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经济区域化的措施
一、协调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区域化
为了实现东北亚经济区域化,东北亚地区各国必需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经济区域化的进程。为了协调经济政策,各国已做出了一些努力。1995年11月19日,日、韩、中等国领导在亚太经合组织首脑会议上宣布了各自进一步向市场开放、促进经济区域化的措施。
日本提出对697种工业和采矿产品削减关税,而且还降低55种农业产品和水海产品的特惠关税,提前实现乌拉圭回合谈判协议中的承诺。并宣布了50项放宽控制的措施,其中包括对企业界负责人放宽签证限制。
韩国像以前宣布的那样增加对外国投资放宽的企业部门的数目,并将降低对汽车零件的进口税,同时放宽对铁路、食品检查和海关手续的控制。
中国将对4 000多种货物平均减少海关税30%,并从1996年开始执行这一措施。中国还保证,从1996年起对170种关税细目中的货物取消配额、审批和其他进口控制措施,这占现在还实行这样的配额和需要审批的货物的30%以上。
二、以小区开发为先导,带动经济区域化
图们江地区位于中、俄、朝三国交界处。1991年7月,由联合国计划开发署(UNDP)在乌兰巴托主持召开支持东北亚1992~1993年技术合作项目会议,图们江三角洲开发作为首选项目之一。UNDP成立了专门机构,如UNDP图们江地区开发办公室、开发项目管委会、专家组等,相关各国也相应建立了研究和协调机构。
1991年10月,UNDP在其总部纽约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向全世界公布了图们江三角洲开发项目。总的目标是用20年时间,筹集300亿美元,把图们江三角洲建设成第二个香港、新加坡或鹿特丹。此后,在UNDP主持下,在平壤、汉城、北京、海参崴等地多次召开了关于这一项目的国际会议,进一步就国际投资、交通、通讯、机构、环境等问题进行协商并取得了共识。
1995年5月31日,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和蒙古的政府代表在北京草签了关于国际合作开发图们江地区的3个协议,标志着该地区开发已由研究论证阶段进入实质性阶段。1995年12月6日,5国代表在联合国总部正式签署了这些协议,使东北亚地区第一次出现了政府间经济合作组织。这为今后的国际合作奠定了法律基础,表达了5国政府加强合作的政治承诺。
世界一流的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将在这里建成。东北亚地区的各国将在这个次区域合作中摸索经验,为全面实现东北亚经济区域化创造条件。显然,图们江三角洲的开发对东北亚乃至亚太经济区域化具有重要推动意义。
三、通过双边、多边合作,促进经济区域化
目前,东北亚地区双边合作已有长足发展,多边合作也开始实施。随着双边、多边合作的发展和走合,东北亚地区各国的相互依存度将会明显增加,各国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关系将会自然形成。只要东北亚地区各国更加积极主动进行合作,那么,东北亚地区的合作必将越来越具有超意识形态性和稳定性,东北亚地区的合作也将越来越具有广泛性,东北亚地区的合作将成为维护相互依存、促进和谐与和平的手段,使东北亚地区最终实现经济区域化。
四、设立相应机构,协调区域经济合作,最终实现经济区 域化
近些年来,东北亚地区各国相继设立了东北亚研究机构和东北亚经济合作促进机构。并召开了一系列的国内和国际会议,研讨东北亚经济合作和经济区域化问题。为了做好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工作,有的国家或机构还编辑出版东北亚合作的报纸及杂志,如中国黑龙江省出版了《东北亚经济报》,吉林省出版了《东北亚论坛》和《东北亚研究》等刊物。
由日本世川平和财团和中国国际信托公司发起,于1992年9月宣告成立了东北亚经济合作软基础结构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成员由日本、中国、韩国、俄罗斯、朝鲜和蒙古的官员、企业家和学者组成。委员会确定了8个东北亚合作项目: 1.信息交流;2.建立信息网络;3.建立软件库;4.建立图书馆网络;5.人才交流和职业教育,海上大学;6.环境与发展;7.历史教育比较研究,8.产业技术合作。其中,环境与发展、海上大学和影像资料库被确定为A组的3个最优先项目。然而上述机构大都是民间的,一般只起到研究、参谋、建议等促进作用,并无权威性。
1995年12月6日,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和蒙古的政府代表在联合国总部正式签署了《关于建立图们江地区开发协调委员会的协定》、《关于建立图们江经济开发区及东北亚开发协调委员会的协定》、《图们江经济开发区及东北亚环境谅解备忘录》。使东北亚地区第一次出现了政府间经济合作组织。图们江经济开发区及东北亚开发协调委员会的建立,标志协调东北亚开发的官方机构即将发挥作用,这有助于在较高层次上协调东北亚经济合作,最终实现东北亚经济区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