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沈明高

现为广发证券首席全球经济学家。曾任花旗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亚太经济与市场研究部副总裁。1988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经济学硕士,2001年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金融中介和发展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还曾分别在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从事政策研究工作。

打造5%—15%回报的投资产品


  投资品种的稀少助长了我国资产市场的畸形发展,也是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的主要障碍;打造回报在5%—15%且风险相当的投资产品市场是当务之急

  作为快速成长中的新兴市场经济,中国的投资者正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按名义GDP计算,近年来经济扩张的速度接近15%;另一方面,投资者很难找到与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的投资产品。

  在过去的20年间(1987年—2006年),中国名义GDP的平均年增长速度为16.3%;在过去十年(1997年—2006年)和五年(2002年—2006年)间的名义增长率也分别达到了11.5%和14%。粗...

Read more

消费改变中国——规模、结构与路径


作者:沈明高、陈蒋辉

沈明高为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核心观点

消费改变中国,也将改变世界。中国大国的优势,在于不需要依赖外国需求来实现本国的消费与制造业升级。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3日召开会议,时隔三年再提“扩大内需”,此内需或与之前的内需不同,扩大国内消费很可能成为“新内需”。

在未来30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取决于能否在确保制造业全球份额基本稳定甚至略有增长的前提下,大力提升消费占比。2016年,中国制造业占G20的比重为34.8%,而居民消费占比仅为10%。

中国消费潜力即是经济增长的韧性...

Read more

利率上行周期下 中国消费升级确定性高


  5月10日消息,广发证券主办,新浪财经协办的“广发证券2018投资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沈明高参会并发表演讲,他认为,全球利率处在一个上行的长周期,这一点是相对确定的。在利率上行周期,中国的消费升级有很大的机会,这一点也是相对确定的。

  以下为演讲实录: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跟我们的主题有关,我们的主题叫布局新时代。新时代的新在一定程度上,主要体现为不确定性,特别是来自外部的不确定性很高。我们要在不确定的环境当中寻找确定性。这是我们要研究的一个方向。

  我的题目叫全球利率周期和中国消费升级。这两个题目实际上是高度...

Read more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三大挑战 | 金融稳定与发展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回归本源的一个重要标志。从很多宏观指标来看,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信贷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都列世界较高水平;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杠杆率居高不下,产能过剩和高污染等指标也指向过度借贷。因此,在目前条件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有特定的指向,一是服务的方式,即提升直接融资的比例;二是服务的对象,即中小企业或小微企业。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不均等

  实体经济能够享受的金融服务水平非常不均衡,供给侧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降低对一些部门的过度服务,更好地满足另外一些部门的金融服务需求。然而,金融更多的是一个总量指标,很难达成结构改善的目的。

  金融去杠杆致流动...

Read more

中国再平衡五大要点:从高增长转向高质量


  未来五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都有可能一一实现,市场对十九大之后经济新格局充满期待。我们认为,近来一系列“再平衡新政”的推出表明,新格局已然在孕育中,只是阵痛还未到来。

  再平衡新政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报告中所论述的房地产政策、供给侧改革、美丽中国等,是对现有政策的进一步背书。从房地产政策急冻,到制造业去产能、金融去杠杆,再到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地方政府...

Read more

以改革增加优质资产供给


  金融业形势

  进入下半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走向深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进程也在不断深化从资本市场角度看,一方面金融严监管、去杠杆的措施逐步推进,另一方面,金融系统的制度创新与对外开放也并未停下脚步。

  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是指实体经济对金融的有效需求不断得满足。改革将提升有效需求,增加优质人民币资产供给。在国内资本市场对外开放逐步推进的进程中,资金双向流动将成为我国金融中介国际化的下一个风口。

  谈国企混改:

  混改可增加市场优质资产供给

  观察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走向深入,金融改革也在步步推进。您认为金融应该怎样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

  沈明高...

Read more

现在不是新周期 而是新一轮周期


  以下是观点总结:

  1、新周期包含了两个概念,周期是均值回归,由周期性力量主导,是一个量的概念,新则是一个质的概念,代表一个由新结构、新动能和重大改革启动的可持续增长的周期;

  2、中国经济现在是周期性反弹,可能是朱格拉周期,也可能是出口的周期,或是几个周期的叠加,是新一轮周期,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周期;

  3、上游的利润反弹,可持续性值得关注;

  4、长期来讲中国转向消费、创新、新经济的时代,这个增长速度应该会比较慢,有的时候慢确确实实比增长快更好更可持续;

  5、从投资机会来讲,我们短期还是比较看好一些周期性的行业,更多是要考虑到这个周期的可持续性。对于中国总...

Read more

抓新放旧、有序转型是政策关键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前的政治局会议点出2016年政策关键点,即“抓新经济,放旧经济”。这不仅是明年政策的重点,也是十三五期间经济转型的重点。为了防止经济大幅下滑,只有抓住新经济,旧经济才有调整的时间和空间;也只有旧经济充分调整,中国经济才有可能进入高质量增长的新常态。

  抓新放旧,要点在于破什么,立什么。旧经济过剩产能和高杠杆需要破,即“通过兼并重组、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新经济需要立,即“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政治局会议还强调要“加大国企、财税、金融、...

Read more

后SDR人民币国际化新局


    今年人民币加入SDR并成为G3货币是大势所趋,也是全球政治再平衡的结果。IMF需要人民币以强化特别提款权篮子的代表性;在错过亚投行之后,美国需要通过接纳人民币入篮达成三个目标。

  第一,与IMF一道继续影响中国改革进程,这与中国政府承诺的以开放促改革高度契合。

  第二,防止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出现大幅度贬值。如果将人民币排除在篮子之外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币汇率缺乏弹性或在自由使用方面没有达标,中国政府很可能以此为契机大幅提升汇率弹性,结果可能是短期内人民币与美元快速脱钩和贬值,这不是美国和IMF愿意看到的。

  第三,维护现有国际金融秩序。如果今...

Read more

未来五年五大趋势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这表明,中国政府希望能够掌握经济转轨的主动权,政府政策与改革措施将会有预见性和提前量。政策的主动性将影响未来经济调整的路径和时间,是预测未来经济增长前景的最大变量,这或许意味着十三五规划的开篇与以往有所不同。抛开政策的不确定性,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正在形成,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才能把握经济调整中的大机会。


 

经济转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长期结构性的力量将发挥重要作用。相对而言,我们可以把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大致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