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叶海建

叶东,易学博士,危机管理专家、鹏远咨询董事长,叶东易友会首席专家、清华大学等高校 客座教授。鹏远咨询官网:www.pyzx.com.cn;叶东易友会官网:www.yedong.com.cn

广播广告效果不如电视广告的启示


 

电视广告费用为何比广播广告高?很多朋友会说这么简单的问题谁不知道,电视广告的效果比广播广告好,所以费用也高嘛。那电视广告效果为什么好?那是因为电视给人两种感觉:视觉与听觉,而广播只有听觉这一种感觉。两种感觉的冲击力比一种冲击力要大,因此电视广告效果要好于广播广告。

这就是笔者在这篇文章想要表达的观点:广告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给人多种感觉。媒体要想获得广告主的选择,必须增加广告对顾客的感觉。人有五种感觉,叫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媒体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广告对人的综合感觉。如果企业的一种宣传方式对顾客的感觉是单一的,那就要利用其他方式来提高顾客对商品的感觉。

...

Read more

今日感悟:中国企业塑造品牌的关键点


中国理论界与实务界有着各种各样眼花缭乱的品牌概念以及品牌打造的方法,在笔者看来这些概念与方法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换一个说法而已。所谓的专家靠着概念去说服企业去接受他们的那一套品牌打造的方法,有的企业获得了成功但绝大部分的企业由于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而被概念带着走最终走向失败。

做品牌最关键的是要围绕消费者,想方设法为消费者提供独特的价值,在满足消费者利益的同时获得品牌价值的提升。那中国消费者到底需要什么?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尊重与权利,品牌塑造也是围绕这量方面展开。

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会知道中国五千年来老百姓始终是被压迫的对象,过着没有地位没有尊严的生活,...

Read more

今日感悟:看《乔家大院》学经营(三)


企业管理应以制度为先,任何人违反制度都要接受制度设定好的惩罚。笔者之前在多篇文章中强调如果有人违反了制度而没有接受惩罚,就会有第二人、第三人违反制度,制度就成了一张白纸,没有任何的作用。乔致庸认识到了这一条,并要求顾大掌柜开除张二狗,就很好实践了制度为先的管理原则。

复盛公后院小饭堂内盛设宴席,当着众位分店和总号的掌柜,乔致庸站起,道:“诸位,我来了这么久,一直没请伙吃顿饭,前一段买卖高粱,大家辛苦了,今天补一补这个情;第二是复字号内部有些大事要和诸位商量!”

众人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

人私下议论:“东家是不是要选大掌柜了?”...

Read more

看《乔家大院》学经营(二)


企业要想做大必须要有品牌观念,必须要对消费者负责应始终以消费者的利益为中心,为消费者创造价值从而使品牌获益。产品质量是品牌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产品质量有问题是根本没有资格去做品牌的,也是不可能做大的。乔致庸明白这个道理也做到了,我们来看下面这个小片段。

孙茂才笑笑,把目光投向路边晒太阳的几位老人。乔致庸心中一动,径直走上前去,深施一礼,与他们攀谈起来。

乔致庸只说自己是山西来的客商,想跟复字号做些生意,出来打听一下复字号的口碑如何。

这些老人闲来无事,七嘴八舌地讲起来:“这复字号可不比从前啦,这些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

Read more

看《乔家大院》学经营(一)


《乔家大院》里的乔致庸所展示的商业才华与经营技巧值得每一个想在商界获得成绩的商人学习。人是企业的第一要素,再好的战略再好的战术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去执行也不会有结果。乔致庸也正是认识到人的重要性才改变晋商沿袭多年的伙计没有身股的规则,从而留住了人才、吸引了人才,使得竞争对手非常被动迫使其也改变了规则。

 

马荀(乔致庸包头买卖里一个最能干的伙计)点头笑笑,磨蹭着一时没走,欲言又止。

孙茂才(乔致庸重要的助手)笑道:“马荀,想说什么就说。”

马荀犹豫了半天,鼓足勇气拿出一封辞呈:“东家,我也要辞号!”

乔致庸大惊。

马荀...

Read more

今日感悟:酒企该如何应对危机(一)


 

经济危机对酒企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该如何面对压力成了酒行业从业者探讨最多的话题。其中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面对市场的压力该不该降价。笔者认为降价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还是有刺激作用的,短时间内确实能够带来一定销量的增长,能够获得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但也有负面作用,降价对长期的品牌打造有一定的影响。

格力老总董明珠的一句话对想打造品牌的中国企业是非常启发的:一个品牌想做大,保持价格的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价格经常变,把品牌做大就是空想。因此,大家很少看到格力打价格战,甚至为了价格曾经与国美分道扬镳。格力的做法就是想方设法塑造品牌,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为消费者提供实实在在...

Read more

今日感悟:执行力差的原因(四)


 

没有危机感是执行力差的重要原因。记得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过:我们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比尔盖茨也曾说过:我们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正是因为张瑞敏和比尔盖茨时刻保持的危机感才造就了今天强大的海尔以及世界第一的微软。可太多太多的企业缺乏危机感,获得一点成就就沾沾自喜,就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从而失去去环境的敏感度。只有拥有危机感,才能不满足现状,才想方设法改进自己的不足,才时刻保持前进的动力。没有危机感就像温水里的青蛙,逐渐失去跳出温水的力量继而逐渐死去。

蔡桓公的故事大家一定还记得:蔡桓公死亡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没有危机意识,扁鹊多次提醒,其无动于衷。具体到企业,...

Read more

今日感悟:危机反应切忌过度


 

众多企业纷纷采取对策比如调整市场策略、降低管理成本等来适应经济危机或减轻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危机确实给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做出变化属于企业正常的反应。这些变化会使企业能够在复杂多变、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里降低运营压力、减少股东的抱怨以及增加股东的信心。

企业在危机下做出任何行为都是自身依据环境变化做出的调整,无论结果怎么样都应值得尊重。但企业的任何行为都应该符合公司的定位以及长远的战略,否则将影响企业长远目标的达成与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迫于市场、股东的压力,企业在危机下会采取短期内有利可图的行为,比如直接降低成本或者直接裁员。众多企业在降低成本时实行...

Read more

今日感悟:对企业家多包容一点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民营企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贡献不仅仅是GDP的提升,更多的是就业机会的增多与人们收入的提高。企业家依靠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自己的财富也逐渐增多,但赞扬声并没有随之提高反而批评责难声多了很多。

企业家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资源。正是依靠企业家的创新,市场才有了活力,社会的财富才源源不断被创造出来。离开了企业家,市场将是一潭死水。正是民营企业与企业家的存在,人们的收入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可很多人对企业家的看法并没有改变或者对企业家提出了很苛刻的要求。

&ldq...

Read more

今日感悟:危机重在预防


 

复杂的全球化环境使得企业面临的危机越来越多,除了增强危机应对的能力外企业更要有一整套危机预防的制度。正如某位专家说得那样:危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管理危机。也就是说企业及时采取对策扼杀危机的萌芽让危机不发生。

对于意识、经验都很缺乏的本土企业来说,要想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企业必须意识到危机管理能力已与财富创造能力来的同等重要,仅有财富创造能力而没有危机管理能力再多的财富也会在一次又一次的被动危机应对中逐渐损耗掉。光有意识还是不够的,企业还要从建立一整套危机管理的机制。只有制度上的保障,企业在面临的危机时才能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rdq...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