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黄纪苏

社会学家、剧作家,现任《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副主编。曾经编创的剧本:《爱情蚂蚁》、《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切·格瓦拉》

再见杨帆门


  再见杨帆门

  黄纪苏

      年初闹“杨帆门”时,我写了篇短文,文末感叹今年也许是个多事之秋。我写时有些迟疑,怕说大了,现在看来是说小了:离岁尾还有两个月,全世界已乱成一锅粥了。

      这样一个剧变的形势对中华民族意味深长,它可能是难得的良机,也可能是可怖的危机。人类社会原无多少定数,主要看人类特别是精英集团在关键时刻能否把握机缘,因势利导,逢凶化吉。这首先要求这个集团不贪婪、不腐朽、不苟且,有大公、有大智、有大勇。只有如此,才可能激发民族的热情,调动人民的活力,携手同心...

Read more

市场社会的样板人


  市场社会的样板人

  ——近三十年大众文化推出的人格类型

  黄纪苏

  俗话说的“世道人心”,不妨理解为(广义)社会环境与群体人格。这二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浏览古代文献时,像“世降俗薄”、“草稀民悍”这样的高度概括比比皆是。在陶渊明那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里,老老少少尽是“怡然自乐”。嘉庆朝福建地方官给皇帝上的奏折分析了“闽省民风”与当地吏治间的因果关系:

  闽省风气俗悍民刁...

Read more

走进创意时代


  走进创意时代

  ——序启航《读着读着就疯了:激活创意的108本书》

  一个人独自前行,不能没有创意;一个人原地踏步,可以没有创意;一个人跟着别人走,不太需要创意;一个 人领着别人走,特别需要创意。

  古代的中国地理上自居一隅,政治上自成一统,文化上自成一格。先秦打草稿,绘蓝图,那是中国文化的创世 纪;至汉,初具规模;迄于唐,该置办的都差不多置办齐了;后来的一千年,基本上是抱着《史记》《汉书》新旧《唐书》原地踏 步,当然会有小的创意。到了中华帝国的晚期,几乎什么都是现成的,老王老李要做诗,到老杜那里“集句”就行了。...

Read more

给友人新书写的一番话


  这篇文字,写的时候有些犹豫,怕其中对左翼的批评会给 松民带来某种不便。我一直认为毛时代的社会主义实践,既有珍贵的遗产值得守护,更有沉痛的教训需要总结——因为它毕竟以失败 告终。总结教训这件事,如果今天的左翼自己不做,就别怪袁腾飞他们灯火通明开24小 时店了。我在文中说毛泽东在当时是“国家社会主义体制最大的反省者——同时也是最大维护者”,马上就有左翼网友腾空而起,质 问“毛主席是希特勒的最大维护者么?”真的,如果左翼这么多年只练就了扣帽子的猴急速度简称“猴速”的话,那...

Read more

反思现代化:竞争与不平等


  引子

  对于中国人来说,反思现代化一直是件很奢侈的事情。因为近代以来,现代化已成为世界性的竞争,是所有国家、所有社会、所有个体无法逃避的夙命。在这条“只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的跑道上,中国一直不是跑在头里,而是跑在后面。在这样的位置上,你既没本钱也没那闲工夫奚落奔跑、挑剔跑道,你唯一的应当是迎头赶上,唯一的应分是改进跑鞋提高跑技,争取两条腿跑出四条腿的速度。个别思想家当然可以雅人深致,对奔跑方向甚至奔跑本身说三道四,但他的声音随即被亿万腿脚与空气摩擦出的狂风所屏蔽,成为脱离现实的自说自话。在过去一百多年里,中国对现代化的反思大致是这么一个局面。

 ...

Read more

从国企改革看中国改革的基本思路


  国企改革的话题我连业余爱好都谈不上,只能谈点普通人的观感。这三四十年来,国企的主要问题好像有两个,一个是十年以前的,一个是近十年来的。我分头说说,然后再说点相关的社会心理变迁。

  一、

  十年以前都说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没效率,“大锅饭”啦“企业办社会”什么的。那时效率确实有问题。我七十年代中期在一个仪表厂当车工,当时干私活、泡病假是很普遍的事,劳动积极性不高,效率不打折扣才怪。所以国企的效率问题,确是个真问题。但问题很快就被过度简化成越是公家的越是无效的。改革思路很快也就从物质刺激跃升为越是私人的越是有效的。应该说,私有...

Read more

绿色环境和绿色社会


  一、人类社会的颜色决定自然环境的颜色

  自然环境的颜色取决于人类社会的颜色,要想有绿色的环境,你得有绿色的社会。

  人类社会从来就不绿色,因为人类是从整个动物界竞争中斩关夺隘杀出来的。人类把动物的竞争升了一级。动物界的竞争是生理性的、简单重复的:我没粮食抢你的粮食,没老婆抢你的老婆,没地盘抢你的地盘;抢够了就不抢了,直到又饿了,又到发情期了。但人类的竞争更上一层楼,它是“比较性竞争”,是社会性的,人跟人比着的,不光考虑自己有没有,还要考虑别人有多少,别人死老婆就相当于自己娶媳妇。人家买大房子了,人家开好车了,你急不急?你不急老婆跟你急。人类这种...

Read more

议论电影《南京,南京》


乌有之乡电影公社:《南京!南京!》讨论现场


(注:以下录音整理稿部分内容经与会学者审阅)



祝东力:我先说几句。这个片子我本来不想看,乌有之乡为了搞这次活动,给我寄了光盘,我是作为一个工作,作为一个任务看的。我为什么拒绝看这个片子?并不是我不关心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在六个星期内屠杀了33万人。在这期间,日本人在苏州、常州和无锡,也就是长三角,中国在当时最富庶的地区,今天也是最发达的地区,日本军队的做法惨绝人寰。极其惨痛,极其屈辱,将这样的事件作为艺术作品去正面的呈现,在视觉上是接受不了的。我看了这个片子以后,觉得跟我的预期可以说没有差别。无非就是复原了当时的那些场景,屠杀、强暴这些东西。我...

Read more

文化馆:变局中的变数


  编者按:文化馆是我国现有文化体系中基层的文化组织。从2006年起,通过北京朝阳区文化馆的介绍,我们参与了文化馆的部分活动,在北京、天津等地走访了多家文化馆,也采访了多位文化馆馆长。文化馆引起我们的极大兴趣,主要是想探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它作为一项非常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文化组织,对于中国未来的文化建设,能承担什么样的功能;二是这一基层组织在大的社会变局中的起伏波折,在这一过程中的挫败和实践,如何提供以变应变、用变动的方式处理新问题的经验。我们根据走访所得,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我们对这一问题尚未定型的思考。

  文化馆:基层文化的鲜活组织力

  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