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哲言行录》札记(01):
亚里士多德
2024-02-24
为了弄清楚金灿荣所谓“亚里士多德是否存在”的问题,再次阅读《名哲言行录》(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徐开来,溥林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金灿荣怀疑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说他是西方人在十三世纪之后杜撰出来的,因为在此前的西方历史上,没有此人的存在。就我的专业知识来讲,我不接受金灿荣的判断。况且,要是没有亚里士多德,古罗马和中世纪的西方经济思想史就无法展开了。我不是专门研究亚里士多德或者西方哲学史的,只是在研究古希腊到中世纪的西方经济思想的过程中,“遇到”过亚里士多德。在十三世纪的阿奎那(1225-1274)之前——不知金灿荣所谓“杜撰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是不是“元凶”之一?如果真有“杜撰”,阿奎那应该难辞其咎。他是十三世纪研究亚里士多德最杰出的思想家,是亚里士多德思想在中世纪最重要的传承人——作为“亚里士多德存在”的证据之一是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西塞罗,他将自己看成是古希腊文化的传人,在他的著作中经常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他关于财产权的思想,直接继承自亚里士多德。证据之二就是第欧根尼·拉尔修的《名哲言行录》。在这部古希腊哲学家的“言行录”中,有专门一章介绍亚里士多德的生平、言行、著作、思想。
历史上确有《名哲言行录》一书,它是最早的关于古希腊哲学家生平、言行及思想的最完整著作,也是较早时期关于古希腊哲学家的最为系统的文献汇集。“由于该书是全面、系统记述希腊哲人思想和生平的唯一一部流传至今的著作,所以,在它问世以来的1800年左右的时间中,一直受到西方乃至后来的全世界学界的重视,传抄、考证、研究、翻译和引用它的各种论著不计其数。”(“译者前言”,P2)读过此书后才知道,我以前读过的关于泰勒斯、苏格拉底、色诺芬、柏拉图、第欧根尼的很多故事,都是来自这本《名哲言行录》。
不过,这本书的作者却有些扑朔迷离。说《名哲言行录》的作者是第欧根尼·拉尔修,似乎只能说是“归于第欧根尼·拉尔修名下”(P1)。只知道此人生活于公元三世纪上半叶,人们对他的生平一无所知。是否有此人其实是个问题。思想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早期重商主义的重要著作,出版于1581年的《论英国本土的公共福利》的作者,一说是约翰·海尔斯,二说是威廉·斯塔福,三说是另有其人。不过,此书在历史上的真实存在是没有问题的。历史上作者佚名的著作不少,托名流传的著作也不少。希望金灿荣先生不会抓住《名哲言行录》作者生平不详或者作者不确定而否定该书的历史存在。
《名哲言行录》共十卷八十二章,介绍古希腊历史上从泰勒斯开始到伊壁鸠鲁的八十二位哲学家。柏拉图和伊壁鸠鲁最受重视,各用一卷介绍。介绍柏拉图用了30页(此中文译本),伊壁鸠鲁用了55页。介绍亚里士多德用了15页。此书主要介绍古希腊哲学家的生平活动、逸闻趣事、名言警句、关系传承;作者对哲学思想兴趣不大,着墨不多。此书的写作,更多是转述性或引用性的,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似乎不多。比如介绍苏格拉底,大量引用了色诺芬和柏拉图的著作。由于年代久远,作者当时引用的很多材料,今天可能已经遗失。
关于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名哲言行录》主要介绍了他的出身,他跟随柏拉图学习,投靠赫米亚斯,成为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开创吕克昂学园,逃离雅典病死于优卑亚岛,还罗列了他的著作目录,简单介绍了他的哲学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祖先是古希腊的医药之神阿斯克勒庇俄斯。在读柏拉图的《理想国》时,我们已经多次遇到过他。亚里士多德的父亲尼各马可是位医生,是当时的马其顿国王阿明塔斯的私人医生和好朋友。阿明塔斯就是后来的亚历山大大帝的祖父。
亚里士多德出生于第99届奥林匹亚赛会的第一年,即公元前384年。少年时代,亚里士多德一家都住在马其顿宫廷中。十七岁那年,也就是前367年,亚里士多德去了雅典,进入阿卡德米亚学园,成为柏拉图的学生,跟随他学习哲学。伯利克里(公元前495年—前429年)说过,雅典是希腊人的学校。柏拉图的阿卡德米亚学园是希腊人学校的学校。那一年,柏拉图第三次从叙拉古回来,他失望而悲伤,他的“哲学王”理想已经破灭。亚里士多德的到来对柏拉图是一个安慰。柏拉图有时候发现,台下听他讲课的学生一个个悄悄溜走,只剩下亚里士多德一人。于是他给亚里士多德的宿舍题写了“读书人之家”的匾。亚里士多德跟随柏拉图学习了二十年,成为雅典最杰出的青年哲学家。但是,他的思想和方法与老师逐渐分离,甚至对立起来。柏拉图是理想主义者和理性主义者,而亚里士多德是现实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亚里士多德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他写作《政治学》就是用来批判柏拉图最重要的著作《理想国》的。
柏拉图在第108届奥林匹亚赛会的第一年即公元前347年去世。去世前,柏拉图选择了他的外甥克塞诺克拉特斯作为他的继承人,成为阿卡德米亚哲学学园的领袖。亚里士多德离开雅典,可能有负气的成分。柏拉图抱怨说:“亚里士多德踢开了我,犹如小雄驹踢开养它们的母亲。”(P210)其实,亚里士多德在思想上早就“踢开”他了。亚里士多德应哲学学园先前一位学生赫米亚斯的邀请去了阿塔纽斯(位于今土耳其西北)。赫米亚斯曾经是一位奴隶,一个阉人,后来阴谋夺取政权,成为阿塔纽斯的僭主。赫米亚斯热爱哲学,崇敬亚里士多德。赫米亚斯将其侄女许配给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阿塔纽斯生活了三年,生了一个女儿。他还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学园,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年轻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写了一首赞歌献给赫米亚斯,将他比作希腊的神话英雄赫拉克勒斯和阿喀琉斯。
为一个阉人和僭主写颂歌,并将其比作神话英雄,成为亚里士多德的一个污点。有诗人嘲弄他:
“头脑空虚的亚里士多德为阉人和
欧布洛斯的奴隶赫米亚斯制造了一篇空洞的文字;
他受强烈的食欲本性的驱使,
选择住在波尔波鲁诺斯的壶中,而不是在学园里。”(P214)
在第108届奥林匹亚赛会的第四年,即前344年,亚里士多德应泰奥夫拉斯图斯的邀请,去了莱斯沃斯岛,在这里做生物学研究。自此,泰奥夫拉斯图斯成为亚里士多德最亲密的追随者。
第109届奥林匹亚赛会的第二年,即公元前342年,亚里士多德返回到马其顿国王的宫廷。当时的马其顿国王菲利普邀请亚里士多德担任他儿子亚历山大的老师。那时,亚历山大才十五岁。亚里士多德为亚历山大写过两篇文章,《论君主制》和《论殖民地》,向他传授治理国家之术。亚里士多德在马其顿宫廷呆了七年,直到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继位并开始东征才离开。亚历山大似乎并不喜欢这位老师,他后来处死了亚里士多德推荐的继任者,还给亚里士多德忌恨的阿卡德米亚学园的领袖克塞诺特拉特斯送礼。
第111届奥林匹亚赛会的第二年,即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因为担任阿卡德米亚哲学学园的领袖无望,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北部的一处叫做吕克昂的园林创办了自己的哲学学园——吕克昂学园。据说,这里是当年苏格拉底经常散布的地方。亚里士多德与学生们经常一边散步一边讨论问题,因此他们被称为“逍遥学派”。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从事研究和教学长达十三年,这是他一生写作的高峰期,也是他学术研究的收获期。
第114届奥林匹亚赛会的第三年,即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去世。此前一年,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征中病逝。此前的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借口调和雅典两个家族的争斗,入侵并征服了雅典。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在雅典掀起一场反马其顿的运动。亚里士多德由于他本人及他的家族与马其顿王室的关系而受到冲击,更有人向公民大会控告他不敬神,因为他之前给赫米亚斯写过颂歌,将这位僭主及阉人歌颂为神话英雄赫拉克勒斯和阿喀琉斯。“为了避免雅典人第二次对哲学犯罪”,亚里士多德逃到了雅典东北边的优卑亚岛,第二年在岛上去世。
《名哲言行录》对亚里士多德的形象描绘很生动:“他讲话口齿不是太利索;而且,据说他腿脚干瘦,眼睛细小,但在衣着、指环和发式方面比较讲究。”(P210)看起来,亚里士多德兼具师祖苏格拉底和师父柏拉图的某些特点——苏格拉底并不漂亮的外表及柏拉图有些虚荣的内心。
《名哲言行录》为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编了目录,总共有150部书,375卷,445270行。《名哲言行录》对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有介绍,不过比较简单。作者不是哲学家,对传主的哲学思想了解不够深入。
《名哲言行录》还收录了一些“归于亚里士多德名下”的美好格言,很有意思。列举若干如下:
1,有人问说谎者会得到什么好处,亚里士多德说:“就是当他们讲真话的时候,没有人会相信。”
2,当有人谴责他给卑劣之人提供救济时,亚里士多德说:“我救济的是人,而不是品行。”
3,对于教育,亚里士多德断言有三项必需的要素,那就是天赋、学习和锻炼。
4,当听说有人在诽谤他时,亚里士多德说:“他甚至可以鞭笞我,反正我不在场。”
5,亚里士多德说,教育是幸福命运中的装饰物,不幸命运中的避难所。
6,亚里士多德说,教育孩子的教师比仅仅生育他们的父母更值得尊敬,因为后者只提供了生命,前者则提供良善的生活。
7,对于一个因源出于伟大的城邦而自我炫耀的人,亚里士多德说:“应当考虑的问题不是这个,而是谁才值得与一个伟大的国家相匹配。”
8,亚里士多德说,人有两类,一类非常节俭,好像他们会永远活着,另一类极度挥霍,似乎他们立即就会死去。
9,对于有人提出为什么我们花费很多时间和美貌之人待在一起,亚里士多德说:“这个问题只有瞎子才会提出。”
我手边有一本中华书局“世界思想家译丛”中的《亚里士多德》(加勒特·汤姆森、马歇尔·米斯纳著,张晓林译,中华书局,2002年版),是简介亚里士多德学术思想的一本小书,其中对其生平及著作有简单介绍。
亚里士多德从亚历山大大帝身边回到雅典,开创吕克昂学园,从事教学和研究。一直到他离开雅典,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学园工作十三年,他的大部分著作都是这个时期完成的。作者说:“这些著作多半更像是资料集,而不像是书,因此,它们总是难于被理解,并且引起了许多有关它们解释的争论。这些书也许不是给一般公众阅读的,很有可能是为吕克昂的学生和学者写的,他们已经听过有关的演讲。”(P7)亚里士多德的很多著作,显得琐碎,不连贯,更多的则是晦涩,重复,矛盾。确实“像是资料集,而不像是书”。研究表明,很多“归于亚里士多德名下”的著作,可能是他的学生聆听亚里士多德讲课或者谈话所作的笔记,琐碎、不连贯、重复、矛盾,都是听讲笔记可能呈现的特点。
该书作者还说,吕克昂学园“是一个创造性学术活动的集中地,是一个教、学、研的中心。亚里士多德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志趣相投的学生。每天早晨,他和他的学生们在花园里来回散步,讨论着较为抽象的哲学问题。……亚里士多德的同事和学生们在他的计划和协调下进行合作研究。在他死后,研究工作仍然继续着,几乎涉及所有领域。”(P7)金灿荣怀疑亚里士多德不可能写出那么多著作,此书似乎提供了一些证据。现在“归于亚里士多德名下”的著作,有一些是他的学生听讲的笔记,有一些是作为一个学术团体的吕克昂学园的其他学者的研究及写作的成果,这些成果有的甚至是在亚里士多德死后才产生的。不过,金灿荣先生看到这些不一定会高兴。因为他说的是“归于亚里士多德名下”的那些东西是十三世纪之后西方史学家的杜撰,而该书并没有提供这方面的证据。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学园创造了一种持续的高效的研究模式,这是他“高产”的重要原因。这种“高产”对人类的文明与进步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离开雅典时,将吕克昂学园交给泰奥夫拉斯图斯管理,包括他的全部著作。泰奥夫拉斯图斯死后,他的侄子带着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去了小亚细亚的塞普西斯。在那里,他将这些著作藏在一个山洞里。据说这些著作被保存了200年,然后被转移到罗马,交给亚里士多德学派哲学家,吕克昂学园最后的领袖安德罗尼柯。公元前60年,安德罗尼柯将这些著作进行了编辑和分类。其中很多著作只剩下了碎片。据说,我们今天看到的亚里士多德著作只占总数的三分之一。
我们今天看到的最早的亚里士多德著作的书目,就在公元三世纪上半叶第欧根尼·拉尔修的《名哲言行录》中。拉尔修这个目录是最早最完善的,却不是完全的,还有不少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没有被纳入其中。
亚里士多德著作的编目还存在很多扑朔迷离的问题,传统上被纳入亚里士多德著作目录的著作,有些被证明并非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有些仅存篇目,内容已经佚失;有些佚失的内容被发掘出来,却又充满争议。
问题这样复杂且无解,可能会让金灿荣们幸灾乐祸——假的就是假的,再掩盖和杜撰也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