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马晓河

著名经济学家、管理学博士。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北京市委、安徽省政府顾问,《中国科技投资》总编等,曾任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等。2008年1月参加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讲课。

中国经济新旧增长动力的转换


  目前,我国已由中低等收入国家跨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但从绝对水平来看,仍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中间区域。2015年,按照调整后的国内生产总值,我国人均GDP达到8026美元,距离世界银行2014年确定的12736美元的高收入标准门槛还有一定差距。我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顺利迈向发达的高收入阶段,新动力在哪里?如何发掘和培育成长、并使新旧动力有序转换?这是本文要回答的主要问题。

  经济增长动力的供求视角

  一个时期里,为一国或地区经济起带动作用的因素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这种动力受经济发展阶段、发展方式、体制安排等方面影响...

Read more

中国经济的三个真相


  我对当前经济判断是,经济增长好转信号不明显。经济增长连续23个季度从高位下行,目前经济增长好转信号不明显,多数指标表现偏弱,通缩风险压力缓解迹象不明确,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是在下行通道。

  (体现在)几个指标,第一,GDP从2010年第一季度到现在是下行的。第二,工业增长。第三,PMI是当前经济回升的一个迹象,2009年9月份以来中国的PMI上了好几次都下来了,只有一个月的上行来证明要上,论据不足。再看价格,工业品购进和出厂价格,收窄幅度变小,但是是在很大的区间向上回升的,在深水期潜伏着。货币供给有所改善,货币发行量M2和贷款有所增加,但是货币没有到实体经济。因此,当前经济增长没有...

Read more

农业政策目标是使粮价快于成本上升速度


  多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农业收益下降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给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带来了深刻影响。我国农业收益和生产成本变化有四个特点。

  第一,主要农产品收入都取得了明显增长,其中收入增长贡献主要来自于价格上涨。第二,多数农产品纯收益都有较大增长,但粮食收益依然是最低的。第三,多数农产品成本增长速度快于收入增长速度,粮食收益率出现了持续下降的趋势。第四,种子、化肥、机械作业、土地、劳动等成本增加是农产品成本上升的主要推动力量。

  鉴于以上现象,我认为,今后政府应该在四方面进行调整。

  第一,在现阶段,要高度重视价格对农业增收的积极作用,处理好控制通货膨胀与...

Read more

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和思考


  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和思考

  ——第四季度经济增速缓慢回升的综合动因与调控思路


  当前,在国内外环境影响下,我国经济增长已经连续9个季度出现了趋势性下行。对当前经济形势如何判断,今后经济增长是一个什么走势,宏观调控政策应该怎么选择,本文拟对此提出一些看法。

  基本判断: 经济增长已经见底,第四季度将出现缓慢回升

  2010 年第一季度以后,我国经济增长经历了9 个季度的趋势性回落,经济增长率由12. 1% 滑落到7. 6%。当前,在下行通道上,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出现了全面放缓的势头。从三大需求看,2012 年前8 个月全国投资...

Read more

从“三个赛跑”看进一步改革开放的紧迫性


  就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改革开放不但困难多、风险高、成本大,且时间紧迫。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与时间赛跑。

  一、农民工进城的规模、速度正在和改革赛跑

  中国要想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首先必须提高城镇化水平。目前,高收入国家的城市化率平均在77%以上,其中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都在80%以上。中国要达到如此高的城镇化水平,还面临着难以突破的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 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1 .3%,距高收入国家平均城市化率约差2 6个多百分点。但仔细分析发现,我国实际城镇化率远没有达到51. 3%。统计数据显示,201...

Read more

“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观照和中国策略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实践经验看,“二战”以后,许多国家经过努力,都先后从低收入国家成功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由于大多数国家在向高收入经济体攀升中,经济增长仍然依赖从低收入经济体成长为中等收入经济体的战略,进一步的经济增长被原有增长机制锁定,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10000美元上限,导致这些国家一直徘徊在中等收入水平线上,即“中等收入陷阱”[1]。只有少数国家实现成功转型并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201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396美元①,按照《2010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标准衡量,中国已经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②。[2]今后一个时期...

Read more

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要过三道“坎”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会议同时指出,要合理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

  扩大内需特别是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关键是要大幅度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培育和构建中等收入群体,以此形成“消费型社会”。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培育中等收入群体,就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降低政府、企业和高收入者在国民收入结构中的比重。但是,多年来中国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出现了不利于中等收入群体成长、不利于扩大消费的三道&ldquo...

Read more

让便宜货打天下的时代远去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推动出口结构升级。我们需要充分认识我国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升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世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迫使中国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世界金融危机之前,以美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是靠金融扩张来支持赤字消费,他们出口高科技产品,然后大量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居民储蓄率低,依靠信贷消费。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大于国内需求,生产的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只能依赖出口。但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世界原有供求关系被打破,去杠杆化使得美欧等发达国家开始改变高负债的消费方式,政府缩减财政支出,居民压缩消费增加储蓄,由...

Read more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供需不平衡”及破解


  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背景来看,中国城市发展正处于“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瓶颈约束期,面临着城市经济结构有待调整、城乡二元结构有待打破、区域城市整合有待加强、一系列制约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因素等有待消除等问题。因此,新时期中国城镇化发展思路需要立足于中国国情,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与制度转型的三维角度构建中国城镇化的总体战略布局与制度政策框架,重点是解决内需开发问题、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以及城镇体系的结构布局优化问题,难点是解决城市行政体制及其配套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关键领域的制度创新与政策构建。

一、当前中国城镇化面临的...

Read more

延续稳健货币政策部分政策工具可做微调


  人民网北京9月9日电 (记者 魏倩) 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6.2%,稍有减缓。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个数据符合市场之前的预期。

  他认为,今后几个月,我国将延续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对部分政策工具可做出一些微调,比如加大支持中小企业,支持“三农”,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此前,马晓河预测8月CPI为6.2%-6.3%。他分析认为,消费品价格指数在7月份见顶后出现回落迹象,当前消费品价格上涨主要是食品、居住、医疗卫生,今后几个月虽有翘尾巴因...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