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马未都

汉族,1955年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荣成,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及现任馆长。
马未都曾任职于中国青年出版社,十余年里他发表小说、报告文学等上百篇,并结集出版。1981年,《中国青年报》用一个整版发表了他的小说《今夜月儿圆》。后,马未都成为《青年文学》的编辑。他与王朔、刘震云等人一起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创作了颇有影响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十余年里,马未都以瘦马等为笔名发表小说、报告文学等上百篇。作品后来由作家出版社结集出版。

第六百四十一篇•李铁梅


     我小时候听的京戏都是现代京剧,叫革命样板戏。1969年我在东北,赶上毛主席发出指示“要普及样板戏”,大凡有专业素质的艺术团体都肩负着这一史命,浓妆艳抹地走街串巷,去普及样板戏。那时的中国人对这八个样板戏烂熟于心,尤其是《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中的唱段,能说话的都能唱上几句。平心而论,中国人能如此普及京剧,样板戏做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

    当时有一种普及大众的宣传形式——海报剧照,贴得哪哪都是,今天再大牌的明星也没这待遇,除去公共场所,更多的是每个家庭中,我清醒地记得我家墙上贴的是《...

Read more

第六百四十篇•裸


    远古的人类光着身子是没有人关注的,想让同伴关注得遮上树枝树叶,高级点儿的遮上兽皮,衣服就在这个背景下产生了。至少一万年以来,人类的穿衣让人类的皮肤渐渐脱毛,变得光滑可人,于是世道又反过来了,脱下衣服才会又让同伴关注。

    所以,近些年许多新闻都是以“脱”引发的。先是被动的,本人并无意展示,却被他人利用公开,引发轩然大波;后有主动的,邀请记者来看,从容不迫面对媒体,一石激起千层浪。

    今天的社会给每个人提供的机会比过去公平许多,人可以自由选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竞争;成年人可以以自己...

Read more

第六百三十九篇•找手机


    最后看一眼手机时是9:20,我知道再有20分钟司机会来接我,等我吃完早餐再拿手机准备出门时,怪事出现了,手机不见了。以往也有这种情况,手机不知随手放在哪儿了,一般情况只需以耳代眼,打一个凭铃声寻找,十拿九稳。可今天手机是静音状态,早晨手一懒还未来得及转换程序。这时候我急于出门,因为与电视台约好10:30准时开录,一组人都在等我呢!可我已没法告知他们我此刻的窘境。

    我本以为手机马上就会找到,因未出门,因家中只有老婆与我,没有外人,还因仅10分钟之前我还把手机掉在地上,印象深刻。可这回有点儿邪,手机愣是找不到。我把我...

Read more

第六百三十八篇 温暖与心寒


    福州市一位85岁高龄的老人摔倒后无人相救,导致生命终结在众目睽睽之下,新华社为此发了通稿。每次看到这类新闻,都让人十分心寒,我们的社会究竟怎么啦?!

    我们今天社会提倡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电视台以此为主题的节目几乎天天有演,但当老人倒在冰冷的马路上,如果他意识清醒,他是丝毫感受不到我们宣传的“温暖”的,所有内心或行动想向老人伸出温暖之手的人,也会被冰冷的现实挡了回来。福州老人摔倒现场的确有人想施救,但好心人提醒说,弄不好会惹上官司。

    社会的价值观是势利的,全国这些年因陌生人伸手相...

Read more

第六百三十七篇•《非诚勿扰》


    《非诚勿扰》的故事不算花哨,在爱情这个千古话题上纠缠。表现手法也平实,两集都拍得中规中矩,剧中角色表演仅是到位,出彩的地方大都是语言带来的。这样的电影在今天恶劣竞争的环境中还能有如此票房,显然是品牌的力量。

    冯小刚已成为一块品牌。中国电影观众的构成文化层次较高,故十分在意导演的名气。这与美国电影市场不同,美国人是被电影泡大的,不分层次,故对角色儿敏感,即可谓明星效应。

    中国人本来最不注重无形资产,认为无形资产是拿来抄袭的,故文抄公及假名牌充斥大街小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可作...

Read more

第六百三十六篇•序曲


    千禧年的钟声悠长在耳,但掐指一算已过去整整十年。我记得我那一刻站在上海的大街上,望着满眼庆典的人群,真不知十年如此勿勿。这十年我做了什么,经历了什么,千头万绪;大事小情一件也想不清,理还乱,索性不想不理,等待新的钟声。

    一个人有多少个十年,天假百年不过十次;一个人有多少有质量的十年,只有自己明白,别人无从知晓。所以古人常叹: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我们今天对箭对梭感性不足,箭与梭早已远去,成为历史的标识;我们唯独知日月交替,时光流逝;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我们不幸,是因为上苍赋予...

Read more

第六百三十五篇•灵魂


    前几日,偶然在拍卖预展上碰见久未见面的朋友,寒暄了几句就边看预展边聊。没聊几句,满眼的艺术品再也不能吸引她的话题,她忽然对我说,前几天在一家食品公司看见一条标语,让她义愤填膺:“气死我了,我现在见人就说这件事。”

    她在那家食品公司看见的标语是这样表述的: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的灵魂。我听了她的诉说,仔细琢磨着这句话,按时下流行的语言说,这标语很给力。把食品添加剂提高至如此高度,再不可能有任何语言比这更有想象力和现实力。

    她和我说,这家公司可以将一切食物在它的添加剂下变得有市场,...

Read more

第六百三十四篇•冬至


    冬至的阳光洒在地上是最长的,穿过玻璃懒洋洋地抵达墙角,让墙角一年中也有一天能享受上日日可见的阳光。一个平常不注意的墙角在这一刻亮了起来,让我有些诧异,它可能很快乐,只是我不知。

    斜铺在地上的阳光明亮温暖,赤脚踩在上面让冬天的寒气远去,舒服得很。夏天则不然,挤进房屋的阳光如蜇人一般,躲都躲不及的。我忽然觉得即使普照的阳光也未必公平,太阳的角度决定了阳光的质量,它愈高,直射光线就愈硬,它愈俯下身子,光线就愈柔和,所以古人说,冬日赖其温,夏日畏其烈。

    冬至在气象上是一个转折点,这一...

Read more

第六百三十三篇•治堵


    北京治堵的方案终于出台了,其中与百姓最直接的一条就是今后买车要摇号了,被网民戏称“最没技术含量”的方案马上就要成为事实,这无疑为今后买车的人添了一“堵”。

    以钱易物是经济社会的不二法则,我们过去凭证、票、本等等手段购物的历史已经渐行渐远,谁知今天由堵车迫不得已生发出堵心,让百姓又一次领略了行政的力量。

    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次盛世——文景之治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政治口号,强调“行政上不妄为”,所谓行政不妄为就是政府办事不能拍拍脑袋就定下来。这些年,全国人大政协、地方人大政协每年召...

Read more

第六百三十二篇•宽窄巷


    成都的宽窄巷名气越来越大,凡到成都的客人都可能被主人拉到宽窄巷走一遭。吃饭喝茶购物闲聊随意。我去过两次,都是去吃晚饭,华灯初上,匆匆忙忙的也人多嘴杂,未来得及细细享受宽窄巷的风情。

    这次去成都多了半日时光,谢绝了主人盛情的陪伴,终于可以自由随意地逛逛宽窄巷了。这是两条充满了成都风情的小巷,从名字上看就知一宽一窄,其实巷子的宽窄并不明显,小巷的历史格局未变,生态极好,经过修缮,充分保留了成都人安逸的心态,里出外进,参差不齐,让今天各地人造的佳景相形见绌。

   人到这里无论是成都人还是外地人,步...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