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珉:矛盾,循环,平衡(揭示人生真相)——能改变与不能改变(二)


关于“能改变”与“不能改变”,我前边说了个人行为,那么对于社会来讲,也存在这样一个矛盾法则吗?

社会是由个人构成的啊,既然有人生的矛盾法则,那么一切社会都自然存在矛盾法则。比如拿发展教育来讲,教育会不会把所有孩子都培养成才呢?绝对不会!教育这个社会领域,它有“能改变”的元素在里边,也有“不能改变”的元素在里边。如果一个国家的教育异常成功,让一亿孩子都读MBA,那么“能改变”命运当老板的也还是少数人,“不能改变”命运而当不了老板的依然大有人在。这里要强调一点,世间万物,“能改变”的是少数,“不能改变”的是多数,这是由矛盾法则决定的。

我写了很多文章发表在网上,拥有很多读者。那么我真的没有起到“能改变”的作用吗?难道做的竟是无用功?

我们文化人很可怜,很自欺,很自负,也很无知。他写文章有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教育改变他人、促使文明进步等等。文章真的能够说服和改变多数人吗?可是我读了古今中外那么多著作文章,却只有易经、道德经、佛经、圣经等少数篇章说服和改变了我,绝大多数著作文章不能说服和改变我,当然这些经典也不能说服和改变大多数人,这个矛盾始终会存在,否则人类在三千年前就全都成为这些经典的信徒了。释迦牟尼和佛法很伟大啊,我对一个朋友讲,你看你讲的话,你老婆、儿子都不听你的,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讲的话,一直都有人洗耳恭听,现在就有几亿信徒啊。释迦牟尼和佛法很伟大,但依然改变不了绝大多数人,这就是矛盾法则。

拿中国来讲,孔子、孟子写出开天辟地的伟大著作来传播仁义道德,可是他们死后不到一百年,在他们脚下的土地上还不是照样出现血流成河的战国厮杀吗?秦始皇不是照样“焚书坑儒”吗?无数文化天才写了几千年“弘扬正气”的文章,人性的自私、争议和厮杀不是一样存在而且更加剧烈吗?三千年前一场战争只能发生在局部地区至多死几十万人,三千年后一场战争发生在全世界至少死了一亿人,那些几千年堆积起来的汗牛充栋的哲学、文学、政治、经济、教化文章,对和平文明的贡献在哪里呢!我们做教育、写文章的糊涂之人,真不知道——超力规定人生、社会的内容和意义是折腾,任何惊天动地和伟大的俗世折腾,都不会改变超力安排世事的矛盾、循环、平衡法则。

我们从全世界挑选一万个最好的好人,把他们放到一个可以谋生的岛上去,不出三个月,这一万个好人就会从他们的人生游戏中折腾出不同等次的“坏人”和“好人”来,并构建其生活体系;我们从全世界挑选一万个最坏的坏人,把他们放到一个可以谋生的岛上去,不出三个月,这一万个坏人也会从他们的人生游戏中折腾出不同等次的“好人”和“坏人”来,并构建其生活体系——这就是矛盾、循环、平衡法则的作用。这与所谓“教育”、“文明”的发展、停止和进步、倒退无关,并不是你做了一件什么富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事,就可以改变超力赋予人折腾的自利本性。比如今天的教育比二千五百前发展和进步了吗?可是为什么没有培养出孔孟老庄那样的旷世奇才呢?今天的教育比明清时期的教育更加发展和进步了吗?可是为什么没能培养出像写作四大名著、五大名著那样的人间英才呢?总之我们每天所做的一切事情,是因为我们天生具有“躁动”、“做事”和“攀比”的本性,而必须顺着本性,每天折腾着事情来填写空白的人生。

曾经有人问我:巴金提出要建“文革博物馆”,这个“立意”对于世人也是“不能改变”的吗?

巴金提出要建“文革博物馆”,其目的是要吸取“惨痛教训”、“避免历史悲剧重演”,许多“有识之士”也跟着群起呼应,赞成这个“了不起的创意”。但我觉得啊,许多被认为最有知识和社会良心的人们,他们看不透世俗的人生、社会和历史,他们的想法异常幼稚,也可怜得很。只要我们站在历史制高点上,从宏观总体考察世态人生,就会看得很清楚——人生的实质内容是依着万变不离其宗的自利本性,来展开无事生事的循环折腾,并且每个“人”和“群”都会根据利己的需要,来创造知识和定义知识标准。这个人类生态的折腾模型是超力设计和创造的“作品”,人的本性是由超力植入人体的,控制人性的缰绳掌握在超力手里。根据超力规定,你对知识的“创造”和“定义”总要损害别的“人”和“群”,就是必须要有矛盾,否则人生、社会就没有动力和办法折腾起来。如果你真的看透人生、社会和历史的真相,读懂“天书”和超力的折腾规定,难道你不认为——建“文革博物馆”不仅不能避免“历史悲剧”换一种和多种形式重演,或许反而会加速“历史悲剧”重演吗?

无数有“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他们对历史的被“忘记”产生忧虑和恐惧,他们以为只有“记忆”才会使人聪明起来和避免悲剧重演,这真是愚昧至极啊。难道不是“记忆”——不同利己的“人”和“群”这些“载体”上的“记忆”——把新仇旧恨储存、复制起来进行折腾吗?两“个”或两“群”读同一部“伟大史书”,参观同一个“历史博物馆”的人,他们就不能依据超力赋予的利己本性,成为敌人而互相“讲—吵—打”起来吗?他们不“讲—吵—打”,他们干什么啊?“文革”不过是比较有个性特色和欣赏价值的万千折腾形式之一种,普通人看不透这一点,因此大惊小怪。除非我们像修成正果的佛道高人那样沟通与超力交流,使自己也拥有超人力量来泯灭本性,否则“讲—吵—打”折腾永无休止。世俗的教育、文明、书本和知识定义,怎么能够改变和拯救世俗的人生!

这样说来,那是不是写文章就没有用处了呢?那还要写文章干什么呢?我坚定地认为,文章还必须大写特写!因为根据老天爷的规定和人生命数,写作这种折腾方式可以成为很多人生活的内容和衣食饭碗。例如人生折腾出来的网络论坛和博客、微博、彩信、微信之类,就提供了一种娱乐游戏的场所和“无限就业”的机会,让很多人通过信息交流折腾,来填写自己空白的人生,并痛快地玩个开心。如果我们不折腾,我们干什么啊!对一部分人来讲,如果他们不折腾,他们吃什么啊!

古人讲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当代文人尤其教育工作者引用很多,这是有它道理的。世上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人,有“近朱者不赤,近墨者不黑”的人,也有“近朱者黑,近墨者赤”的人。三种人都有,这都是矛盾法则的作用。这句话的道理,就体现在第一种人身上,但不包括第二、三种人。第一种人是我们前边所说“能改变”的那种人,第二、三种人可以说是“不能改变”的那种人。当然也要看“近朱者”、“近墨者”都是些什么人?细分就有“朱者近朱”、“墨者近朱”、“朱者近墨”、“墨者近墨”、“非朱非墨者近朱”、“非朱非墨者近墨”至少六种,这样情况就要复杂得多了。

但不管怎么复杂,终归是有“能改变”和“不能改变”的两种结果,这是由矛盾法则决定的。如果笼统地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恐怕是没有道理的。我十二三岁在家放牛那会,有个农民“搞单干”,不热爱集体生产,因此被举报“思想有问题”,被叫到公社参加学习班。这个农民认为有点冤枉,他对我说:“你是读书人,给评评理,你看电影上有个人,他天天都在一个伟大的好人身边,结果却变坏了呀,他要谋害这个伟大的好人。我们离伟大的好人那样远,思想有点问题是多大点事嘛!”一个四十年前的山区农民,都知道有“近朱者黑”的实情,可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并不是完全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