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郑永年

浙江人,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治研究所所长,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中国》季刊主编,1997年到2006年担任过香港《信报》的专栏作家,2004年开始在新加坡《联合早报》撰写专栏。1985年和1988,分别从北京大学获得法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2年和1995年分获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专业领域是中国政治经济研究及其对外关系。曾担任联合国发展计划中国农村发展和民主项目的咨询专家。著有《中国人的民族主义》、《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转型》。

贸易战的本质是中西模式之争


 

  西方民主已经经历了从传统的“共和民主”向当代的“大众民主”的转型。早期的民主是精英民主,即少数人的民主,或者少数人之间的“共和”。但自1970年代以来,随着“一人一票”制度的实现,政治的“合法性”完全基于“选票”之上。

  中美贸易战的本质是什么?尽管表面上看是实足的贸易战,但实际上是中西方两种政治经济模式之间的竞争和冲突。这两种政治经济模式都具有文明性,分别是中西方文明各自演化的产物。正是因为具有文明性,这两种模式都具有可...

Read more

集权与分权的统一


  在中国政治中,自古至今,对政策执行者(无论是中央官僚还是各级地方官员)来说,存在着两种责任,这两种责任的平衡关乎着国家的治与乱、和谐与冲突、发展与滞涨、整合和分裂。

  第一种责任就是平常所说的“对上”的责任,就是对中央政府或者上级政府的责任;第二种责任就是平常所说的“对下”的责任,就是把官员自己所辖的地方发展好和管理好的责任。相应地,两种责任也产生了两种“忠诚”,“对上”的忠诚和“对下”的忠诚。

  在任何社会,“对上”负责的重要性是不...

Read more

改革开放40年最大成就是经济发展与制度建设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在制度建设方面成绩显著,那么,下一步改革的关键主要是什么?在扩大开放中应该怎样更好地化解外部环境的挑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日专访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教授。

  四十年成就巨大

  《21世纪》: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如何衡量这四十年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

  郑永年:可以用一个坐标来衡量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成就,这个坐标包括了三方面:物质、心理和制度。物质坐标,是直观的,比较容易衡量,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心理坐标,就是指人...

Read more

中国会陷入“托克维尔陷阱”吗?


  前些年,法国19世纪作家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1805—1859)的名著《旧制度与法国革命》(The Old Regime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一书,突然在中国大热起来,一时洛阳纸贵,“托克维尔”几乎变成了知识界家喻户晓的名字。

  不过,发热快,退热也快,没过多少时间,今天就没有多少人再谈论这本书了。很可惜,这实在是不应该出现的情况,因为如果说人们“学到”了这本书的“精神”,那么其结果正在中国的现实生活中显现出来,已经造成了这样一种局...

Read more

“一带一路”五周年评估:问题与对策


  “一带一路”的实施已经五周年了。在这五年中,中国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有不足,更有可以改进做得更好的地方。且不说“一带一路”已经触及的领域和已经全面铺开的工程,光是“一带一路”本身就几乎已经成为今天各国国际关系和外交事务的关键词,可以说是政策研究的“显学”。在外交上,说中国几乎可以等于说“一带一路”。无论支持还是反对,人们都难以回避评估“一带一路”所带来的深刻影响,无论是实实在在的影响,还是概念上的影响。

  一个巨大的变化是西方对&ld...

Read more

习近平不会学毛泽东,要搞制度化建设


       习近平承接毛、邓,规划未来三十年

 

郑永年:刚才主持人说习近平上台以后一、两年的时间中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海外会问习近平在做什么,他想做什么。其实中国很多人也在问:我们这个国家这个船往哪里开,习近平是船长,要回答这个船往哪里开的问题。

 

我觉得要理解习近平在做的,就首先要理解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一定要考虑长远的目标。长远的目标非常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家要了解习近平首先要理解他不是完全在考虑自己。因为中国的宪法规定国家主席任期十年,他考虑的并不是他要做的两个任期的事情。我个人感觉到他现...

Read more

中国的新生命力之所在


  原文标题:政治退出与中国的政治改革

  继一个星期之前新加坡反对党(工人党)史无前例地赢得一个集选区之后,内阁资政李光耀先生和国务资政吴作栋先生上周六毅然宣布退出内阁,目的是让年轻一代领导人在更加艰难和复杂的局面下带领新加坡继续前进。新加坡前两代领导层打造了人们今天所看到的现代新加坡,不仅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让社会经济的发展从第三世界跃升到第一世界,而且在政治、经济、社会、法治等方面确立了基本国家制度。

  谁也不会否认,没有李光耀这一代领导人,就不会有现代新加坡。但是,任何政治都要与时俱进。时代变革了,领导的风格和方式也必须变化。正如李光耀先生所说,“我们这么...

Read more

中国要以“制度建设”替代“GDP主义”


  近日,有关中国的总体GDP已经接近或者超越日本的消息,从中国官方有关人士那里传出来,在海内外引起了不少回响。人们都在思考着这个数字对中国内部发展和对外关系的意义。无疑,这个数字使得很多中国人感到无比的骄傲。一些人对中国何时能够赶上日本已经等了很多年了,现在终于来了。实际上,一些人早开始关注中国何时能够超越美国的问题了。从不同角度来看,GDP数字的增加所能产生的民族主义或者爱国主义效应非常直接,也非常容易理解。在海外的反应看来,对很多人来说,这个数字表明,中国的确已经崛起成为大国了。而中国的大国身份又有复杂的意义。一些人认为,中国要在外交领域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同时,很多国家,尤其是中...

Read more

中美贸易战中我们暴露了怎样的弱点?


 

  在正进行中的中美贸易战,中国暴露了怎样的弱点?这是一个人们无法回避的问题,因为美国(和西方)看到了中国的弱点,就会利用其对中国变本加厉地加以打击。很显然,中国如果不能尽快克服这些弱点,那么就不仅输了这一轮竞争,今后的发展也会变得更加困难。

  当然,因中美贸易战而暴露弱点也不全是坏处。所谓的弱点就是从前被自己所忽视,但对国家的发展至为重要的领域。如果在知道了弱点之后,努力克服,亡羊补牢,无疑对国家的未来发展会起到正面的,甚至推动性的作用。

  暴露的弱点无疑有很多,但至少包括如下几个大的领域。

  第一,工业体系的脆弱性。如果借用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的...

Read more

特朗普对中国的新冷战将如何进行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对中国的战略基本上包括三个方面:一、围堵和遏制中国崛起,至少防止中国挑战西方的霸权;二、鼓励中国进入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不想失去中国,即不想让中国成为另外一个“苏联”;三、将中国改变成为一个类似西方的国家。但现在这些选项都没有用了。西方的新冷战思维是:既然西方没有能力围堵遏止中国,也没有能力改变中国,因此,一个可行的选择就是将中国变成另一个“苏联”,和中国进行一场新的冷战,这样西方至少可以团结起来,尽最大的努力遏止中国的扩张,并且也能孤立中国。

  特朗普政府2017年12月以及美国国防部2018...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