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家說,透過現象看本質。也就是說本質在現象背後隱藏著,需要“透過”才能看到。但“透過”是需要能力的,這種能力是一種洞察力,這是需要訓練和經驗才能具備的能力。缺少這種能力的結果就可能是被人“開左燈向右行”,也可能是在“創新”中“退行”。

當然,話語權持有人可以根據他的需要來任意扭曲和自定義“本質”的內涵,這就把天聊死了。

也有哲學家說,世界是意志的表像。即是說,呈現的表像是一種意志的實現。如果表像呈現的結果是負性的,那麼,作為表像後面的那個意志是一定有問題的。

當然,當權者亦有扭轉或任意解說意志的初心之善,從而遮蔽些什麼。

佛家又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說不要拘泥於浮動多變的表像,而要從中找到真相的東西,從而形成一種隨機應變的智慧。

其實,佛教也是一門哲學,一門追求終極實在的哲學。

我現在只能反復咀嚼《金剛經》裏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認識一場文化遮蔽效應的過程。​

2022年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