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唐学鹏

《21世纪经济报道》编辑、评论员

日本强震有望重塑亚洲格局


  “陆沉的记忆或许是最终的坟墓”,诗人高桥睦郎不经意的黑色竟如一语成谶的惨白。3月11日,人类历史上级数最高的9级地震袭击“菊与刀”之国,地壳崩析、孤岛宛如一叶。海啸滔天,陆地变成泽国。千人丧命,万人失踪,更有结局难测的核泄,悲痛与惊惧是另外一层层巨浪,时时冲击着内心的岸角。

  我们对遭此罕见大难的一衣带水邻邦深感同情,我们也对日本人民抗震的素养、协作和秩序深表敬意。在这一刻,我们愿为日本奋力加油,为日本尽力援手,即使这一刻我们愿承受一种弥漫其间的古怪暧昧的质疑。这其实延伸为一个从近代就出发的历史心境的纠结:日本,在很多方面,既是...

Read more

荷兰为“镜”


  “风车之国”荷兰是一个小国,面积只有4万2千平方公里,“风车”只是借助文学意义传递的一种国家属性传统,其实,最确切描述荷兰应当是“低洼之国”,荷兰在英语中是“netherlands”,意思是低于海平面的国家。“低洼”非常深远地影响了荷兰,无论是荷兰的体制还是民族性,它甚至也影响了进入荷兰的方式——当飞机进入阿姆斯特丹的史基浦机场(Schiphol),与众不同的是,该机场处于海平面以下,高度为海拔负3米,所以飞机仪器不能正确地显示高度水平,必须...

Read more

国新公司或将具有“类PE”功能


   12月22日,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国新”)正式挂牌成立,注册资本为200亿人民币,首期资本金45亿。宝钢集团原董事长谢企华出任董事长,总经理则由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刘东生担任。国务院国资委主任王勇表示,国新公司不是投资公司,“中投2号”称呼是不合适的。国新是一个国企经营和管理的企业化操作平台,它的任务是持有划入国新公司的央企国有产权并履行出资人职责、配合央企整合存续企业资产和非主业资产、优化央企布局结构。

  坦率地说,市面上关注国新是否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完成国资委所设定的国企数量重组的指标是没有意义的,日...

Read more

哥本哈根大会并不失败


  跟此前“地球义士”高涨的期望相比,落幕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可以说是“失败的”、“令人失望的”,很多环保组织落下沉痛的泪水。哥本哈根大会达成了一个弱度协议,这是以美国和“基础四国”的谈判为基础的,甚至遭到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质疑,《哥本哈根临时协议》没有明确全球碳排放的峰值期,没有基期设置、没有硬性的整体性减排目标、没有约束力、没有国际核查原则(MRV),只重申了控制全球温度2度以内的目标以及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递交国内的减排通报,整体很“空”。

  但是,它象...

Read more

欧洲气候路线正在“退潮”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第一日便乱象毕露。苏丹代表谴责发达国家吝于出钱帮助发展中国家;石油工业的沙特代表不断重申“气候邮件门”事件,嘲笑全球变暖乃是衰退的欧洲政治家们编造的“科学恐怖”;欧洲代表则抨击美国、中国、印度和南非等国此前公布的减排方案实在“说不过去”,无法阻止2050年全球温度上升幅度比1970年控制在2度以内;美国代表Jonathan Pershing则认为“气候门”事件并不影响美国对全球变暖的关注,但他坚持“2020年比2005年碳总量削减17%”是一个理性的...

Read more

绿色基金方案:“利益关联”的突破点


  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的“混战局面”更加扑朔迷离。“丹麦文本门”事件似乎短暂地让发展中国家阵营(77国集团)看上去“铁板一块”,同仇敌忾地谴责伞形阵营的“单边路线”的霸道,并用“棺木”来嘲讽发达国家在融资转移(每年100亿美元)方面的“小气”。

  但是这种“齐心”并没有保持多久,在哥本哈根大会第三日,发展中国家阵营开始分化,岛国图瓦卢提出,由于小岛国直接受到全球暖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有“灭国&rdquo...

Read more

哥本哈根大会亟须“自由秩序理性”


  12月7日,举世瞩目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出席,哥本哈根气候会议试图用即将到期的《京都议定书》确立下一步“全球反暖化”的战略纲领。

  战略纲领将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减排目标;共同但有区分责任的划分以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帮助。这其实也是延续了《京都议定书》的遗产。但阻碍哥本哈根会议达成一个全面协议的首要“敌人”是严酷的减排目标的确认和分配,使得这个“敌人”很可能无法战胜。

  这种墨守成规&ld...

Read more

水价改革需要兼顾民意


  近日,城市水价问题再次成为关注焦点,兰州市宣布从11月起将居民生活用水每立米再次上调0.3元。今年可谓是“水价年”,广州、南京、无锡、昆明、洛阳等近20多个城市实施“涨价”,北京、上海等城市也将在今年酝酿新的提价。

  围绕着“水价”产生的愤懑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生活用水是最基本的民生项目,需求弹性非常低,涨价令人反感,而且供水基本上是国企控制的,多年来在供水的灵活性和水质的提高方面乏善可陈,近年来又将水企的部门股权溢价拍卖给外资(例如威立雅水务、中法水务等等),导致很多人怀疑外资鼓励水企不断提价来赚回其&l...

Read more

经济再平衡需“时间换空间”


  11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首次访华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进行会谈,并随后发布了中美联合声明。联合声明表示,中美双方应推动G20“追求更均衡的经济增长框架”,双方共同努力采取调整国内需求和相关价格的政策,促进更加可持续和平衡的贸易与增长。例如中方将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家庭收入,扩大内需,增加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美国将采取措施提高国内储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推动可持续的、非通货膨胀式的增长。

  在联合公报发布前后,中美一些意见人士有一些交锋,中方人士认为,所谓“世界经济失衡”,归纳为人民币汇率过低、东亚过度出口和美国的过度消...

Read more

中美路线应成为哥本哈根会议主流


  近日,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气候变化和能源、环境问题亦是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会晤的重要议题。在中美联合声明中,中美双方表示将为不久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成功而努力,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碳减排责任原则,并表示要在清洁能源上进行有效的合作,相互技术支持,发展低碳经济。

  中美在碳减排上的策略性合作给予世界一丝振奋,中美是世界上碳排放最大的两个国家,同时两国国民亦是对全球变暖持最怀疑态度的人群,但是中国、美国和欧洲(日本)却是当今“碳减排”三种不同路线的代表性国家,中国是“技术替代”的代表,中国人要求在碳减排、经济发展和化石能源比重降低(非...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