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王岳川

王岳川,1955年9月生于四川,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国际书法家协会副会长,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复旦大学等十所大学的客座教授。
    工书能画,通晓音律。因家学渊源而五岁习字,出入汉晋唐诸帖,尤好二王和颜书,强调汉唐气象。书法各体皆工,博涉诸家,深得古人用笔之意,并加以当代创新。书法绘画作品入选多种书法集,并被海外收藏。传略载多种辞书。
    长期从事文艺美学、文学理论、西方文艺理论、当代文化研究和批评的教学和研究。
主要著作有:《王岳川文集》四卷本、《西方艺术精神》、《中国书法文化精神》、《中国思想精神史论》四卷本等几十种,在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约400余篇,被收入《世界名人录》等多种辞典。

大师之光 烛照未来


   

 

大师之光  烛照未来

 

——王岳川教授等做客东方卫视缅怀季老与任老

 

时间:2009年7月19日上午10:30-12:00

地点:上海东方卫视演播室

人物:主持人骆新

      王岳川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北大书法所所长

      俞吾金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主持人: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看的是东方卫视为您特别制作的《大师之光烛照...

Read more

从“去中国化”到“再中国化”的文化战略


  从“去中国化”到“再中国化”的文化战略

  
  王岳川


  摘要:新世纪中国文化安全与“再中国化”问题的提出,是对西方现代性后现代性的单边主义文化霸权反思批判基础上的新思维。本文从九个方面凸显走出边缘化的中国思想的前沿学术问题。

  王岳川:从“去中国化”到“再中国化”的文化战略——大国文化安全与新世纪中国文化的世界化[1]

  一个能够广泛地影响世界的大国,一定是一个思想家辈出,在参与世界知识体系建构的知识...

Read more

当代文化创新应重申中庸思想的价值


  近些年,西方的“生态美学”如日中天,很有“后审美”精神再生性和全球播撒的征兆。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西方的生态美学与中国的中庸美学思想有着不可忽略的关系,值得美学界在抬头向西观照生态美学生态批评的同时,认真回头清理并守成东方中庸美学思想,才能使中西美学的新世纪对话有真正互动平等的话语平台。

  中庸思想在古代中国美学思想史中是很重要的思维方法论和践行本体论。一方面《中庸》难读难懂,孔子说:“中庸其难哉”。孔子一生都很难做到几次,可见其精神把握的高度和践行的难度。另一方面,“中庸”...

Read more

坚持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对话


  从多元文化语境看当代中国问题,确乎可以超越文本层面的无休止争论,而直面全球化处境中的当代问题。如今,本质主义被逐渐消解,多元文化日益成为当代文化研究的基本共识。这意味着在全球化时代,任何民族都不可能不接受外来文化影响,而只能在多元文化对话和交流的框架中,既保持自身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又使自身文化保持持续敞开性和长久交汇性。这不仅成为第三世界与第一世界“对话”的文化策略,而且有可能使边缘文化得以重新认识自我及其民族文化前景。换言之,只有在开放的文化语境中,在多元文化交流的框架中,跨文化对话才具有真正的建设性意义。

   一  超越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对...

Read more

跨国语境中的当代书法发展


  参加饶宗颐先生的学术和书画艺术研讨会,非常高兴。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全球化中的中国当代书法”,即书法的“当代性”问题。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技术全球化、网络全球化、制度全球化等)可以说正在全球蔓延。但“文化全球化”是否可能?我们的书法,我们的艺术,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在全球化中是被“化”掉了呢?还是保存下来?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思考。

  一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问题

  学术界有一个基本共识:“南饶北季”,即南方有香港的饶宗颐先生,北方有季羡林...

Read more

当代中国文化创新与精神现代化


  一 中国崛起背后的文化瓶颈

  胡淼森(中文系博士生)问:我注意到:新世纪以来,您关于中国文化问题的思考更多地与“中国崛起”这一当代重大事件联系起来,您是如何从一个大的全球化语境进入到中国文化创新问题的?

  王岳川答:无可讳言的事实在于:今天的中国已经跨入全新的时代,作为当代人文学者,有必要重新思考崭新文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化,这个崛起的大国的文化身份、未来道路和文化命运。

  中国经济崛起之后,有几个动向。一,中国民族凝聚力增强了,比如有人穿汉服和唐装,北京有读经班,更多的人开始质疑西化中心主义;二,民族性文化保守主义有所抬头,尤其是当西方对中国的不公正...

Read more

中国文化的战略远景展望


  在多大程度上,我们能够借鉴“全球史”的视角,真正超越20世纪文论的人类中心主义范围?按照环境伦理学的说法,契约和伦理自英格兰贵族的罗马公约开始,经历了林肯总统的废奴法令,加之马丁·路德·金等人的抗争,如今种族平等已经成为全球的基本共识,尽管具体到个体而言未必都能做到。近年来,动物保护主义成为一支新兴的全球化力量,生态美学与生态哲学方兴未艾,有人大胆地预言,将来的环境伦理学主体范畴会进一步扩大,将从生物扩展到非生物界,到那个时候,个体的人同石头、沙砾和海洋的关系也会成为一种互为主体互相尊重的主体间关系。

  这或许只是痴人说梦,...

Read more

“去中国化”:18世纪以降西方现代性战略


  “地理大发现”和东西航路的开通,使得西方人对东方的神奇氛围十分倾倒,同时也开始进行东方殖民和文化传教。而一百年多来的中国文化却在一直不停地寻找并确认自己的身份,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中,形成了“现代化”文化价值取向。虽然,现代化具有自己的合理性,中国文化走向现代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但是,其中的文化帝国主义中的现代性诸问题,必须面对并加以深究。文化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的文化表征,试图通过现代性的帝国主义化,将西方现代性提升为不受质疑的、绝对的、唯一的形式,进而改造其他地区的文化身份。在某种程度上,现代性成为一种现代性的文化帝国主义...

Read more

当代大国文化战略与中国软实力


  西方人很早就认识到文化战争的意义。1929年,英国战略学家利德尔哈特提出了“大战略”的概念,认为战略的成功取决于对“目的”和“手段”的正确算计、结合和正确运用,大战略的目的在于调节或指导一个或几个国家的所有资源以求达到战争的政治目的。在此基础上美国战略学家创造了“国家战略”的概念。

  文化战略是国家战略的文化命脉。在国家战略体系中,文化战略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对于大国或未来的大国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有人认为,大国的崛起需要三个基础:政治基础意味着国家的独立和主权,经济社会基础则是提供...

Read more

酒文化是国学之重要维度


  一般来讲,“国学”概念始自晚清,之前习称“汉学”,它的兴起源于中国文化遭遇西方文化冲击后自我身份认同意识的觉醒,代表了对中国自身文化拯救与保护的强烈呼号。“国学”乃一国之学,而不是过去的万国之学、大中国或中心之学。

  将中国酒与西方酒进行了本质的区分。中国酒是万国之中的“一国之酒”,与西方酒文化精神有着本质的区别,代表的是中国酒文化自我身份的独特认同;另一方面,国酒的“国”字代表了国人潜在的独立文化认同意识,它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民众精神和酒文化精神。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