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重庆南岸武昌中华大学旧址
探寻重庆南岸武昌中华大学旧址,黄葛掩映,风范犹存。武昌中华大学临时校舍旧址位于南岸区下浩米市街,是清代湖广移民修建的禹王宫。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商白理洋行在此设有仓库。1938年,武昌中华大学西迁重庆,利用禹王宫前殿和正殿继续办学,禹王宫后殿为内迁的两湖中学校址,两湖同乡会会址也设在此。为解决校舍拥挤,中华大学在禹王宫后面的山坡上修建了四幢三层高的教舍楼,同年修建了大礼堂。抗战后期,为配合盟军作战,中华大学不少学生应征入伍,奔赴抗日前线从事翻译工作。1946年9月,中华大学回迁武昌。
据刘泽武博士、赵国壮博士著《抗战烽火中的中华大学》,近现代著名教育家,创办中国私立大学的先驱陈时,留日加入同盟会时,孙中山告诫陈时:“革命的基础在于高深的学问,学问为立国之本。”“教育强国、正逢其时”,1912年5月,陈时与父亲陈宣恺等一起,毁家兴学、倾心教育,在首义之地创办了私立武昌中华大学,这是中国第一所不依靠官府、不依靠外国人、纯粹由国人自己创办的大学。中华大学培养了恽代英、陈潭秋等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中华大学1912年至1952年的40年办学历程中,培养了恽代英、陈潭秋、林育南、陈昌浩、余家菊、冯友兰、王亚南、光未然、万国权、陈庆宣等一大批杰出人才,取得了卓越的办学成就,成为中国近代私立大学教育史上一座无法绕过的丰碑。
中华大学与重庆有历史渊源,为抗战救国、战后重建做出了巨大贡献。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陈时及时组织全校师生成立抗日救国会,成立青年义勇军,1938年陈时等先辈辗转南岸区米市街办学中华大学,还特邀邓初民、陶行知、邵力子、李公朴、胡适、张群等先后来校讲学和演讲。创办期间培养了一些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外交家。中华大学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中华大学流寓巴渝,弦歌不辍,达材成德,40年间,校长陈时血泪满池、艰苦备尝,“有时潜心默祷,有时梦寐呼天,每遇年关节序,辄惊心动魄”,享有“南陈(时)北张(伯苓)”之誉,被周恩来称之为“具有民族气节的清苦教育家”。中华大学校友、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万国权所称颂的那样,“毁家兴学淡泊名利,作育英才鞠躬尽瘁。一代斯人爽也不昧,高风亮节师道永继。”
蔡律 2024年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