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潘燕

“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他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通胀主因仍是悬念


细心的观察者会发现,国家统计局与央行在目前物价形势判断上似乎并不一致。

8月份CPI统计出来后,6.5%的当月涨幅超过市场普遍预期,其不仅继续创下十年单月CPI新高,而且将1-7月3.2%的CPI增幅一举提高到1-8月的3.9%;不仅使CPI与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3%的调控指标渐行渐远,而且令不同决策部门官员和机构、学者重新陷入通胀原因反思与争执之中;沪深股市更以超过4%的跌幅,显示了市场对此后调控的密切关注。

与数据一起出炉的国家统计局发言人姚景源的分析,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调控部门的意见。在其看来,尽管8月CPI高企,但扣除食品和居住价格后的核心CPI仅上涨0.9%,因而统计局...

Read more

涨价震荡“病”在分配


中国经济连续数年的“高增长低通胀”表述,到今年演变成了“会否通胀”的疑问。

上半年CPI上涨了3.2%,超过年调控指标0.2个百分点。更重要的是,这个增幅是以不断加速的形态出现的,此后的加速度会不会更快?还要持续多久?成为一些人的焦虑所在。

之所以说“一些人”,是因为对于这次涨价,确有相当的人“没什么感觉”。月薪4000元在北京不算很高的收入,但黄琼说如果不是看新闻,她压根没感觉到物价变化,“可能食品支出在我的工资中占比不是很高的缘故吧,我对这方面价格不太敏感”。

...

Read more

鞍钢采访张晓刚


 张晓刚:如果说我和我的前任有什么相同之处,那么就是,我们都希望做自己任内最好的管理者

《瞭望》新闻周刊日前赴鞍钢采访时,最引起本刊兴趣的题目有三,一是轰轰烈烈挂牌的鞍本重组,20个月后的今天到底走到了哪一步?二是技术背景深厚、接替刘玠仅四个月的新掌门张晓刚,对于鞍钢意味着什么?三是作为中国钢铁协会会长,张晓刚如何判断波谲云诡的近两年钢铁业大势?

一个下午的密集采访,之后是难得的放松。多年的新闻从业经历告诉记者,这种放松并非来自任务完成后的压力释放,而更关乎心灵——那种数年采访经历中渐行渐远的国企信任感,在这个下午被重新唤回。

 &n...

Read more

重民生岂可弃市场


那种将市场规律弃置一旁、“扬汤止沸”甚至“饮鸩止渴”式的拍脑袋民生政策,说到底难脱“官场秀”的干系,无益于民生问题的根本解决

 

改革开放近30年后,民生问题再次凸显。所不同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初,人们共识于用市场手段解决“菜篮子、米袋子”等民生问题,相信市场配置资源的力量;而此次,人们似乎更寄望于政府,一些人甚至认为教育、医疗等新民生问题的“病根”,即在市场化过度。

这实在是很让人担心的一种现实,特别是在政府自身改革滞后,缺乏必要的科学民主决策程序,行...

Read more

把政策瞄得再准一些


  决策者设计制定政策,某种程度上就像一个狙击手在瞄靶,政策瞄得准不准,取决于其对所调整的领域有多深的体察。

  上述感慨来自“两会”期间热议的一些民生话题,比如房价调控,比如师范教育免费。

  去年以来“疾言厉色”的房价调控,之所以在一些特大城市“越调越高”,便与政策瞄准度不够有关。以“不满五年入市的二手房要缴纳5%营业税”政策为例。众所周知,这一旨在抑制二手房供给热情的政策,在很多地方被变形为“卖者一口价,买者负担所有税费”的现实,降价调控反而间接推高了...

Read more

香港中产阶级观察


香港中产阶级观察    

  (提要)中产阶级大规模形成需具备两大土壤:一是快速的经济增长为个人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二是公正清廉开放的社会使多数人依靠自身努力向上流动成为可能。1970年代香港社会分层时的政策环境,对今天的中国内地具有镜鉴意义 

  位于香港岛北角一带的太古城社区,是较为典型的中产阶级聚集区,漫步其间会发现,区内密度相对较低,楼群环绕间有相对宽敞的花园休憩地,社区内多西式餐饮店、咖啡馆和休闲娱乐场所等。由此起步记者走近了香港的中产阶级。

  香港的中产阶级形成于上世纪70年代,依据较宽的标准,目前中产家庭数超过香...

Read more

目前楼市调控隐含房价反弹风险


(提要)决策部门在紧缩楼市的同时,必须考虑两年后的住宅供应问题,否则可能顾此失彼,造成未来的住宅供应短缺和楼价反弹式飙升。 

  针对近来中央连续出台举措调控楼市,接受采访的境内外多位专家均认为现阶段挤压楼市泡沫十分必要,但专家同时提醒,调控会对房地产即期投资产生抑制作用。地产投资周期一般为两年,目前的投资可能造成两年后的住宅供应短缺,为房价再次大幅反弹埋下伏笔。

  鉴于此,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教授雷鼎鸣、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陈玉宇均认为,中央应在“紧需求”的同时“宽供给”,通过加大保障性住房投资,特别是提高城乡土地使用效...

Read more

香港廉署反贪镜鉴(4):社会成功反贪需四大要素


社会成功反贪需四大要素

  香港成为目前全球最清廉的地区之一,廉署的作用毋庸置疑。但采访中本刊记者发现,廉署并非香港迈向清廉的全部答案,一个社会要想成功反贪,独立的反贪调查机构和法制环境必不可少,但同样重要的,还有高层的反贪决心,以及对贪腐“零度容忍”的社会氛围。

  法治是基石,

  但仅靠法治不能遏制贪腐蔓延

  香港是个法治社会,表现在其不仅有完善的法律,更有具有公信力的司法系统,这一方面可敦促廉署反贪调查必须更严谨周密;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法治固化反贪成果,推动社会的反贪倡廉。

  但即便如此,对于一个社会而言,仅靠法治并不能遏制腐败蔓延。

  资...

Read more

香港廉署反贪镜鉴(3)以精准打击为香港发展立则


以精准打击为香港发展“立则”

  廉署成立36年来,调查案件超过7万件,其中大量经典案例不仅走上荧屏,成为廉署进行公众反腐倡廉教育的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这些案件多是廉署针对香港不同发展阶段社会突出问题的经典之作。

  经典案例一:通过持续打击公共建筑中存在的贪污现象,有效杜绝了“公屋”、“居屋”等补贴型住房中的偷工减料和质量低劣问题。

  上世纪60~70年代,是香港大规模建设“公屋”(相当于廉租房)、解决低收入者住房问题的关键时期;90年代中后期则为大规模建设“居屋&rd...

Read more

香港廉署反贪镜鉴(2)既独立又被监督的制度制衡


既独立又被监督的制度制衡

  值得注意的是,反贪机构几乎各国各地都有,但并非每一个反贪机构,都像香港廉署一样开创并守护一座城市的清廉。也因之,廉署的反贪制度设计及运行机制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独立于政府之外,切断行政掣肘

  廉署的独立性是其获得成功的制度性原因。这种独立性,具体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即机构独立、人事独立、财政独立和办案独立。

  机构独立,指廉署不隶属于任何一个政府部门,其最高官员“廉政专员”由香港最高行政长官直接任命;人事独立,即廉署专员有完全的人事权,署内职员采用聘用制,不是公务员,不受公务员叙用委员会管辖;财政独立,指廉署经费由香港...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