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章振永

大医精诚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蔕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胃痛的中成药治疗



  很多人都经受过胃痛的折磨,治疗胃痛的药品多数是非处方药,患者可自主购买服用。西医治疗每位胃痛患者的药品大致相似,而中医将胃痛的病因区分为寒热、虚实、气滞、血瘀等不同,治疗胃痛与其他疾病一样,需辨证论治、因人而异。患者如果不了解中医对胃痛的分类和治疗胃痛中成药的适应症,只是机械地看见药名上有治胃病的字样就拿来服用,是不利于对症治疗的,只能使胃病雪上加霜。

  寒凝胃痛———香砂养胃丸、胃气止痛丸(良附丸)

  这类患者多因外感风寒、空腹过劳或过食生冷食物引起胃痛急性发作,上腹部喜热喜按,喝热水或上腹部热敷稍有缓解,适于服用香砂养胃丸或胃气止痛丸(良...

Read more

名医手迹之何任



  蔡女士,32岁。

  [初诊]  自述:流产以后未有瘀血排出,小腹痛满难忍,大便4日未下,身热37.8摄氏度,近日阴道出血色黯。查:目赤口干,舌紫红,脉涩。诊断:素体壮健,瘀滞于下,郁而为热,当下瘀为先。

  生地黄9克,桃仁9克,生甘草5克,银花12克,牛膝6克,丹皮6克,地鳖虫(微炒焦)5克,制香附9克。两剂。

  [复诊]  前药服一剂后,大便解两次,身热已平,续服一剂后,大便又下极多,小腹胀满尽解,阴道出血亦渐少,续予调理。

  桃仁5克,当归6克,赤白芍各6克,银花12克,生甘草5克,桂枝5克,丹皮6克,茯苓12克,制香附9克,蜂蜜3...

Read more

痛经



贺某,女,21岁。

患者痛经数载。每次经前2天即出现心烦易怒,胸胁胀满,乳房胀痛;月经来潮的第1~2天,经行不畅,腹痛难忍,经色暗红有块,痛剧则伴呕吐、腹泻,并伴腰痛,每次均需服用止痛片方能缓解。曾服用中药汤剂治疗,效不显;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而弦。诊断为肝郁血虚型痛经,治宜养血疏肝,调经止痛。

柴胡10克、炒白芍18克、当归18克、制香附12克、桑寄生18克、怀牛膝10克、川断6克、杜仲9克、茺蔚子12克、川楝子9克、制半夏12克、生姜5片。7剂,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之品。

患者服药第6天,月经来潮,经行通畅,未见腹痛,原方再进5剂,嘱患者继续服用至经期结束。患者...

Read more

名医手迹之赵树森



  陈先生 ,湖北武汉市人。素禀阴虚之本,复因应酬繁多,饮食无节,频进醇酒厚味,兼以嗜食辛辣,渐至腹胀纳减,胃脘灼热,渴喜冷饮,苔黄,显系脾虚胃热之明证。近来境遇不遂,心境愁郁,肝木横克脾土,又添胁胀、脘痛、口苦、脉弦等症,姑拟培土疏肝,清热育阴为治,但药宜甘平慎用苦寒,以防苦燥伤阴之弊,方用平肝健胃汤加减。

  丹参15克,党参15克,郁金10克,白术10克,白芍15克,云苓15克,鸡金12克,茅根50克,柴胡15克,黄芩12克,连翘15克,炒谷麦芽各15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30克为引,3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复诊,自云腹胀胃痛减轻,食纳增多,仍有胁胀口苦,照上...

Read more

有趣的中药



    中药的命名方式极多,有以功效主治、产地分布命名的;有以色泽、形态、气味命名的;也有以采收季节及传说人物命名的。总的倾向是偏重于形象化,于是出现了种种名实相异的药名趣闻。

谓子不是子:瓦楞子,实为泥蚶的贝壳;没食子,实为没食子蜂寄生在没食子树上的虫;天癸子,实是毛莨科植物天癸的块根;而黄药子、白药子也均为植物块根。以上这些“子”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种子类药材。

谓草不是草:冬虫夏草,实为冬虫夏草菌寄生在幼虫上的实体及幼虫尸体;凤眼草,实为臭椿的果实;而灯心草、通草则是以该植物的茎入药。

谓砂不是砂:蚕砂、夜明砂、望月砂分别...

Read more

中医辨汗



    出汗是人体的一种自然现象:外界温度太高会全身出汗;精神紧张或痛觉刺激时会手心、脚心出汗;吃了某些刺激性食物会脸上冒汗。不过,除了这三类情况,其他不该出汗的时候有汗或出汗过多都应该引起重视。
  中医认为,正常的出汗,可以调节体温,排除体内的废物,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而当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时则会出现异常的出汗,所以,中医常常根据出汗的时间、部位、多少和特点来判断身体的状况。

  首先要排除是否疾病所致。一般情况下,糖尿病、甲亢、高血压、充血性心衰、偏瘫脊柱外伤、肿瘤、结核等都会导致异常出汗,并伴随明显的相应症状。这种情况下,必须及时控制病情,...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