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宋魁

中国国家安全论坛特邀研究员、黑龙江省政府重大决策专家、黑龙江省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专家、商贸流通专家组副组长、外贸专家组组长、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所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亚所荣誉所长、哈工大人文学院特邀教授、哈尔滨商业大学研究生导师、黑龙江省商业经济学会高级顾问、黑龙江省边疆经济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东北亚经济技术研究会副理事长、穆棱市俄罗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东北亚经济与中俄经贸关系。已出版《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概论》、《跨世纪中俄资源合作》等18部著作,已发表论文、译文100余篇,主持《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新态势及其对策》等20多项国家和省级课题,已获得中国“九五”优秀科技成果奖等10多次国家和省级奖励。在应用研究方面成果显著,有20余项对策建议被国务院和省部级以上政府及企业采纳和实施。已发表科研成果200多万字,著有专著16部。已发表论文、译文100余篇,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项,国家软科学课题1项,国务院东北办课题1项、省政府课题、省科顾委课题、省市软科学课题、市经济研究中心、市专顾委课题等多项。代表成果:
1.专著:《俄罗斯东部资源开发与合作》,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3年12月出版。
2.专著:《跨世纪中俄资源合作》国家软科学课题,哈尔滨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
3.论文:《新世纪俄罗斯能源战略的地缘取向》《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5年第4期。
4.论文:《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促进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东北亚论坛》2004年第6期。
5.论文:《中俄科技合作的潜力与方式》,《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3年第7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N1科技管理》,2003年第9期全文转载。
6.建议:《抓住老工业基地改造机遇扶持星轮传动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建议》,《建议扶持铜-钢烧结复合结构项目促进我是老工业基地振兴》分获原市人大薛恩华、石忠信市长、丛国章副市长批示。目前此二项目已被列为我国第二批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项目。
7.建议:《我市与韩国的合作应有新突破》,《咨询报告》,2005年第23期(7月12日)。7月13日哈尔滨市委副书记王颖批示。
8.2005年省委重点课题:《改善黑龙江省发展环境对策研究》,课题组长。
9.2004年日本外务省委托中日合作课题:《促进中日产业协作和相互吸引外资共同研究》,黑龙江省课题组组长。
10.2004年黑龙江省软科学攻关课题:《我省老工业基地改造中外向化牵动战略、企业资本结构和治理结构研究》(GB04D101)(主持)。
11.2003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新态势及其对策》(03BGJ005)(主持)。
12.2000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俄林业合作理论、方法和对策》(主持)。

东北亚经济的展望


 
  
 
    一、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将明显加快
 
    90年代后期,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成为国际间合作中极有影响的方式。它通过一定区域范围内国家间的联合行动促进经济的高度融合,从而提高自身在国际舞台的地位。这种方式对未来的世界格局有着深刻影响,也对未来的国际合作具有重大作用。在这一趋势的作用下,东北亚各国间的相互依存度将明显增加,区域一体化步伐将明显加快。东北亚区域一体化不仅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组成部分,也是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今后,东北亚经济发展的...

Read more

东北亚经济的回顾


东北亚经济的回顾
 
 
    世界经济一体化已成为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经济区域化又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在现阶段的突出表现。在这一潮流的影响下,东北亚也出现了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回顾东北亚经济,在90年代呈现出发展速度较快,资金流动空前活跃,贸易进入快速增长时期的趋势。
   
    一、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90年代上半期,世界经济处于周期性波动之中,从1991到1994年年均增长1.9%。发达国家经...

Read more

东北亚经济区域化的措施


东北亚经济区域化的措施
 
 
    一、协调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区域化
 
    为了实现东北亚经济区域化,东北亚地区各国必需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经济区域化的进程。为了协调经济政策,各国已做出了一些努力。1995年11月19日,日、韩、中等国领导在亚太经合组织首脑会议上宣布了各自进一步向市场开放、促进经济区域化的措施。
    日本提出对697种工业和采矿产品削减关税,而且还降低55种农业产品和水海产品的特惠关税,提前实现乌拉圭回合谈判协议中的承诺...

Read more

东北亚经济区域化的发展模式


 
 
    东北亚经济区域化的发展模式大体上可分为3种:
 
    一、次区域合作先导型
 
    通过次区域合作取得经验,带动全区域合作,实现区域化,是东北亚经济区域化的重要发展模式之一。图们江次区域合作、环勃海次区域合作、黑龙江流域次区域合作等各有特色。
    图们江次区域合作不但得到各国政府的参与,而且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重视。铁路、公路、港口、电力、工业区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正在展开。世界一流的自...

Read more

东北亚经济区域化的特点


  一、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国家间进行

  经济区域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由若干国家组成一个经济集团,该经济集团的成员国之间逐步协调社会经济政策,消除所有歧视性贸易障碍和其他非贸易壁垒,实行自由贸易,从而实现生产要素在经济集团内的自由流动。

  经济区域化一般是在经济发达或较发达的国家之间进行,或在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因为,他们的经济发展阶段、国民文化程度、人民生活水平大体接近,容易形成共识,便于协调政策,从而推动整个经济集团的合作与发展。

  然而,东北亚地区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却较大。

  日本是经济发达国家,近几十年来,经过奇迹般的经济增长之后,现已成为...

Read more

经济要素互补是发展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客观基础


 
    利益的共同性和需求的互补性是国际区域合作的两大根本支柱。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是各种生产要素在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流动和组合。这种流动和组合具有不可抗拒的渗透力和凝聚力。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经济要素的互补性,是由各国家和地区在资金、技术、资源、劳动力、产品和市场等方面的差别决定的。
    东北亚地区各国在经济要素方面有着不同的优势和不足:日本资金雄厚,工业发达,技术先进,资源缺乏,需要开拓海外资金、技术和商品市场;韩国工业也较发达,有较高的管理和技术水平,资源却相对缺乏;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

Read more

亚洲太平洋地区经济的崛起必然带动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


 
    80年代以后,亚太经济迅速崛起,成为全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报告,80年代,欧美经济平均增长率为4%,拉丁美洲为3%,非洲为2.5%,而亚太地区却高达7%。
    1994年全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1%,而亚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却高达7.8%。1994年全世界直接投资总额为800亿美元,亚太地区竟吸收530亿美元,占全世界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供直接投资的66%。
    亚太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势头更为迅猛,预计年增长率将达到15%左右, 是...

Read more

东北亚经济区域化是东北亚地区各国的愿望


 
    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一体化趋势,近些年来东北亚地区各国提出了不少范围不同、层次有别的关于东北亚区域一体化的设想。主要有东亚经济圈、环日本海经济圈、黄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区、大中华经济圈、大海参崴计划、图们江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和黑龙江流域地区等。
    过去,日本对区域性协定持消极态度,但是,最近通产省首脑指出,“目前,在主要的经济国家和地区中,完全不属于任何区域性贸易协定的,只有日本、韩国、中国和台湾了”。日本为了适应变化中的国际经济形势,提出了“东亚经济圈...

Read more

国际局势趋向缓和,为东北亚经济区域化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国际局势趋向缓和,为东北亚经济区域化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历史上,这一地区曾经有过密切的交往和深厚的文化渊源。进入20世纪以后,这一地区却成了战乱频繁的地区:日俄之战,日本对韩国、中国的入侵,中国的内战,朝鲜半岛的战争,东西方在朝鲜半岛的对峙,中苏之间的珍宝岛之战,等等。这是一段痛苦的历史,然而却是客观的实际。在冷战时期,这一地区是苏、美、日、中利益的交汇点,是南北、东西矛盾的集中反映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政治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在冷战结束之前,这一地区始终给人们一种不稳定感。双边合作尚且困难,谈何多...

Read more

东北亚经济区域化的理论依据


 
 
    经济区域化是指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几个国家(或地区)间实行广泛的经济联系,采取相互衔接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措施,使该区域生产力实现一种优化组合,形成区域性的经济体系。
    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国际化进程中产生的国际关系及其调整的一种现实的实现,也是经济国际化的必然步骤和特定形式。
    经济区域一体化理论是不断发展的。目前,在经济学界比较流行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理论主要有国际分工理论、国际生产力理论、相互需求理论、联邦主义和新职能主义理论、关税同盟理论、自由贸...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