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马未都

汉族,1955年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荣成,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及现任馆长。
马未都曾任职于中国青年出版社,十余年里他发表小说、报告文学等上百篇,并结集出版。1981年,《中国青年报》用一个整版发表了他的小说《今夜月儿圆》。后,马未都成为《青年文学》的编辑。他与王朔、刘震云等人一起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创作了颇有影响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十余年里,马未都以瘦马等为笔名发表小说、报告文学等上百篇。作品后来由作家出版社结集出版。

第六百五十一篇•希腊文明


    希腊引以为豪的地方不胜枚举,哲学它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文学有荷马;让希腊最自豪的还是它的神话。众神之父宙斯施计劫持了腓尼基宫殿美丽动人的公主,落户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公主有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叫欧罗巴,欧洲的历史由此开始。

    奔希腊去就是奔希腊的文化去,它的文化过于古老厚重,让我们面对于此难以喘息。我很奇怪,此行所到之处的古迹均为公元前遗址,最长时间者竟然有3500年了(克诺索斯宫殿),虽说大部分都在近代考古发掘中得以保护,但这么多这么优良的文物保存至今不能不算是个奇迹。

  &nbs...

Read more

第六百五十篇•希腊鼻子


    希腊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一个神话。一个传说。小时候由于东方人大都塌鼻梁,就听大人偶尔讲某某人长了一个希腊鼻子。我原以为“希腊鼻子”是个大鼻子,后来在书上看到了真正的希腊鼻子,才知道这如墙高耸挺拔的鼻子是什么模样。人种在鼻子这样一个器官上有如此之大的差异,让我诧异的同时对希腊心向往之。

    在雅典一下飞机就被导游拉至宪法广场。中国人都有天安门情结,导游顺理成章地带到议会大厦前可以先体会一下政治的含义。广场上人不多,天阴偶尔飘落几滴小雨,一大群鸽子讨好地围着给它吃食的游客;导游说,这些卫兵一小时一换,再有五分钟就换岗了。

&...

Read more

第六百四十九篇•出门


    已经不记得大年初一出过远门了,这次选择春节去希腊事出无奈。平日安排得紧,舍不得专程旅游,这些年每次出国旅游实际上都肩负着各种任务,旅游倒成了副产品。

    除夕夜断断续续地看着春晚,有点儿像每年到这会儿必吃的饺子,不求有什么新意;本山大叔一语双关地说:这孩子咋有点儿膘呢!听着算是一乐。新旧交替之际,火树银花,我站在自家的窗户前足足看了半小时,我当时还想,如没了传统的烟花,这节日还有气氛么?!

    初一的机场显得比往日冷清。去年去多少次机场已数不清楚,从没有像这一天的机场显得宽阔敞亮,耳...

Read more

第六百四十八篇•兔年


    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大靠谱,毁誉参半。最好的说法是玉兔东升。月亮中有玉兔,太阳中有金乌,玉兔为月,金乌为日。古语中说得含蓄:兔走乌飞,兔缺乌沈,兔起乌沉,说的都是日升月恒之事。

    兔子的负面影响成语为多。狡兔三窟,兔死狐悲,兔死狗烹,兔子尾巴长不了等等,让胆小的兔子很倒霉地充当一个不甚光彩的角色。至于俗语中的“兔子不吃窝边草”,说不上是褒是贬,按词典上的解释为:比喻歹徒不为害邻里。由此可见古代封建社会的道德约束。

    《木兰辞》的最后一句比喻得到家: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兔...

Read more

第六百四十七篇•虎妈


    中美教育理念大相径庭,尤其早期教育有点儿水火不容的味道。中国过去教育的核心手段是“戒”,告诉孩子哪里不可以逾越,犯戒则惩;而美式教育的宗旨是“诱”,循循善诱,以奖为主;在这种教育环境下,中国孩子知道社会框架在哪里,不愿越雷池一步,而美国孩子则思想自由一些,少有约束。

    其实没有结论说哪家教育手段最好,中美教育体系下都有精英出现。当孩子步入高等教育(一般均满十八岁)时,选择可以看出他们是否心智开始成熟。

    最近美国媒体大肆报道亚裔虎妈蔡美儿,蔡美儿为其女儿制定了十大戒律,我看着有些...

Read more

第六百四十六篇•无雪的冬天


    北方的冬天是和雪联系在一起的,可今年冬天的雪就是拖着不来。最冷的三九四九天都过去了,没下一丁点儿雪,连个阴天也没见个像样的,半阴半晴的,让人彻底断了念想。

    无雪的冬天不仅是物候的反常,人们的心态也跟着反常,说不清道不出的。不下雪,只高兴了市政和交通部门,少清扫,不拥堵。按北京今年的交通拥堵状况,下一场雪全城马上瘫痪,各个部门叫苦不迭,百姓们也会叫苦不迭,只是两个“不迭”叠不到一块儿。

    无雪的冬天让农民着了急。这种干旱灾难很不起眼,但会要命,成片的冬小麦会颗粒无收,苦在暗处,没...

Read more

第六百四十五篇•羊肉泡馍


    出席一个发奖活动没混上饭吃,回家的路上又被朋友唤去聊了一会儿天,面子薄,谎称吃过了。从朋友处出来已逾晚上十点,万家灯火,寒风清冽,肚子饿得前心贴后背。

    一个人独行,司机已回家。本想打个车回家随便吃两口,也算减肥了,但仍惦记着黄河面馆,脚不随脑子地又踏上高台阶,推开那扇并不灵活的玻璃门,热气和香味一同迎面扑来,让人意志崩溃。

    我本想要一碗面,连汤带水,暖暖和和的,但太饿了,觉得可能会欠点儿,就点了最爱吃的羊肉泡馍,坐在桌边等候。老板娘一边热心地招呼人抓紧,一边儿与我攀谈,她告诉...

Read more

第六百四十四篇•紧俏与紧张


    春运又到了,各类消息不绝于耳。博物馆的同仁们家在外地的又开始为火车票发愁。有大清早排了四个多小时的队一无所获者,亦有买了一张加班车回四川要坐上两夜一天硬座者,还有东托西托求爷爷告奶奶为一票陪尽笑脸者,反正每年这会儿都是一票难求。

    新闻上也是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看着铁路系统、各地政府抓耳挠腮的样子,真是觉得中国人的习俗给中国政府出了难题。一位穿得衣帽整齐的播音员用了如下词汇描述春运的火车票,她说火车票“紧俏”,让人啼笑皆非。

    中国话太微妙了,“紧俏”与“紧张”差距在前者含有褒义...

Read more

第六百四十二篇•作家哲人史铁生


此稿写于史铁生先生谢世后第三日,因交与《三联生活周刊》,迟至今日上传,特作说明。

    知道作家史铁生先生去世的消息迟了,这仍让我在桌前愣了许久,当时耳边响起一支歌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这是一篇小说,也是史铁生的成名作,我记得发在1982年我供职的《青年文学》上,回首一算已近三十年矣。

    当年读过《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读者都应该50岁以上了,这篇小说在当时文坛上影响很大,作者把艰苦的农村插队生活写得如诗如画,充满了情感。一个身体残疾的作家能有这样的文笔与心态,让我们编辑们非常震惊。

  &n...

Read more

第六百四十三篇•见字如面


    幼时读书,很欣赏古人书信中常用的“见字如面”一语,中国语言丰富而生动,在古代声音不能长距离沟通的条件下,的确见字如面。

    老友严啸建从伦敦往观复博物馆的邮箱中给我发了一封信,秘书打印好,整整齐齐放在我的案头。看见第一行“见字如面”一语,我心中一动,许久没有收到这样老派的问候了,想当年在《青年文学》当编辑时,与作者书信交流时常常用这句话问候。

    严啸建是《青年文学》的作者,安徽泾县人。但他的身上却少有徽州人的婉约,更多的是江湖客的豪爽。那时候,文学空前昌盛,《青年文学》每年笔会,邀...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