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邵建

《胡适与鲁迅》作者

胡适与鲁迅,阳光与闪电


   如果回顾一下我个人的阅读经历,对我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无疑是这样两个人:胡适与鲁迅。先胡后鲁,我这样排列,显然是一种价值选择。如果按照阅读的时间顺序,却是先鲁后胡。这不奇怪,作为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出生的人,如果从70年代开始阅读,那个时代我能读到的书,马列毛之外,只能是鲁迅。很清楚地记得,在苏北乡下刚进农中读初一时,午后走进老师的办公室,桌上看到一本厚厚的书,精装的,那是50年代出版的硬封皮的鲁迅著作。拿起书,抚着发黄的书页,如同在抚学问本身。至于胡适,对不起,尽管最初接触也是在70年代,但记不清第一次印象了。其实是没印象,因为那时根本看不到胡适的书。知道他,好像是出于那个时代编...

Read more

我们已不配称礼仪之邦


新近看到这样一篇博文《防治精神雾霾,你的孩子可以不读<弟子规>》。内中叙述了这样一则故事:一所学校把清代蒙学读物《弟子规》当作校本课程要求所有学生背诵。但有一对一年级学生的家长,给该校所属教育局写了封信,反对学校硬性规定。几天后得到学校通知,他们的孩子可以不背了。我很认同这对家长在校方面前能够主动行使家长权利,也不赞成学校硬性规定每个孩子都要背。但,他们信中对《弟子规》的看法以及这篇博文将其视为精神雾霾,我以为,这里存在的偏差比校方更大。

 

这对家长对《弟子规》充满了厌恶:“当我们给孩子讲解的时候,却发现一股传统专制社会的腐臭扑面而来”...

Read more

民主的制约


  构成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固然离不开宪政和民主,并且尽管两者比较,宪政可以誉为“政治秩序的最美妙绝伦的称谓”,而民主如果离开宪政制约,并非没有走向专制的可能;但,必须看到,宪政也有它的短处,如美国宪法,本身就内含着遏制民主的一面,正如民主的正面意义如何评价亦不为过,最重要的一点,它可以通过定期选举,和平而非暴力地更换民众不喜欢的政府,更无论包括制定公共政策在内的各种公共事务,民众可以普遍参与。宪政与民主各有短长,并存在着相互龃龉的一面,由此构成政治秩序中的一种内在的价值紧张。

  如何处理两者关系,它们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构成形态,这是政治秩序必须过问的问题。...

Read more

不对等的师生交手


  陈独秀眼中,北大学生张厚载是一个“和《新青年》反对的人物”。这个还没毕业即被北大开除的法科学生雅好国故,他以一人之力、又以学生之身,和他的师长就传统戏剧于《新青年》上展开了辩论。

  1918年的《新青年》有过两次关于传统戏剧的讨论,引动讨论的,就是“以评戏见称于时”的张厚载。参与讨论的除了也是学生的傅斯年,余皆堂皇一时的北大教授,如胡适、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张厚载本是《新青年》的读者,对师长文章,不但自觉“思想上获益甚多”,且认为师长们的“文学改良说,翻陈出新,尤有研究之趣&rd...

Read more

诗与情之外的徐志摩


  大约五年前吧,在绍兴的咸亨酒店,有一干人围桌而坐,喝着黄酒闲聊。文人的嘴有时说的比吃的多,话题在各位的嘴上不断游走。聊到20世纪的中国自由主义时,我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徐志摩在自由主义上要比胡适更地道更纯粹。话刚说完,其中一位用眼神和鼻子很不屑地表示了否定,那意思是他怎么能和胡适比?

  这不屑如果是对徐志摩,那可有点对他不公。

  说到徐志摩,一般人的眼里,也就是个诗人和情人。长期以来,徐志摩的这一形象,在人们眼里几乎定格为他的全部。但,事实并非如此。他把他自己给遮蔽了,用他自己的诗、情辉光,当然也加上后人的渲染。其实,在诗人和情人之外,徐志摩还有少为人知的一面,这一面...

Read more

美医改法案通过是谁的胜利?


  美联邦最高法院6月28日裁定,由美国总统奥巴马推出的医改法案,其有关强制购买医疗保险的条款并不与宪法冲突,一场长达两年的违宪诉讼由此画上句号。即日,奥巴马在白宫发表讲话,表示欢迎最高法对医疗保险改革法案的裁决,并声称这是“美国人民的胜利”。

  民主社会(包括非民主社会乃至反民主社会),统治者都喜欢给自己的政治主张祭出一面“人民”的大旗。奥巴马这句话让我顿生反感,如果法案通过是人民的胜利,那么,反对这一法案的民众又是什么。更具体地说,假如我是一个美国人,6月28日这一天,我会感到非常沮丧。倒不见得我买不起这份保险,也并非我对该险种...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