴奋的事情。当然,怎样的人,怎样的事情才算得上是新闻,不同的媒体,不同的媒体人,不同的受众,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对我来说,很简单,是否关系到公共利益。

  说到偶遇,很多时候,身为记者是否反应敏捷非常重要。1996年的时候,一位香港同行坐飞机准备出差到北京采访,发现头等舱里面坐着一位歌手,而且很明显,怀孕了。于是,这位记者马上冲到头等舱拍了一张照片,成为这家报社的娱乐版独家,轰动一时。

  歌手怀孕和公共利益没有啥关系,但是可以满足人们巨大的八卦心,对于媒体来说,意味着销量。所以这名同行后来得到大老板的重金奖赏,而我其实也蛮...

Read more

和政府打官司


华商报专栏

 

-------------------

 

一名从内地拿着单程证移民香港的女士,花了五年时间,终于打赢了香港政府,终审法院认为,政府规定住满七年才能够申领综援的政策违宪,因为基本法写的清楚:香港居民有依法享受社会福利的权利。而香港居民,包括永久以及非永久居民。

 

综援是香港政府提供的一项社会福利,从70年代开始,类似于内地的低保,给低收入人士和家庭提供现金补助,帮助他们维持最基本的生活。特区政府在2004年,将申请综援的居港年限,从原本的一年增加到七年,理由是01年和02年申请的人数大幅度增加,而政府当时面临开源节流的压力。

...

Read more

老人变坏 坏人变老?


    新闻报道,一个老人坐公共汽车,强行要求两个女孩让座,在被拒绝之后居然坐到了女孩身上,而女孩事后表示,其实当时车上还有很多空位。

    加上最近很多关于广场舞扰民的报道,于是网民们列举出老年人的一桩桩“坏事”,证明“老人坏人多”,甚至开始探讨文革经历给这个年龄群带来的问题,似乎找到了一个解答这个现象的答案。

    “不是老人变坏,是坏人变老”,这是在网络上传播很广,让很多网友点头称是的一句话。当然,对于这样一句话也...

Read more

记者和官非


 

说到记者因为采访工作而惹上官非,最近在香港有一例:两家媒体,因为采访和刊登一名在羁押中的凶杀案犯罪嫌疑人,被律政司以藐视法庭罪告上法庭。之后,律政司加控两名具体采访的记者。

 

香港媒体被控藐视法庭罪的案例不少,但是记者绝少被起诉,因为新闻报道通常被认为属于职务行为,而且最终能够刊登,需要经过媒体内部的一系列程序审核,除非证明记者故意犯罪。对于这次加控两名记者,律政司指称,两人在报道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要求法庭判处罚款以及监禁,并且重申,政府绝对尊重新闻自由,但律政司也有责任维护公众权益,确保任何面对刑事起诉的人,都有公平审讯。

 

最终媒体和...

Read more

我们为什么关心美国


 

我在想,如果我是一个面向全中国的官方中文新闻频道的编辑,在决定当天中午或者晚上主要新闻的编排次序时,美国校园枪杀案、河南学生被砍伤案发生在同一天,我会选择放哪一条在头条?

 

毫无疑问,我会选择前者。

 

如果那天没有发生美国校园枪杀案,只有后者,我会不会决定把这条新闻放在头条?

 

也不会,我一定会选择其他的新闻,可能是日本政坛的变动,也可能是中国政府发了经济增长的新数据,或者还有其他,但是一定不会是河南学生被砍伤的新闻。

 

为什么?因为新闻的编排,一定是按照新闻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判断新闻...

Read more

“热心”的银行家


   朋友是一位银行家,每年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北京上海的五星级酒店里面渡过,也因为这样,慢慢的,和酒店里面的员工熟了起来。一开始,他只是好奇,看到自己早出晚归,员工还没有换人,于是开玩笑:“看来你们的加班费可以赚不少。”对方的回答让他觉得诧异,因为这些员工,从来都没有拿过加班费。不单单没有加班费,如果错过了最晚一班班车,她们还得自己坐出租车回家,由于通常住在比较远一些房租低一些的地方,一次的出租车费,远比一天的收入要高。

 
  朋友告诉我,这些年轻女孩,工作四年,每个月不到三千。这让我很吃惊,因为九十年代初,很多师兄师姐到外资的五星级酒店...

Read more

我们是借用还是掠夺?


   说到空气污染,公众会非常敏感,因为毕竟每时每刻都在呼吸,而空气的质量,是可以非常直接的透过自己的感官和感受作出判断,也因为这样,会很直接快速的产生情绪。

 
  但说到水,情况就不一样了,毕竟对于城市里面的人来说,也会看到水污染,比如走过一些肮脏的河道,或者需要忍受,因为河道肮脏而产生的难闻的空气,仅此而已,很少人会去关心,肮脏的河道里面的水是哪里来的,除了污水处理厂,是不是和自己有没有关系。至于会不会缺水,除非有一天,打开水龙头,发现水没有流出来,才会有点担忧。
 
  即便是这样的担忧,也只会是短暂的,因为更多的城市人相信,政府有能力做到满...

Read more

官商勾结?


   朋友用手机刷看新闻,忽然大叫一声:“大件事了。”原来廉政公署拘捕了两名上市公司主席,以 及一名前高官,调查的方向,是有没有涉及官商勾结。

 
  之所以“大件事”,这是因为,廉署很少这样高调,媒体下午在廉署门口拍到了其中一名当事人,显然廉署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资料,正如廉署之后表示,案件已经调查了很长一段时间,前高官许仕仁,曾经担任过政务司司长,排在特首的后面,而涉及的上市公司新鸿基地产,属于香港的蓝筹股,早上相关的三家公司突然宣布停牌,让市场吃惊不小,虽然之前廉署已经拘留了这家公司的执行董事,但这次,被拘捕的是郭...

Read more

一场可以有点当真的选举


   台湾选举落幕,看到了台湾选民和选举文化的成熟。好吧,接下来可以关心一下香港特首选举,和台湾大选媒体报道的篇幅比较,香港的这次选举,至少到现在,传统媒体明显限制很多,当然,即便是在网络上,谈论的也不多,一来有兴趣的人不多,二来也不太了解,三来,也许是因为,也没有啥可讨论的,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和台湾比,香港已经回归了。

 
  一直没有太关心香港特首选举,因为最终谁当特首,是由1200名选举委员会的成员一人一票选出,而选举委员会成员来自香港四大界别,看了一圈,也没有找到可以代表记者的界别,不知道可以找谁来代表自己,所以很丧气的想了想,这场选举,真的和自己一点点关...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