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胡泳

价值中国网荣誉总编辑。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政治学博士。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信息社会50人论坛”成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信息社会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世界经济论坛社交媒体全球议程理事会理事。中国互联网研究年会(Chinese Internet Research Conference)指导委员会委员。

从事财经报道多年,历任《中国日报》记者、《三联生活周刊》主笔、《互联网周刊》编委会主席、《环球管理》总编、中央电视台《经济信息联播》主编、《对话》总策划、《赢在中国》总编辑。《财富》中文版等媒体专栏作家、贝塔斯曼签约作家。

著作有《网络为王》、《海尔中国造》、《张瑞敏如是说》等。文集有《像贝克汉姆一样营销》、《另类空间》等。译作有《数字化生存》等。包括——《像树一样自由:给孩子们的信》,《新媒介赋权及意义互联网的兴起》,《后机器时代》,《海尔智慧》,《数字位移:重新思考数字化》,《流行之道》,《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后人类的后真相》,《媒介》,《海尔中国造》,《中国第一CEO的智慧:张瑞敏如是说》,《网络政治:当代中国社会与传媒的行动选择》,《信息渴望自由》,《没有两片云是一样的》,《太阳照不到的角落》,《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商业领袖》,《街头的生存智慧》,《海尔的高度》,《竞争战略与核心能力》,《跨国攻略与领导之道》,《我们是丑人和LUSER胡话之二》,《警而不惊——舆论监督倒推改革》,《连接之后:公共空间重建与权力再分配》,《海尔创新史话(1984~2014)》,《张瑞敏谈管理(精华版)》。

海尔三“无”战略:企业无边界、管理无领导、供应链无尺度


  2007年,整整十年之前,我到海尔宣扬维基经济学,传递一个核心信息,“世界是你的研发部”,强调大规模协作,拆掉企业内外两堵墙。张瑞敏先生敏锐地意识到维基经济学所触及到的企业边界问题,开始探索按单聚散的人力资源平台。

  海尔发现,互联网时代的企业一定不能有边界,因为乔伊法则说得好,无论你是谁,大部分聪明人总是在为别人工作。在公司内工作,往往比在网上运行一个项目,耗费更高的交易成本。为什么在很轻易就可以从全球人才市场中找到一个在线社区成员来帮忙的情况下,还要转向那个恰好在你旁边的小隔间里的人?既然最聪明的人都不为你工作,何不利用网络让最聪明的人为你工作呢?

...

Read more

数字劳动的无眠


  2019年3月开始,中国IT界出现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996”运动。

  “996”并不是一个新词。这种朝九晚九、一周六天的工作模式,起源于 2000 年左右。那时的无薪加班,帮助国内一些科技企业成长为行业巨头。但如今,“996 工作制”变得日益普遍。几乎加入创业公司,就等于接受“996工作制”。

  “996”不仅成为年轻人在职场上求职的默认规矩,为了让员工接受它,甚至还发展出了一整套话语体系,比如“年轻人不接受‘996’就...

Read more

在科技统治的时代,我们为什么需要人文学科


  人文素养的困局

  美国《大西洋月刊》报道说,一项针对大学新生进行的一年一度的长期调查发现,在过去10年里,学生们说自己上大学的首要原因就是为了找一份更好的工作;而在2008年大衰退前的20年里,上大学的首要原因是: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学生的这种态度直接影响到人文学科的招生。尽管大学生在过去10年里普遍回避人文专业,转而青睐商业、法律和健康等以职场为导向的专业,但仍然有一部分人固守阵地:精英大学和文理学院的本科生。不过这个阵地也在逐步沦陷之中:数据显示,在美国,人文学科专业传统上占据顶级文理学院学位颁发的三分之一,但现在已然下降到远低于四分之一。与此同时,在精英研究型大学...

Read more

没有颠覆,只有奥伏赫变——张瑞敏与黑格尔之一


  如今企业家好把“颠覆”二字挂在嘴上,孰不知,在管理中,并没有完全的颠覆,有的是奥伏赫变。

  奥伏赫变与扬弃

  1928年1月15日,创造社的综合性理论刊物《文化批判》在上海创刊。对于刊物的宗旨和任务,成仿吾在《文化批判》创刊号的《祝词》中引用列宁“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名言,强调理论学习、宣传、斗争的重要性。

  成仿吾从日本带回来的一批新成员——也即所谓后期创造社成员——集体亮相。彭康、冯乃超、李初梨、朱镜我等人是《文化批判》的主力。这些作者强势地引进了一套从德...

Read more

年中人与年轻人的冒险 ——写在未未末末九岁时


 

  01

  一天中很幸福的时光,是在月光下散步。

  到了晚上,人就会冒出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末末问姐姐:是不是人生好像一场梦?然然:如果是一场梦,你愿意继续睡着还是醒来?末末:我不要醒,我要一直睡。然然:如果亲人都在梦里,当然就可以把梦当真。

  散完步回家,樱说:要树陪。树和樱说了一阵悄悄话,然后轻吻说:晚安,做个好梦,梦见树。樱:樱梦见树躺在樱的身边,对樱说:晚安,好睡。就好像樱在电视里看见樱在看电视。

  某一天早上,未未起来告诉爸爸:

  “树树,我做了一个怪梦。我梦见我们班和末末班一起去森林里玩,忽然我们班同学都不见了,只剩末末班的同学...

Read more

面对焦虑:信仰与不顾


  无论是刚入学的同学,还是已经工作的同学,都为同一种病症所苦:焦虑。

  如果把焦虑视作一种病,从患者的角度来看,焦虑始终是绝对个人的。它是一种体验,带着人们思考、感受和行动的特有色彩。

  焦虑是个怪物,能够运用非常愚蠢的技巧,让你生活中哪怕是微小的选择,简直都跟生与死的抉择一样可怕。

  在此意义上,焦虑是极其主观性的东西,很难代入时代来思考。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数量巨大且越来越多的人患有焦虑症的时代。

  有时候,焦虑会围绕着一件特别的东西来包围你——你会担心自己的工作,健康,社交生活,婚姻等等。

  在其他时候,焦虑无缘...

Read more

“新知识青年”:潮头上孤独的眺望者


   近年来博客、微博的势头有所消退,但新一代网络技术造就的网络社群却呈澎湃之势。

  网络社群天生具有异质化倾向,其中,像“知乎”“政见”这样的以青年为主、注重知识的生产与传播的社群,逐渐形成越来越大的影响力,甚或可以说他们代表了网络时代的“新知识青年”。他们的崛起已成为过去两三年里最重要的网络景观之一。这一“新知识青年”群体的组成是什么样的?新的网络平台为他们提供了怎样的发声机会?他们是否可能创造新的话语体系,在线下是否会拥有持续的影响力,又将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中国?

  实践...

Read more

别从“互联网+”退回到“互联网-”


  出生于立陶宛的波兰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在带有自传风格的《米沃什词典》中“对中心与边缘”的解释是这样的:“不论在何种情况下,西欧居民的脑子里都刻着一套关于文化中心与边缘的根深蒂固的成见,这套看法在道德上既不中立,也不单纯。…。。然而近日,科学和艺术的中心已经从欧洲转移到美国,人们很难不虚心接受这一事实。”

  米沃什从语言的角度看待文化中心和边缘的演变,比如俄国人先是模仿法国人的写作,进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从而使彼得堡成为了俄罗斯文学的中心。这种文化的转移,是依靠任何强权甚至暴力都无法阻挡的。

  事实上,...

Read more

网络侵权:“原罪”不可宥 “现行”更须究


  2009 年,谷歌数字图书馆因未经授权扫描中国作家图书上网,而遭到中国作家集体声讨。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文著协)代表“受害”作家,与谷歌方面进行了三次谈判 (第四次谈判在2010年初的微妙时分,被谷歌单方面无限期推迟),谷歌提出一份和解方案,表示每本著作可以获得至少约60美元的赔偿,以后还能获得图书在线阅读收入的63%,并正式向中国作家道歉。

  此事出来后,中国文坛哗然,有人剑指谷歌的“不作恶”原则,提出“侵权是善,还是恶”的问题。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按照同样的逻辑,真正的“大恶”还...

Read more

开启沟通新时代—社会性网络改变企业管理模式


  大量社会性网络工具的出现和使用,将使得沟通与协作变得更容易。以博客为例,刚出现时仅仅是日志和个人发布信息的工具,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其作为品牌宣传、渠道推广以及人才招聘的工具。在内部,团队成员也开始通过发布博客文章来表达对公司、工作的看法与意见。还有,维基、Twitter、Facebook等的出现,或将为企业管理带来新的趋势:

  一是企业“围墙”倒塌,管理模式由纵向变成横向,组织将越来越透明、公开,内外部沟通与协作无时无处不在。

  二是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的人才流动将变得频繁,薪酬将不再是留住人才的关键。

  当然,社会性网络也是一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