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秦晓

博源基金会理事长、前招商局集团主席

我对当前经济现象的看法


  现在有很多经济现象,也有很多对这些现象的说明和说法。很多人,甚至包括有的专业人士,都习惯是直接接受这些信息,而不是按学术研究方法去分析这个答案对不对。

  我举几个例子。比如QE(量化宽松),多发货币会造成通货膨胀。这就是弗里德曼的经典观点:通货膨胀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货币现象。所有人都这么认为,但仔细思考并不一定。现在是通货紧缩,而且是长期通缩。发货币会催升资产价格,进而带动商品价格;资产价格上升,房产价格就上升了,当然上升得并不均衡。但股市催上去了吗?并没有。

  又比如,目前所说的“债务太重”,指的是中央政府债务,还是地方政府债务?是企业债务,还是私人...

Read more

多谈问题少谈主义


对孔丹等人说我是“历史虚无主义”、“政治浪漫主义”、“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回应:

 

对于这“三顶帽子”,历史不是虚无的,但真象往往被掩盖和粉饰,如果说“历史虚无主义”这个概念存在(在政治学中没有这个概念),那么掩盖真象、粉饰太平才是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

 

“浪漫主义”可以追溯到叶赛亚·伯林和后来形成的德国浪漫主义思潮。他们对(绝对)理性、 启蒙迷信的批评和解构具有积...

Read more

凝聚改革共识 启动改革议程


  一、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危机压力与改革机遇

  中国所面临的新一轮改革是一个涵盖政治体制、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全面的制度改革。本文的重点是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其中也必然会涉及政治和社会领域。

  我们先从一本书谈起。该书是Daron Acemoglu 和James A Robinson合著的“Why Nations Fail” (为什么有的国家会失败),书的副题:“权力、繁荣和贫困的起源”,提出了一个全球性的、跨越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基础性命题,这个命题对处于社会转型中的中国更具特殊的意义。

...

Read more

增加合作 减少互疑


  中美关系有经济、政治、文化(价值)三个相互关联又具有不同特征的层面,需要根据每个层面的问题及三者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提供政策建议。

  中美关系的三个层面

  在经济层面,双方是合作、竞争和摩擦的关系。合作是主流,因为双方的互补性加大了“非零和博弈”的成分,同时作为全球经济的两个最大的利益相关方,它们是合作产生的全球效益最大的受益者。竞争则反映了崛起和现存的两个超级经济大国对发展空间、国际经济秩序、规则的话语权、主导权的争夺和较量。这种争夺和较量会从商品市场扩展到投资品、金融、服务、高科技等领域,会从市场提升到秩序和规则。

  中美双方理性的...

Read more

均衡:企业跨越周波发展能力的基因


  2008年爆发的金融海啸将全球经济拖入了一个漫长的衰退期。中国经济虽说是“风景这边尚好”,但在外部环境恶化、内部结构失衡的双重压力下经济已进入下行周期。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许多中国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急剧恶化、盈利大大缩水、资金链也有随时断裂的风险。危机、衰退已成为当下企业家们关注的焦点,应急的对策无非是停止扩张,压缩产能和开支、降价销售、裁员等。

  张维迎教授曾经讲过“认识危机产生的原因比应对危机更重要”,这是一个经济学家的思考。从宏观层面讲,周期性波动是经济活动中的常态,危机也难以避免。周波和危机从本质上讲都是失衡造成的。康德拉捷...

Read more

坚持改革的逻辑,续写改革的故事


  中国社会转型的历程是一个寻求中国现代化之路的逻辑和故事。邓小平开启的改革开放就体现了这个逻辑,近三十多年的历史正是一个中国走向现代社会的故事。大多数精英和民众在很长一段时间对这样一个逻辑和故事是认同的。现在看来,这个逻辑和故事似乎不那么清晰了,甚至可以说冒出来一个偏离现代化进程的逻辑和故事。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有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中国现代化转型在当下碰到强大的传统意识形态的阻力。这个传统的意识形态是以阶级、阶级斗争定义价值观、社会制度及人与人的关系。传统意识形态的最大危害是其颠覆了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和制度,使传统社会获取了正当性。比如,用信仰代替理性(那就不会建立起...

Read more

再议国企改革路径


  资本国家化还是资本社会化:国企体制改革的选择

  国企体制是我们当前面对的各种经济问题中最需要突破而又最难突破的问题。说它最需要突破不是因为在国企经营层面上存在治理和管理、效益和效率方面的问题,而是因为国企在体制层面上造成“国进民退”、垄断、民间资本外流等社会问题,这个问题能否及时、妥善处理关系到党和政府的执政正当性。说它最难突破是因它涉及到对社会主义本质,宪法中关于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表述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触及到已形成的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

  陈清泰文章最大的亮点是揭示了国有企业只是一个载体,它的本质是国有资本。所以国企的进、退实质上是国有资本...

Read more

不公平的根源是制度 变革的共识需要思想市场


   2月4日-6日,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二届年会在黑龙江亚布力召开。本届年会的主题是“市场的力量--纪念邓小平‘南巡’二十年”。凤凰网财经作为合作媒体,全程图文直播本届论坛。

 
  在本届论坛的第三天,博源基金会理事长、招商局集团和招商银行前董事长秦晓发表演讲,演讲的主要内容围绕思想市场展开。在演讲中秦晓称,在思想领域中也有类似的经济领域中计划和市场这样两种体制。他认为,中国三十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展开了制度变革所释放的生产力和创造力,中国当下出现的经济失衡、社会公平、公正问题其根源还是制度体制问题,制度的变革...

Read more

中国需要一个“思想市场”


   一个多月前,北京举办的“财经年会”播放了一段科斯对这次会议的视频致辞。他说,作为一个101岁的老人,他已不再接受媒体的采访,但他有一些话要对中国人民讲。在致辞中他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开启的中国改革、开放之路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同时,他认为思想的力量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因此,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挑战,中国需要一个“思想市场”。科斯这一席话给我们启示,也激发了我们对中国问题的思考。

 
  英国历史学家柯林伍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现代社会的基石是由自由、个人...

Read more

中国模式是过渡性体制 需要进一步改革


  现在是不是坚信市场力量变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张维迎的讲话受到这么大欢迎?张维迎没有讲什么深刻的东西,讲的都是市场经济当中的一些基本的共识。张维迎的声音现在不多了,如果大家都这么讲,我想张维迎也不需要这么富有激情讲这么多话。原因何在呢?从全球来看的话,大家都看到三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崛起,也看到西方重大的危机出现了,就是我们讲的发达体或者市场经济主体的国家。

  那么在中国就产生了一个中国模式论,产生了一个北京共识,对应华盛顿共识,就认为我们这种体制好。我是不赞成这种观点的。当然我并不是说否认有一个中国道路,有一个中国的模式,我是不赞成有些人把它包装成一个中国模式论。为什么我...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