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黄纪苏

社会学家、剧作家,现任《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副主编。曾经编创的剧本:《爱情蚂蚁》、《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切·格瓦拉》

黄纪苏:壮大公民社会的文艺


  中国这100多年处在剧变当中。剧变社会里,大家在巨大的内外压力下匆匆赶路。五四那一代精英的感觉就是国亡无日,着急上火,看什么都像中国的病根,看汉字、中医、旧体诗、京剧什么什么的都不顺眼,觉得中国都是它们害的。那时候他们骂中国骂得很激烈也很过头,但并不幻灭,你从他们文章中读不出破罐破摔来。他们认为只要找对路,搬掉路障,实现了现代化,一切就都会好起来。到1949年由乱而治,中国从近代危机里第一次伸出头来,扬眉吐气,信心大增。全民族在工业化、现代化道路上日夜兼程。文化上要建设底层文化,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也是不小的抱负。但因为时间短,建树不多,也不牢固,后来政...

Read more

王朔:鼓吹真小人的伪小人


前文提到钱钟书,再看看王朔。我头些日子写的《市场社会的样板人》提到了他: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商品经济如潮如涌,已显出了拥有未来的气势。不同于还要拜卢梭为师的刘晓庆,王朔以小说《顽主》为即将上场的市场社会缝制了一面迎风招展的会旗。旗下的嘎杂子琉璃球一个个灵气十足,精神百倍,读书的当官的都不放在话下,而是踩在脚下。这样的场面不但高于生活,而且还先于现实。在现实中,在现实的价值体系中,从牛仔裤西瓜堆里钻出来的第一拨商人阶级,他们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还有一段差距,此时一脚高一脚低,看着跟一头沉似的。
王朔的出现同样跟中国革命的命运也有着不解之缘。别看他在小说里老寒碜共产党,其实他就是共产党——他出...

Read more

黄纪苏:中国不高兴 关于民主




别说普不普适,说需不需要


2008年先闹火炬,再闹地震。自由派先是“天谴”,在群众那儿碰了一鼻子灰,赶紧改口说“普适”。有挺的,有批的,还挺热闹的。自由派是玩概念游戏,说你们看啊,汶川大地震咱们中国人表现得好不好?好吧。为啥好?因为尊重了生命,落实了普适价值。普适价值从哪儿来知道不?从西边。——马列主义英特纳雄耐尔也从西边来的没错吧!西边好东西多啦,民主也是好东西,咱再来它一个要不要?其实自由派你就直接说我们想要民主不就完了么,兜那圈子干嘛?——没华盛顿杰佛逊中国人还不会做好人好事了?!自由落体运动公式确确实实普适,但国会山它还真没那么普适。没那么普世只要你觉得应该值得也不妨引进、推广,...

Read more

黄纪苏:中国不高兴,从2008说起


苏按:《中国不高兴》我今后会陆续摘登一些贴在这里。有两点需要交代。第一,网络的尺度要比出版的尺度宽些,因此我会把成书时只好删去的话在博客里恢复一下。第二,书中各章各节的标题编者起的时候有通盘的考虑,而我在博客里只是个体户状态,所以就根据自己的趣好随便地取了。



中国不高兴:从2008说起


2008年给人的感觉是鬼神莫测,太戏剧性了,让各种预报名誉扫地。社会处于常态的情况下,很多事情是容易预料的。当变量太多,以往经验所提供的套路派不上用场时,也许就说明又到了未定之天。从国内说,毛时代30年,改革开放又30年,解决了老问题,积累了新问题,完成了轮回,该翻篇了。国际上,火烧了,楼垮了,资本主义体系从...

Read more

崔卫平:人性的,太过人性的



人性的,太过人性的
 
            崔卫平
 
  龙应台在文章中谈到了《色·戒》中易先生的原型,称自己在德国翻阅文献时发现这位丁默邨并非纯粹的汉奸云云。但是她没有提及自己是否有兴趣翻阅过那位女特工的原型郑苹如的资料,那么至少会发现这位郑苹如并不是家境贫寒、未涉世事的女学生,其父郑钺,早年留学日本法政大学,追随孙中山革命,担任过江苏高等法院第二分院首席检察官;而郑本人也的确是特工部门的在册人员,知道自己从事的是十分危险的工作。刺杀行动败露之后,因担心连累家人而投案自首最终遇害。在《色·戒》影片问世之后,郑苹如80岁的姐姐郑静芝在洛杉矶召...

Read more

徐浩渊:人性的困惑



人性的困惑
——电影《色戒》引起的思辨
 
徐浩渊
 
    李安的电影《色戒》,引起华人世界强烈的对抗性反应。
    叫好的说“《色戒》这部片子艺术上不错。一个抗日志士爱上了一个汉奸,是人性的表达”;“李安做电影的目的就是追求对自己、自己关心的人性的感触。”
    叫骂的说:“汉奸家属张爱玲出于阴暗心理写作小说《色戒》…… 李安将《色戒》搬上银幕,在张氏小说基础上变本加厉,前所未有地践踏中国人的道德底线和民族尊严。”
    我把这些争论贴到我们网上的心理论坛中,一...

Read more

云杉:假如李安拍《大兵瑞恩》


李安执导的电影《色戒》放映后,立刻受到了不少人的力捧,对于这样一部主题和倾向性都非常明显的电影,令人最感兴趣的是这些人的说辞,比较有趣。
   挺《色》派说,这部电影表现了人性,艺术性,唯美,等等,其中《南方周末》一篇《焉能辨我是忠奸》最新奇,大意是爱国者和卖国者之间本来是一本糊涂账,卖国者经常是暗暗做好事的,爱国者倒可能是些心胸褊狭的无能之辈,并且拉出二战后各国清算法西斯政权的支持者为例,据说西方已经把这个问题研究透了,还出了一本书,云云。
  根据《色戒》粉丝们的理论,电影《色戒》的人性,已经超越了国家、战争、是非、善恶,简直登天入地,谁敢说个“不”字?
  你若是反驳,轻者不懂...

Read more

谢小庆:感谢生活


感谢生活
 
北京语言大学  谢小庆
 
1967年11月16日﹐我与三百多名北京的中学生一道﹐从天安门广场出发﹐到内蒙古锡林郭勒插队落户。2007年11月16日﹐部分北京知识青年和许多在京的蒙古族朋友﹐隆重聚会纪念我们下乡40周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领导专程赶到北京参加此次纪念活动。一些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的牧民代表参加了这次纪念活动。前来表示祝贺的包括著名蒙古族电影演员斯琴高娃﹑艾丽娅等﹐以及著名蒙古族歌手拉苏荣﹑阿日布杰等。2007年11月17日﹐当年到东乌珠穆沁旗满都宝利格牧场和额仁高比公社插队落户的一百多名知识青年欢聚一堂﹐纪念这个重要的日子。
1968年底﹐毛...

Read more

谢小庆:2007年终感言


一年过去,本想写几句话,正好看到谢小庆先生这篇“感言",贴出来以飨读者。----纪苏


 


40年后,我终于清楚地看到:“资本”挣钱是那么容易,“劳动”挣钱是那么难。

2007年终感言

 

文/谢小庆(北京语言大学)

 

2007年,内蒙锡盟大旱。曾在锡盟下乡的北京知识青年在多次深入草原了解了旱情、拍摄了翔实的旱情资料之后,给温家宝总理写信。温总理及时作出批示,国家救灾部门给锡盟拨紧急救灾款1000万元。

2007年7月9日,“草原恋合唱团”在北京国图音乐厅举行救灾义演,募得40余万元善款。为用好这笔善款,合唱团团长马晓力等人又是一番殚精竭虑,又是一番深入牧区的走访调查。最后,决...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