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贾少华

贾少华,教授,研究生导师,1960年出生于义乌,杭州大学学士,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现任义乌工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主持工作),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理事、省高校教学名师,曾获省教坛新秀、全国优秀教师、曾宪梓教育基金奖、特级教师等荣誉。

读书生涯无假期


    长假期间外出办事,路过一些大学,有高职院校,也有本科院校。这些院校差不多建在同一个时期,建筑风格雷同,甚至连树木的品种和造型也极为相像。可以看得出,这些校园都是一次性规划、一次性建造,这些学校也许有较为久远的历史,但这些校园都非常年轻,缺乏文化的积淀是这些校园的共性。出于职业的敏感,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我最为感兴趣的。但每个校园都静得出奇,除了保安甚至连问路的人都难以碰上。利用长假,返家、旅游或适当的休闲,都是无可厚非的,但大学校园变得如此冷清,还是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长假是法定的,是国家行为,每个大学生都...

Read more

大学即自学


 

 

为了解当今大学生学习情况,前几天我对一位本科院校的大一男生做了一些访谈。我对当今一些大学的情况不能说陌生,但此次访问仍让我十分震惊。

该大学统一组织晚自学,这做法在很多大学普遍流行。晚上八点半晚自学结束,按理这时间是一天中最适合学习的时间,但同学们基本上回到寝室。回寝室也仍然可以继续学习,但事实上,同学们完全放弃了学习。在忙什么?主要是三种方式:一是玩“四国军棋”;二是凑不足4人的情况下玩扑克牌的“双扣”;三是同学们围在一起看下载在电脑里的电影。我想,这可能是大一新生还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没有完成高中生对大学生角色的转换,但该同学讲,高年级的学生在寝室里的状...

Read more

开会睡觉非坏事


 

与会者在会场中睡着,往往会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批评,甚至会受到相关部门的处分。这是非常不公平的,与会者鼾然入睡,难道就没有会议组织者、会议发言者的责任?

其实,对会场中的睡觉,大可不必这样认真。会场中睡觉场面有碍瞻观,但不一定是坏事。主持者、发言者可能有失尊严,但可少受人讨厌和唾弃。会议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参加会议的人员接受教育、接受发言者的教导,以达到或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或提高他们的道德境界的目的。那么与会者为什么会入睡?显然是对这种会议没有兴趣,或者类似的会开得太多了让他们产生了反感。与会者既然是这种排斥的心态来对待会议,他们会心悦诚服地服从开会吗?他们会心甘情愿...

Read more

高职副校长“赶”着学生开店 可抵学分


2009年05月14日 14:56 来源:羊城晚报 

  学生“挂科”可以创业实践抵学分,在学校地位由店铺的级别决定

  这名校长,最近有点“火”。

  尽管,他只是浙江义乌一所高职院校的副校长,可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走马灯似的跑去采访他和他的学生。

  因为大学生就业被金融危机“撞了一下腰”,在2009年显现出异常严峻的局面。可这间学校,在这名校长极富颠覆性与争议性的教育梦想演绎下,他的学生个个争当“老板”,今年已明确有15%的学生直接以“小老板”的身份毕业。为此,浙江省甚至准备专门出台一份规定,把网上开店直接纳入“认定就业”。

 

  他的学生逃课了...

Read more

“我们承诺学生毕业时月入过万”


 

“最富争议性校长”来镇做报告语出惊人——

           来源: 京江晚报   2009-10-29    



  学生“挂科”可以实践抵学分,在学校地位由淘宝店铺的级别决定。

 

  尽管,他只是浙江义乌一所义乌工商学院的高职院校的副校长,可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走马灯似的跑去采访他和他的学生。

 

  在本科大学生都在为找工作挤破头的时候,这间职业技术学校,在这名校长极富颠覆性...

Read more

“关系”诚重要 “努力”价更高


 

近来由于工作上的关系,接触到省内外一些大学生,有本科生、高职生,还有研究生,谈及学习状况时,他们居然有一种高度一致的认识:读书没什么用,“关系”更重要,没有“关系”再努力都没有用。遇到这样的言论,我总是要问他们是否有“关系”,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没有”。既然没有可利用和依靠的“关系”,又不努力读书,岂不“等死”吗?

我不否认“关系”的存在,我也知道有的大学生确实是依靠“关系”才得以发展。但也要看到,许多大学生没有任何家庭背景,也没有任何社会“关系”,完全凭借自身的才能得到很好很顺的发展。否认“关系”的存在,是不真实的;无视“努力”的价值,也是片面的。

“关系”是存在的,...

Read more

大学生不爱学是高中的错吗?


 

    周末遇一大一本科学生家长,向我咨询儿子继续在国内上大学好还是终止国内学业到海外接受高等教育为好。此事让我甚为纳闷,我知道他儿子是第一志愿被录取的,全家人都为儿子能上理想中的本科大学而感到无比高兴,现在怎么又想出国留学呢?他儿子上大学才两个月,怎么会让他们萌发这样的想法呢?

    家长说,今天的大学与他想象中的大学相距太远。他说,在今天的大学中,既学不到多少有用的知识,更不可能学会怎样做人。他认为,高中时是管得过死,但大学太过放任自流。儿子上大学已有两个月,上的是大课,上百学生一起听课,作业很少而且几乎不批...

Read more

伯克利的研究生教育(美国之行一)


 

到世界名牌大学就读深造,曾经是自己的一个梦想。今天,自己晚辈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读,也算圆了自己的梦。上周出访美国专程来到伯克利。对于伯克利的教育,不能说陌生,平时与晚辈也经常在网上交流,但实地考察后,感觉还是不一样。尤其是伯克利的研究生教育,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伯克利是世界顶级大学,上海交大最新推出的世界大学排名,伯克利列世界第三。在美国本国的排名中,伯克利的研究生教育和科学教育多年列第一。美国还有一项排名,就是世界上各大学本科毕业的学生每年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数量的排名,伯克利在全美列第一,在世界列第三,仅次于清华和北大。世界顶级大学旗鼓相当,各有所长,很...

Read more

美国大学的校门(美国之行二)


 

中国大学的校门越建越大,越建越豪华,而且越没名气的大学越会装“门面”。美国的大学,要么没有“校门”,要么只有个象征性的小小的“门”。

我们想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大门留个影,却始终找不到我所理解的“门”。如果说伯克利有实力、有底气,可以不要“门面”,那么我们后来访问的华盛本大学,属于一般本科院校也没有很高的知名度,应该有一个像样的门吧?出乎我意料的是,伯克利还有一个简陋的校门,华盛本居然连个“校门”也没有。

美国人不仅不懂“校门”的意义,也不知道怎么样为自己造势。伯克利也好,华盛本也好,根本看不到中国校园里随处可见的各种颜色的横幅。在我们在横幅中加以大力宣传的安全保卫...

Read more

美国大学校园历史文化的传承(美国之行三)


 

近十多年来,我国的大学迅猛发展,但大多数大学都是割断历史的发展。异地迁建、土地置换,已成为我国大学发展的“法宝”。可惜的是,长期来积淀而成的校园文化也往往随着校园的搬迁而消失了。我们的许多大学尽管号称有多少年的历史,但给人的感觉与开发区新建的工厂没有什么两样。我们的办学者不是没有意识到这种缺憾,也拼命试图通过“大树进校”等手段以使校园变得更有历史沧桑感,但殊不知没有树枝仅有树干的“树”,更让人感觉到了当今大学的心浮气躁和急功近利。

美国的校园之所以可以称之为文化的校园、知识的校园、求知的校园,并不仅仅因为学校历史的悠久,更是因为人们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校园一草一木的珍爱。运...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