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胡泳

价值中国网荣誉总编辑。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政治学博士。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信息社会50人论坛”成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信息社会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世界经济论坛社交媒体全球议程理事会理事。中国互联网研究年会(Chinese Internet Research Conference)指导委员会委员。

从事财经报道多年,历任《中国日报》记者、《三联生活周刊》主笔、《互联网周刊》编委会主席、《环球管理》总编、中央电视台《经济信息联播》主编、《对话》总策划、《赢在中国》总编辑。《财富》中文版等媒体专栏作家、贝塔斯曼签约作家。

著作有《网络为王》、《海尔中国造》、《张瑞敏如是说》等。文集有《像贝克汉姆一样营销》、《另类空间》等。译作有《数字化生存》等。包括——《像树一样自由:给孩子们的信》,《新媒介赋权及意义互联网的兴起》,《后机器时代》,《海尔智慧》,《数字位移:重新思考数字化》,《流行之道》,《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后人类的后真相》,《媒介》,《海尔中国造》,《中国第一CEO的智慧:张瑞敏如是说》,《网络政治:当代中国社会与传媒的行动选择》,《信息渴望自由》,《没有两片云是一样的》,《太阳照不到的角落》,《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商业领袖》,《街头的生存智慧》,《海尔的高度》,《竞争战略与核心能力》,《跨国攻略与领导之道》,《我们是丑人和LUSER胡话之二》,《警而不惊——舆论监督倒推改革》,《连接之后:公共空间重建与权力再分配》,《海尔创新史话(1984~2014)》,《张瑞敏谈管理(精华版)》。

社交媒体何以变成愤怒机器


 一个市场已经出现,在那里,愤怒是一种商品,而羞辱是一种产业。

网络流行了这么多年,我们终于明白,如果说到促进对话的能力,在线互动往往比我们现实世界中的互动更糟糕——特别是涉及政治性或者道德性的话题之时。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社交媒体越来越像一台愤怒机器在运作,这意味着,它不仅包含挫败感、伤害欲和道德义愤,还促进和鼓励这些东西。
在某些情况下,基于互联网的愤怒文化会带来积极的变化。它揭露了严重的犯罪行为,提升了社会运动,打击了那些令人发指的虐待者。例如,好莱坞大制片人哈维·韦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在广泛传播的#MeToo...

Read more

重新思考数字化


  「导语」大震之后必有位移,边缘将变为中心。与地球板块的运动一样,数字科技革命带来相似的“数字位移”——原来的边缘变为中心,世界发生巨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带来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为标志的一系列变革,颠覆了生产和商业的运行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今天,数字科技正在进一步加速一个全新的数字世界的出现,我们正处于另一次大变革的前夜。

  作者从一位社会文化学者、商业观察者的视角,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展现一个数字化的未来——包括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以及数字化带来的...

Read more

作为时间奇点的元宇宙


 
元宇宙不会是一夜之间的变化
或是史蒂夫·乔布斯式的发明
它将是一个20到50年的渐进变化
 
 
2017年,谷歌首席执行官桑达·皮采(Sundar Pichai)宣布改变方向,从“移动优先”转向“人工智能优先”。多年来,谷歌已经在其核心搜索业务中依靠机器学习,优化了YouTube上的推荐,并在一年前推出了谷歌助理(Google Assistant)。
 
在接下来的数年中,谷歌越来越多地将人工智能与它的软件和硬件相结合。今天,几乎所有的谷歌服务都依赖于...

Read more

元宇宙:人像机器、而机器像人


 时间有限,毕竟不是上课修学分,老师试图把这两个需求串起来讲一下,可以归结为“在元宇宙大潮下如何自处”的问题,希望能引发同学们的思考。

 

图片

体验虽然虚幻,但胜过现实的悲惨

 

1974年,哲学家罗伯特·诺齐克提出了一个他称之为“体验机”(experience machine)的思想实验。在《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一书中,诺齐克要求读者想象一下,我们有机会将自己插入一个“体验机”, 它可以在我们的大脑中模拟出我们所能想象的所有最佳体验。比如,如果你梦...

Read more

呼唤启蒙2.0——人类意识的范式转变与革命


  布莱恩·阿瑟在《技术的本质》中指出,新技术并不是无中生有地被“发明”出来的,我们所看到的技术都是从先前已有的技术中被创造(被建构、被聚合、被集成)而来的。换言之,技术是由其他技术构成的。那么,如何区分新旧技术呢?人们常常借助一种方法,即通过描述新技术所没有的东西,来将新技术与旧技术予以比较。例如,汽车刚刚被发明出来时,被称为“无马的马车”(horseless carriage)。这固然增进了人们对新技术的认知,然而也存在一个巨大的问题:人们对未来的预测由此总是受限于现实,只会想象已有之物的一个更复杂和更先进的版本。就如汽车...

Read more

视频正在“吞噬”互联网


 随着视频重要性的提高,文本,长期以来作网络交流的实际手段,其重要性不断走低。文字陨落而视频兴起,张小龙(或其他任何人,包括我)如果假装知道这个趋势的长期影响,那将是荒谬的。诚实的答案是,我们根本不知道。

 

本文导览:

 

  • 未来的个人表达,将是一个往下短、往下碎、往下“演”的进程,因为短视频显然比文字更能够直观地展演自己。

  • 放眼全球,很明显,TikTok、Snapchat和Instagram等社交应用程序正在模糊社交媒体与娱乐之间的界线,从而导致更多的消费者时间竞...

Read more

无论网络多么高歌猛进,技术也无法取代人的接触


  当你听到“技术”一词时会作何想?你认为它是喷气式飞机、太阳能发电和水下养殖业?还是它意味着智能手机和机器学习算法?

  人们的回答大概率是后者。当电视财经节目一位神情严肃的播音员说“今天的科技股下跌”时,我们都知道他指的是Amazon和Apple,而不是波音和辉瑞。当我们说技术公司控制了我们的生活时,并不是在谈论食品工业或者医疗产业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而是在讲我们离开Facebook和微信就寸步难行。这些都标志着当代生活中的一个深层次问题,即我们对什么是技术的定义已然大大缩小,而这种缩小并不是偶然的。

  风险资本家彼得·...

Read more

没有历史感的一代


  90后乃至00后,有了网络,不是用来解决营养不良,而是用来吞食过量塑料。而且,躲避历史,绝非出于无奈,而是变成了主动的个人选择

  郭敬明,当年中国作协最年轻的成员,曾亲口说过,“对历史,哪怕是不久前的历史,毫无兴趣”。

  2009年,我在第五届中文网志年会上演讲时说:“80后一代在精神文化领域,让他们从哪里知道昨天呢?从历史课本、语文课本吗?好在有了网络,否则他们得是多么营养不良的一代人。他们的‘没有昨天’,并不是主动的个人选择,而是无奈的先天不足。”

  我错了。90后乃至00后,有了网络,不是用来解...

Read more

知识付费还是内容付费?网络时代的内容、体验与注意力


  今天所谓“知识付费”的核心,实际上是用户在为内容生产者对于知识的再次阐释而付费。在注意力稀缺的网络时代,出现了一种崭新的内容经济学。内容是一种“体验产品”,内容供应商必须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细分市场,并充分利用信息处理技术把市场细分工作做得更好。

  一、知识付费概念梳理

  2016年被媒体称为“知识付费元年”,分答、得到、喜马拉雅、知乎live等在线平台,陆续在知识付费的名义下聚拢用户,完成流量变现,成为知识付费市场中的佼佼者。紧随其后,不少知识社区、社交产品、音乐平台和新闻媒体均上线了自己的知识付费栏目,...

Read more

有需求,就有技术


  技术是如何由少变多、由简单变复杂的?布莱恩·阿瑟论证说,新技术产生的最根本的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为需求;另一个为现象。

  首先来看需求。技术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目的性系统,只要有待完成的需求或等待实现的目的,就等于潜在地在召唤一个解决这个需求、实现这个目的的技术。只要有未完成的需求,就有待开发的技术。新技术就是不断为需求而产生的。

  那需求会枯竭吗?答案是很难。人自身的本质需求是有限的,人渴望被遮挡,被爱,需要吃喝来保存自身,需要在社会中寻求肯定、认同,这无外乎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所提到的。但是每一种需求的表现形式会随着社会时尚、环境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细分差...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