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05):大足·北山石刻
2023年6月27日
从石羊镇到大足,一路向南,走的是县道。票价12元,便宜是便宜,慢也确实慢。走走停停,上人下人,三十多公里走了一个半小时。
在酒店住下,才两点半,就想着再看看风景。到大足,当然是看石刻。最狭义的“大足石刻”,一般是指宝顶山石刻,也是大足境内最大规模的石刻群。在市区,还有北山石刻,南山石刻。如果要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足石刻,还包括石门山石刻和石篆山石刻。后两处距离市区较远,游客一般不会去。南山石刻不收费,据说数量不多。收费的景区是北山石刻和宝顶山石刻,是大足石刻的主体。有多种票价的组合。我电话咨询之后,买了150元的北山+宝顶山+交通车联票,可以今天去北山,明天去宝顶山。
从我住的酒店到北山景区不到两公里,坐DD花了6元。北山石刻是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就是最牛的,全国才180处。刚才咨询旅游公司,说相对于宝顶山石刻,北山石刻艺术性更高。“艺术”两字打动了我。宗教建筑对我来说,其意义就在“艺术”而已。
北山石刻位于西南-东北走向的龙岗山的西北一侧,搭建了窟顶,形成封闭的参观廊道。总共290窟,分南北两区。1到100窟是南区,101到290窟是南区,中间有孝经亭。
第1窟“韦君靖像”。单立的一尊石像,破损严重,面部只看得到轮廓,五官基本上被风化了。韦氏是最早主持开凿北山石刻的那位,原先是地方小官,黄巢起义后起兵响应,占领大足,任命自己为昌州刺史。可能是因为杀人太多,担心下地狱,于是凿石刻像来赎罪。石刻最早开凿于公元892年。边上有“韦君靖碑”,记录韦君靖指挥参与的几次重要战争的经历,以及开凿北山石刻的背景,经过。这通碑是大足唯一的唐碑。历经1000多年,上面的文字还清清楚楚的。
第5窟是“毗沙门天王”。毗沙门是北方的战神,威武而壮硕。韦君靖雕凿这尊神像,既是祈求战功,也是为自己彰显威力。除双手破损之外,整体保存完好。最神奇的是其甲胄,复杂而精妙,每一处璎珞都清清楚楚。可以成为研究古代服饰,尤其是唐代战袍的极好材料。
第9窟“千手观音”也是晚唐作品,是较早的千手观音像。“千手”大多损坏了,主佛的头部及身躯基本完好,脸上及身上还有彩色的颜料。梁思成先生1940年来考察,留下照片。那时候观音胸前的手掌好像还是完好的,现在已经坏掉了。左右石壁上有三层造像,对称排列;上层各有五尊佛,加起来就是十方佛;中层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下层是其他神像。上层的神像都坐在祥云当中,那祥云有点像现在的热气球篮子。最神奇的是窟顶上主佛头两侧的两个飞天,祥云像彩色的游泳圈,天使坐在里面;天使像是留着蘑菇头,非常可爱。天使的下半身像是美人鱼,涂的是青绿色。1000多年后色彩还这样鲜艳,实在神奇。唐代的石窟相对于宋代,上部及顶部的装饰要复杂一些,一般都不会留白。
第10窟是“释迦说法龛”,也是晚唐作品。中间是释迦摩尼佛,坐在莲台之上,侧后方有迦叶和阿难,两侧是站立的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两菩萨外侧站立着其他佛像。两位菩萨身材修长,衣服自然下坠,据说有“曹衣出水”的韵味,服饰非常漂亮,每一颗璎珞都清晰可见。释佛头部两侧各有一飞天,坐在祥云之上。那祥云拖着尾巴,像一把飞行的勺子。
第51窟是“三世佛”。居中的释迦摩尼佛,左右的阿弥陀佛和弥勒佛,都坐在莲台之上。释佛侧后方有迦叶和阿难。左右石壁上层,骑狮子的文书菩萨和骑大象的普贤菩萨,都被祥云托着。主佛背后石壁上,有两层飞天,神仙们像是坐在紫砂壶上,有长长的冒着热气的壶嘴。中间的两个飞天,像是坐在热气球的篮子里或者坐在茶壶上握手。这个飞天群的形象,生动而热闹。窟顶好像是流云的形象,好像又有乐器和农具。
南区的石刻大多是晚唐的,年代较早。总的来看,石窟不太深,易受风化,保护也不太好,完整的不多,完整程度大多也不太高。
北区石窟从孝经亭开始。亭内存“古文孝经碑”,宋代遗存,大奸臣和大书法家蔡京的作品。据说孔子留下的《孝经》有今文和古文之分,古文《孝经》极为罕见,故而此碑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第125窟“数珠手观音”,宋代作品。这一处石窟只一尊数珠手观音像,窟高1.27米,宽1米,深0.72米。看起来不起眼,却被看成是北山石刻的佼佼者。观音呈立姿,头微微偏向右肩,右手持珠,左手搭在右手背上,自然放在前腰。腰部微微朝右边倾斜。人们夸赞其秀丽而妩媚,称之为“媚态观音”。这尊观音像的美妙之处,就在于其介乎神与人之间的状态。这尊石刻是1933年出土的,刚出土的时候,形象还比较饱满。现在已经风化很严重了,五官已不甚分明,衣服上的珠串也看不清楚了。现在,微笑或者妩媚都只能想象了。
第130窟“摩利支天女”,宋代作品。摩利支天女是护法神,会隐身。三头八臂,飒爽英姿。每只手都拿着一种兵器,其中有一人头面具的盾牌。站在战车之上,战车由大象拉着。左右石壁上各有四尊金刚力士,怒目圆睁,威风凛凛,其隆起的肌肉赛过今天的健美冠军。该窟保存完好,摩利支天女的衣饰和武器,每一细节都堪称完美。
第136窟“转轮经藏”,宋代作品。这是北山最大最精美的一窟。中间是镂空的八角转轮经藏。须弥山上有盘龙,上面的露盘上有40余嬉戏的儿童,增添转轮经藏的动势;八根盘龙柱中间镂空,便于透光,上面支撑着天宫楼阁。左右两壁,从里到外,左边是文殊菩萨,宝印观音,如意珠观音;右侧是普贤菩萨,不空绢索观音,数珠手观音。可能因为实在太珍贵,这处石窟是唯一用栏杆围起来,加了门防护的。只能从外边观看,不能接近。不过,隔着栏杆也能体会到雕刻的精美。最漂亮的应该算右侧石壁中间位置的不空绢索观音吧。不空绢索观音的特点是手持绢索,其功能是绑缚人间的邪恶。所谓“不空绢索”说的是只要她一出手,没有落空的。这尊石刻造像实在精美。不说其花冠的,衣饰上的璎珞和珠串,单就讲其面容。那样的细腻,有人用吹弹可破来形容。将近1000年的岁月,没有在观音脸上留下一丝岁月的痕迹。其神态是那样的端庄,典雅,娴静,温润,真的像是有生命一样。站立的如意珠观音和数珠手观音,亭亭玉立,头上的花冠和身上的装饰非常繁复,非常华美。不能就近观赏是一种遗憾,不过这种遗憾也带来某种美感。
第245窟,“观无量寿佛经变相”,晚唐作品。展现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美景。中间莲台上端坐的是西方三圣,是接引信众去往西方极乐世界的向导。居中的是阿弥陀佛,左右是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洞窟的上部和顶部,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美景。阿弥陀佛背后的天堂宝殿,是重檐歇山顶的样式,前有抱厦,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窟顶满布莲花和祥云,祥云中放置着乐器。石窟两侧,是众多的各路神仙。全窟共有造像530尊。这处石窟是完全遵照佛教经典的描述设计建造的,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雕凿精巧,工艺精湛,是晚唐石窟艺术的宝库。我不懂佛教,只能看看表面。即使这样,这窟石刻还是让我流连忘返,看了又看。
第253窟是“观音地藏龛”,五代作品。据说,观音地藏合龛,是唐末从中原流传过来的习俗,反映着战乱时代人们对生死的焦虑。两尊造像都是立姿,身材修长。观音头戴花冠,衣带飘飘,呈婀娜之态;地藏宽衣博带,英俊洒脱。这两尊佛像也体现宗教庄严与世俗美好的结合。观音的左手臂下有个空洞,是从后面石窟穿过来的。只是怎么回事儿呢?
第253窟背后是北区石窟的尽头,是第288窟,“大明蜀总制林公像”,明代作品。造像主人林俊,明朝成化至嘉靖年间官员,曾官至兵部尚书。因为个性耿直,不避权贵,屡次被贬。因在四川剿匪有功,深得地方官民爱戴,故集资为其造像。这是吹捧林俊的说法。还有另外一种对林俊不利的说法。说林俊素来反对佛教,在其任职所在地方都有过毁佛的举动。这个窟原先是有宋代的佛像的,现在窟顶还有遗存。又说林俊其人好大喜功,喜欢属下的恭维。其在大足任职期间,其属下为了讨好他,就毁坏此处原先的佛像,为其造像。又毁坏石窟左右两侧的佛像,为林俊的直属下级造像。右侧一龛毁旧像造新像过程中,凿穿了石壁,所以背面的观音像左臂下穿了一个洞。这种说法不知真伪,显然是好佛人士所乐于接受的。
北山石刻真的是唐宋石刻艺术的宝库。数量众多,形式丰富,技艺精湛,艺术完美……我在两个小时之内看了那么多石刻,经历了那么多次心情激荡,有些应接不暇,消化不了。我以前也去过一些地方,看过一些石刻,曾经以为非常了不起的东西,此次北山之行后,认识改变了。
结束北山石刻观赏,才五点多。时间还早,我还可以去看看对面山上的多宝塔和二佛殿。这两个地方是开放的,不收门票。
从北山石刻景区到对面山上,要先下到山坳,再上山。山坳处,一石匠在凿一只小小的石狮子。聊了几句。他就是后面山里村子的,有田地,栽点蔬菜,农闲时节就到景区门口摆摊,卖点石雕件,石挂件。他非要卖个石狮子给我,价钱从二百降到五十。我有一点点动心,主要是感动于石匠的真诚。最后还是坚决地否定了。我才出来几天,还要走很多地方。旅途中,有时候一瓶水都嫌重。我那次在荒山,看到有人因为负重不起,将一袋子饼干都弃在路边了。
沿石阶往对面山上走。上到半山,通往山顶多宝塔的路边,一位老者在卖香火,饮料,零食。他问我带不带点香火上山,我说我不拜佛。老人没劝我,而是指着边上树荫下的长凳让我坐下休息一会儿。
山顶有多宝塔。也叫北塔或者白塔,十三级八角密檐式砖塔,始建于北宋。塔下一侧有国保碑,此塔是国务院1996年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四批国保,算是比较厉害的文物了。看起来是动过比较大的手术,表面是比较明显的修复的痕迹。感觉是在外面包了一层新皮。一层几处佛龛,里面的佛像倒是古老的样子。我本来想在山顶歇一会儿,吹吹风,吃点东西的。边上倒是有两个买东西的,却没有饮料也没有小吃,只有香火。
从多宝塔一侧往南下山。一个大平台,北侧山崖下一个石窟,有二尊巨大的石佛,一为释迦摩尼佛,二位多宝佛。二佛均正襟端坐着,双眼微闭。释迦摩尼佛两手掌都朝下放在膝上,神态安详,庄严肃穆。多宝佛右手掌朝下放在膝上,左手掌朝上捧着宝盒,手背放在左膝上。这两尊佛像也是宋代遗存。有人说虽然宋造,却有唐风。
下山,坐DD返回宾馆。想找个馆子吃点地方特色的东西。转了好几条街,走了一个小时,脚都走酸,还是没找到合适的地方。一个人在外,吃饭是麻烦事。还是回到宾馆附近一家馆子,点了一个土豆丝,一个麻婆豆腐,打包回宾馆。
这一天太辛苦,洗漱之后写日记,写着写着就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