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是客观严谨,纯粹的科学,对宗教持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是知识分子常有的一种社会态度。
跨入反省的门槛才成为人类,
睁开眼晴,发现自己,形成自我意识,成为主体。
人除了实然之外还有应然,有自由,有选择。其他生物是自然的、必然的。自然的就是必然的。
弱者约束强者,法律是这种表现。
社会对人类的控制就是神灵,所以,社会学认为,宗教是治理社会的工具。所有的人都是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世界,没有例外。
所有的人都可能以权谋私,以私害公。宗教认为法律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工具,宗教的精神是突破社会的限制,建立普世的良知:博爱。引人向善,无缘慈,同体悲。具有普世性特征,宗教的要求是比法律的作用更为高级。
宗教与社会的冲突的结果不但不会削弱自身,反而会加强宗教对社会的批判性,以利追求更高级的正义。
一个宗教与社会配合得太好,这个宗教就会堕落,一定会产生腐化,这是人性的弱点。
宗教与社会的关系最好是若即若离。社会对宗教的要求越多,说明社会越腐化。
宗教是盐,一旦失去了咸的味道,就不在是盐。
心理学对宗教的批判是最深刻的。
宗教塑造之神,都是信奉者自己所属种族的心理愿望的投射。因为唯有这样,神与人之间才可能具有可理解性,可沟通性。
完美的神是不存在的,并不意味真实的神的不存在。
与超级界的关系,不可能忽略三性:关系性(我跟你、我跟他,我跟它(工具));功能性(即用显体(本体)追求的是神的作用,而不是神的本体)),象征性(不要执作语言的表象)。
费尔巴哈哲学是黑格尔之后的哲学的顶峰,他的宗教观认为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
在他之后的是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的宗教观认为,宗教源于人的双重挫折,一个是自然挫折,一个是社会或者叫社会文明的挫折,人类在饱经这双重挫折所引发的痛苦之后,感受到了自己的无力,于是把所有的力量幻想于一个超自然的精神力量,这个力量就是上帝。这上体实际上是人们按照自己的心理需求的满足而创造出来的,所以上帝这个神无所不能,无所不在。因此,弗洛伊德把宗教视为人类心理的拐杖。
2022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