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段永朝

高级工程师,工学硕士;现任Ziff Davis媒体集团(中国)战略发展研究顾问。
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IT治理专业委员会、IT服务专业委员会、业务持续管理(BCM)专业委员会委员;数字论坛发起人之一及成员。
25年IT从业经验,涉及媒体、铁路、化工、冶金、有色金属等行业;主持并参与多项大型企业信息化项目,涉及自动控制、智能仪表、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等领域。长期在多家网站和IT专业媒体开设专栏,有数种专业著述出版。近作《互联网:碎片化生存》,2009年10月,中信出版社出版。

我们把对未知的恐惧传承了数千万年


导语:在古希腊的时候,柏拉图把这个世界分成可见世界、不可见世界。

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信息观比较

柏拉图所说的可见世界里面包括影像、投影,是可见的。这种两分法它就是想说,我们透过可见世界采集出来的那部分信息,来构建我们的可知世界,所以西方人的信息观是这样的---他就是想言说世界,他透过言说世界,表征世界,测量世界来把握世界。

东方不是这样的,印度和中国都不是。有象无象,中国的象术理气之行,一开始的时候就从来不做两边的分割。总是用诗性的语言去表达,总是说完之后想问一句:“明白没有?”

段永朝 | 我们把对未知的恐惧传承了数千万年

这样,你突然就会有一个会意,西方人用的词是同意或者不同意,同意则可以继...

Read more

穿越思想的雾霾


  多克希尔斯是一个在国内热闹的互联网界,几乎不为人知的名字。他没有显赫的名头,也不常出入各种高大上的演讲场合,十多年来就两本书问世,前一本是四位作者合著,名为《The ClueTrain Manifesto》,出版于1999年。2002年中信出版社出中文版,书名译作《市场就是谈话——扭转传统企业思维的95个观点》;再就是哈佛商业评论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意愿经济》。

  希尔斯其人

  大卫·多克·希尔斯1946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泽西城,1969年毕业于北卡莱罗纳州私立吉尔佛大学(Guilford ...

Read more

大历史看互联网


2015年3121400,北京东方梅地亚中心M剧院,“未来创客·2015春季思想峰会”暨未来创客品牌发布会盛大启幕。9位来自科技创新、科学前沿、认知心理以及互联网的资深专家学者现身峰会,用9场面向未来的精彩演讲为近300位观众实现了一次超越边界的头脑穿越之旅。

互联网是一个“千年世界”,它到底改变了什么?它在技术的创新、行为的触动以及物种的更迭中,到底摆脱了什么,遗留下了什么?在段永朝老师的演讲中,他将用大历史看互联网,去揭开未来世界的面纱。

以下为段永朝老师演讲文字实录:

我今天与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大历史看互联网...

Read more

当人类不再逼索自然,才能拥抱未来


 

 

 

我想说的是我们将会迎来新轴心时代,今天才刚刚开始。我借用“轴心时代”的词汇,新轴心时代会在哪里呢?我也不知道。它可能是在一个实时的物理世界和虚拟空间平行展开,它也许在地球和火星之间平行展开。

我们需要考虑轴心世界之后这2500年,其实是追逐世界本原,诠释生命的隐喻。人类2500年,不同的文明都想找出理由解释这个世界的本原。西方人找到的是逻各斯,东方人找到的天人合一,花了2500年解释这个文本,正所谓“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在柏拉图的洞穴隐喻中,人类是身处于洞穴之中,对洞穴外面...

Read more

一个读书人的梦想


我是一个读书人。

时常有朋友在介绍我的时候,给我一些华丽的头衔。我认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是一个读书人。

觉得自己算得上一个读书人,是在1982年。那一年,我18岁,开始写的一本书。

我非常狂妄地给这本书起了个名字,叫做《论人的思维》。断断续续写了七八万字,现在已经被我堆到了箱子顶上。

但我在检视过去三十多年的读书历程,忽然发现有这样一件贯穿始终的念想——我总想寻找一个脚底下坚实的土地,立足之本。

三十年来,从工程师走到了记者;从软件开发者,走到编辑;从读者变成了作者。立足之本找到了没有?我不敢说。

但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在后来三十年中,处处充满着求...

Read more

反思媒体的“立足之本”


传统的新闻学架构立足在工业时代的新闻观,即将新闻视为工业社会的一个行当、一个门类,秉持进步主义、科学理性和客观公正的价值观,认可宏大叙事的叙事权力,坚持社会公器的正当性。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后现代思潮,为反思、批判工业时代的新闻观、媒介观,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从这个角度说,媒介的立足之本其实与意义的生产与消费有关。传统看来,意义是可以像工业品那样,预先灌制在啤酒罐里,消费者只要买回去,打开它,就可以像喝啤酒一样,消费凝结在作品、文本中的“意义”。这种先生产、后消费的媒介生产,在互联时代遭遇了彻底的颠覆,这才是问题所在。

 

反思媒体的“立...

Read more

意愿经济有大量可以想象的空间


今天下午的主题是意愿经济。一般来说,我们今天看到的互联网是十五年前的互联网,今天我们看到的无论是天猫、淘宝、亚马逊理论基础我认为是在五年中,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这十五年来互联网冲击了什么?去中心化,去中介化,冲击了很多东西。但今天看来,这些所冲击的事情,基本假设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只是一个地方,被忽略了,就是下午提到的,我说消费者主权这件事情。

 

今天花点时间跟大家分享意愿经济的问题。我首先介绍这个人Doc  Searls,他应该是美国著名的网络博客的一个专栏作家作者,是开源软件里面非常著名的人,是做软件的人出身,周岁66岁,1948年生人。

&n...

Read more

我眼里的O2O成熟的三大标志


  

  2015年1月19日晚上,伟雅网商俱乐部好品牌私董会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的40多位专家老师和俱乐部30多位好品牌会员企业共同参加本次私董会。财讯传媒集团(SEEC)首席战略官段永朝老师也参加了本次活动,并做了精彩的发言,以下内容根据录音材料整理:

  到目前为止,O2O远称不上成熟,我能不能斗胆给一个O2O成熟的标志,我认为O2O要成熟可能有三个标志。

  第一个标志,就是个人数据的使用和保护机制建立了。

  个人数据,其实美国有PDS,有个人数据交易市场,个人数据可以买卖,我们的数据,我们经常是被卖了还不知道,这是很头疼的事情。将来数据是可以买卖的,...

Read more

物联网:一个“门儿清”的世界?


   2009年,美国纽约新学院大学哲学教授西蒙·克里奇利(Simon Critchley),出版了他的第9本著作《那些逝去的哲学家(The Book of Dead Philosophers)》。书中讲述了西方世界从古希腊苏格拉底,到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德勒兹,近200位哲学家的死亡故事。

 
  拿这个看上去八杆子打不着的事儿起头,多少显得有点怪异。
 
  或许是因为要谈论互联网哲学,需要沾一点“哲学的气息”。神差鬼使间,脑子里掠过的,满是叔本华、尼采、克尔凯郭尔、胡塞尔、萨特、海德格尔,以及福柯、德勒兹、德里...

Read more

互联网的“碎片化”


  “碎片化”已经成为理解互联网的一个重要术语。然而,一般对这个术语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字面上,或者直观的感受上。比如海量资讯蜂拥而至的时候,人们首先会感觉某种“眩晕”,注意力难以聚焦、目不暇接,大部头、长篇章已成为奢侈品;“浏览”代替了“阅读”,“即时体验”消解了“细嚼慢咽”;时间被切得七零八落,“八爪鱼生活”是常态等等。“碎片感”无所不在,充斥于世。

  “碎片”带来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