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转型的历程是一个寻求中国现代化之路的逻辑和故事。邓小平开启的改革开放就体现了这个逻辑,近三十多年的历史正是一个中国走向现代社会的故事。大多数精英和民众在很长一段时间对这样一个逻辑和故事是认同的。现在看来,这个逻辑和故事似乎不那么清晰了,甚至可以说冒出来一个偏离现代化进程的逻辑和故事。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有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中国现代化转型在当下碰到强大的传统意识形态的阻力。这个传统的意识形态是以阶级、阶级斗争定义价值观、社会制度及人与人的关系。传统意识形态的最大危害是其颠覆了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和制度,使传统社会获取了正当性。比如,用信仰代替理性(那就不会建立起“科学的发展观”)、用“稳定”抑制自由(那就不会形成“和谐的社会”)、以个人权利为代价来谋取“国家利益”(那就不可能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政策)等。
所以,在中国转型的路上,传统意识形态是一个需要破解的课题。
第二,我们这个民族受到西方列强一百多年的打压,中国梦也好,大国崛起也好,这个情结是挥之不去的。在中国经济崛起的当下,这种情结很容易走向极端,助长民族主义。民族主义从本质上讲是反现代化的,它不能理性地区分西方国家对外的帝国霸权面象和对内的民主法治面象;同时它也为一个威权的政体和富国强兵之路制造了合法性。
这是中国社会转型进程中需要警惕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三,中国目前政府主导的经济体制是一种类似“国家资本主义”的体制。这在一定时期可能是有效的,但这种体制存在严重内生的问题,实践证明它不可持续,而且代价很大,其中最大的代价是官商勾结必然产生特殊利益集团,这就为从威权到民主的转型设置了极大的障碍。
如何从这样一种体制中“脱嵌”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难题。
第四,第三波民主化的时候还没有互联网,现在有了,而且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互联网是一个自由、独立、公开的体系,而我们现有的体制不能充分包容这样一个体系。我曾经设置了两个命题,命题一:未来的五年到十年是我们这个体制通过改革适应互联网还是通过管制使互联网适应我们的体制,我认为只能是前者而不能是后者。命题二:我们习惯把我们生活的世界叫“真实的世界”,把网上的世界说成“虚拟的世界”,但在当下的中国,在一定程度上网上的世界是真实的,而我们生活的世界则是虚拟的。
坚持改革的逻辑,续写改革的故事,推进中国的现代化社会转型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坚持改革的逻辑,续写改革的故事
评论
编辑推荐
2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