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期的三个案例看中国的“市长经济”


 

 

从三个案例看中国的“市长经济”

 

现在,国内外有一些经济学家关注中国的“市长经济”,例如,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宏观经济学终身金刻羽副教授,认为,“中国式创新最好的例子是市长经济,即体制与市场相结合。政府协调动员资源分配的能力,随着形式的变化和时间的进程,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逐步地作出调整,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金教授把中国“市长经济”作为“中国式创新”的重要依据,对此给予正面和乐观看法。

但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周其仁教授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讲:“这就是市长经济学的特别之处。虽然经济规律——一个个社会成员各自的运动原理——对谁都有意义,但对于政府中掌权的人却格外有意义。合法强制力赋予他们拥有摆布棋盘上各个棋子的权力,但如果他们自以为是,不把经济规律当回事,那么,结果就不但可能如斯密预言的那样,下棋下得很艰苦,而且还可能如本书预言的那样,直接影响他所管辖的一个市域内几十万、几百万、乃至上千万人口的福祉

对于中国“市长经济”的弊端,近期有三个案例。

案例一20230914日《工人日报》报道的政府主导推动违法占用耕地,懂规矩却不守规矩伤及公信力,说的是自然资源部日前通报56个违法违规重大典型案例。据介绍,一些地方在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明确“六个严禁”后,仍顶风侵占耕地挖湖造景、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种植破坏耕作层的绿化装饰草皮,一些地方政府及其部门非法批地、违法征地、主导推动违法占地,有些市县“大棚房”问题反弹,补充耕地不实,侵占生态保护红线违法占地建设、非法采矿。从通报的典型案例不难发现,“政府主导”是一个关键词。这个“政府主导”,当然是指地方政府,而“市长”则是地方政府第一责任人。

案例二。《新京报2023-09-13报道的涉及4000多万元中央资金 三个民生项目为何全部烂了尾?”这个新闻当天的央视焦点访谈也作了报道了。说的是河南长垣市把中央财政下拨的改善当地民生的资金“当成唐僧肉,只管申请,不管项目实施和实际效果”,记者问道:“这样的民心工程如何能得民心?

看了这两个案例后,我相信所有有正义感的读者都会感到触目惊心。细细一想,为什么会发生此类事件?还不是因为“市长经济”?因为“市长”有配置大量资源的权利。为什么“市长”也敢乱作为?是因为没有民主监督如果实行多党制,如果有反对党的监督、制约,反对党会找专业技术人员对此进行跟踪监督、全程监督,那么,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

从报道的情况看,这两个“市长经济”弊端的案例被揭露,具有偶然性,因为,一党执政下,记者一般不可能对所有政府项目和资源都进行监督曝光,有些事不允许记者监督,更不允许曝光,有些事可能记者会与之沆瀣一气。只有民主监督,让反对党出来监督,才能使得监督更全面、更有效。

英国议会有影子内阁,影子内阁是由反对党按照政府的模式的,它也有财政部、国防部等机构,以便对相应的政府机构进行专业化、适时的监督。政府的所有活动都必须向影子内阁报告,影响内阁里有专业人士来对相关业务进行专业监督,监督很内行,也很有力度。我们现在的人大或政协都是执政党的附属机构,其监督职能相当弱化虚化,一是执政党不让监督他们监督,二是他们也没有专业人才,没有能力进行监督,或那些专业人才可能就是原来那些部门负责人,这些人是既得利益者,知道底细,不会揭露,因为,他们在位时,也是这样做的,揭了别人的底,就等于揭了自己的底。因此,他们一般也会真心监督。

“市长经济”类似弊端情况会出现在所有政府权利活动之中,包括人事活动中。

案例三。913日,湖南省纪委监委公开通报了邵阳市11名党员干部违规吃喝、醉驾“顶包”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据通报,邵阳市北塔区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杨起帆喝酒后驾车被查处,由私营企业主罗景腾顶替其到医院提取血样。当然,后来,其中的违法违规的党员干部受到了党纪政纪和法律的惩罚。

这第三个案例与前面两件案例不同之处在于,这件事还说明,私营企业主不仅在政治地位上与官员极不平等,就连起码的人格地位也与官员极不平等,受官员支配、指使、甚至奴役。官员要私营企业老板去犯法,私营企业老板也得照办。要知道,如果不是被迫,谁愿意去替别人顶罪呢?还有可能,如果没有利益驱使,没有钱权交易的腐败行为,谁愿意去为官员顶罪呢?从来没有听说官员为私营老板去顶罪的呀?我们一方面说要“两个毫不动摇”,要建立“亲清的政商关系”,可是,在没有民主监督的情况下,何来“亲清的政商关系”?2023.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