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已经连续四个月负增长,2023年全年预计负增长2%左右,在众所周知的国际经济与政治形势下,出口增速长期下滑趋势恐怕难改;受到房地产下行周期、基建投资下行周期、制造业利润下滑等影响,短期固定资产投资高增长难以持续,未来十年投资总体负增长;消费增长短期仍处于疫后反弹阶段,但复苏力度低于预期,长期则受到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滞后的影响。
综合出口、投资、消费需求的情况,中...
作者文章归档:滕泰
虽然2021年一季度经济数据同比增速都比较高,但考虑到这些是与2020年一季度经济大面积停摆时期的同比失真数据,决策部门更多从环比和两年平均情况分析,实事求是做出了经济“恢复不均衡、基础不稳固”的判断。考虑到下半年外需可能有所回落,须加快畅通国内大循环,从需求侧关键是扩大消费和促进民间投资回升,从供给侧关键是提升服务业。此外,经济头部化也造成中小企业恢复较慢,经济增长的区域不平衡趋势更加明显。
需求侧的关键是促消费和民间投资
一季度经济运行的大部分指标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且三大需求对经济的贡献更趋合理。
一季度中国出口仍然保持强劲增长,货物贸易进...
根据这些年做研究、做投资与各行各业企业家的切磋交流的经验,我发现大部分企业遇到的创新与转型难题,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个特定阶段的经济背景的重大变化,跳不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商业模式。
2020年可能出现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消费负增长
疫情以来,经济确实处于一个比较好的恢复过程中,但是经济恢复的不平衡是主要问题。
从8月的数据来看,虽然8月份名义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转为正0.5%,但是剔除掉物价的影响以后还是负增长。
总体来看,6、7、8这三个月的消费每个月都低于预期。原本寄希望于消费不足只是受疫情冲击的影响,只要疫情受控了,社会正常秩序恢复了,那消费就应该能够迅速地出现反弹。在5月1号黄金周的时候,人们期望会有报复性消费,结果落空。现在又有人期望国庆节长假的时候出现报复性消费,我认为这个预期也偏乐观。
所以现在要重新审视消费,...
很多企业家遇到问题勇于从自身找原因,每次都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千方百计降成本来寻找出路,这本身虽然没有错,但面对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所带来的冲击,仅靠内部挖潜维持生存是不够的,必须考虑战略转型。面对时代巨变,战略转型不是练内功,而是寻找价值创造的新方向。
占GDP比重不到20%,制造业的价值演化方向
很多人对制造业的在经济中占比的下降程度并不了解,即便了解后也未必能接受。下图是根据世界银行数据绘制的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和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可以看出,欧美日等发达国家GDP中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已经相当低,其中德国和日本的制造业占...
在一个行业领袖闭门会上,很多企业家都在讨论生意为什么越来越难做,有强调资金链、供应链问题的,有说管理、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的,甚至又有谈家庭传承的。我一边听分享,一边想象了一个场景:假设明代的某一年,洛阳、长安等地商业领袖们也聚在一起开研讨会,讨论为什么生意越来越难做,是不是他们也会找到上述同样的原因?他们能想到真正让他们生意越来越难做的原因其实是东西方贸易路线的改变,是万里之外海上大船的运输效率远远超过马背和骆驼吗?如今这个时代的商业领袖们也觉得生意难做,除了资金、管理、产品、业务模式和家庭传承,他们能看到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吗?
一、快速工业化的高峰已过
中国用短...
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由负转正,主要得益于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出口增长超预期,其中房地产投资4、5、6月投资额同比增长分别为6.97%、8.09%、8.54%,基建投资三个月同比增长分别为2.7%、8.3%、6.8%;出口也是连续三个月正增长。相比之下,民间投资、制造业投资恢复缓慢,服务业和消费恢复不及预期,上半年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同比-11.4%,6月份同比仍然为负增长,而同期美国零售和食品服务销售额已经是正增长2.35%。
从二季度房地产交易和施工、竣工速度,地方专项债等支持基建投资增长和驱动因素分析,预计下半年中国的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有望继续保持高增长,不排除...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全球经济“短萧条”,各国纷纷推出了相当于本国GDP总量10%到22%的经济救助与刺激计划。中国在防疫方面已经走在了前面,建议尽快推出规模不低于10万亿的一揽子经济复苏计划。根据中国经济最新增长结构,再沿用十多年前以扩大投资为主的经济刺激方式已是刻舟求剑,考虑到消费在中国经济增长占比已达60%,本次中国经济复苏方案应该以稳消费为重点,其中以5G手机和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能力最强。
一、一揽子经济复苏计划的规模:10万亿为宜
面对疫情造成企业短期收入剧减、利润恶化、甚至资金流动性困难,...
全球新冠病毒的感染者已经以惊人的迅速突破百万,所带来经济影响已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虽然长期全球经济未必会陷入“大萧条”,但短期冲击的严重程度已经是“短萧条”。面对前所未有的全球经济“短萧条”, “授人以鱼”的救助政策和“授人以渔”的经济刺激政策都很重要,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对冲疫情外部冲击,本次中国救助和刺激的规模应不低于10万亿元。考虑到投资已经不是拉动中国经济的主要构成部分,且新基建不足以挑大梁、大都市圈受制于城市化速度放缓和各项制度约束、铁公鸡...
从前述疫情影响来看,中国经济遭受的短期受冲击虽然很大,但按照“新供给增长模型”,疫情冲击对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制度条件(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长期要素供给和技术驱动力并没有影响,2021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速还能回到6%以上,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前景要坚定信心。
2月下旬以来,中国大部分城市肺炎疫情逐步受控,然而由于海外疫情的快速扩散客观上加重了中国居民和政府的谨慎情绪。在国内新增病例迅速回落清零的情况下,各地防控并未及时放松,正常社会秩序还有待恢复,中小制造企业、服务业复工复产速度低于预期。
此前国内外很多机构预测中国经济一季度增长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