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成饭店
一、简介
宜良学成饭店位于宜良县324国道高速宜良出口处,始建于1985年,是云南省知名度最高的金牌餐饮企业之一,曾被评为“中华老字号”“中国餐饮十佳放心企业”“云南餐饮五十强企业”等。主推的菜品“宜良烧鸭”,也就是滇宜牌烧鸭,它肥瘦相宜,皮酥脆,内香嫩,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云南省有名的传统菜肴。宜良烧鸭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饭店的目标是“北有全聚德,南有兰老鸭”。
二、饭店亮点
(一)将创新融入烤鸭,打造金子招牌
首先,烤鸭这道菜肴最初是明朝洪武年间传入云南,历史上虽不是云南本土菜肴,但在进入云南后制作者改变了其传统的木炭烤制方式转而使用松茂烤制,使其香气宜人,美味可口,更加符合当地人口味的同时也将其打造成了滇中菜肴中最有特色的一道名菜。
其次,进入店内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天下第一炉”,此炉从设计到建设完工耗时6年,其创新点一在于不同于床头的土砖砌成的烤炉,在制作方面设计者将青铜包裹于烤炉之外,使得炉内的温度不能轻易穿透炉子减散,反而因严密的包裹设计将温度返回至炉内穿透烤鸭,让烤鸭在烤制过程中各方面受热均匀,肉质更能锁住水分,更加鲜美。创新点二在于炉子的青铜质地外观采用铜雕的方式让其更具美感,一是通风口出更采用了中国文化遗产标志“金沙太阳神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呼应。二是抬炉盖的起炉辊与吊烤鸭的提钩也通过精巧设计,将传统文化中“龙生九子”中的龙之六子“霸下”(也称赑屃)雕刻于提钩之上,使其兼具美观性和文化性。三是烤炉内的砖块由世界上七大洲的泥土所组成,世界上不同地方的泥土所含有的微量元素不同,设计者将各大洲的泥土融合制作为造炉所需的砖块,在生火烤制鸭子时高温能够让泥土释放出其所含的微量元素并将其与烤鸭融合,使消费者在吃烤鸭的时候不仅尝到的是美味,吃到的更是健康。
最后,运用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将每天的开炉仪式分享给大众,将自身创意和饮食文化植入消费者心中,在宣传营销上也是一种创新。
(二)将文化元素与餐饮完美结合
1、万福盈门,福聚学成
“福”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美好的祝福。设计者将“福”的元素贯穿于整个饭店的装修内,让食客从进入饭店的第一时刻其就感受到满满的“福气”。店内据统计共有19999个福元素,相传清朝著名官员和珅府内也只有9999个福,前者比后者在设计上多了“万福”。尾数设计为“九”也是通过汉语中“久”的谐音,寓意长长久久。除此之外,在店内的“天下第一福”牌匾上,除了汉字“福”外还有许多蝙蝠的雕刻图案,“蝠”与“福”同音,这也是通过雕刻像食客传递美好的祝福。
2、非遗传承与中华老字号相结合
店内设有“高木舍艺术馆”,其是一家展示个人木雕艺术品的民间博物馆,馆内木雕栩栩如生,有巨大的“郑和下西洋根雕”,名贵木材雕刻的各类观音、罗汉等等佛教人物,让人观赏的同时不禁感叹艺术家的精湛技艺。作者谈到,希望通过艺术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给食客,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方式,如今,馆内的艺术木雕已远销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海外,这也是提升文化自信和文化影响力的一种途径。
三、问题及相关建议
目前,众多食客到学成饭店都是以用餐为主,对饭店内所展示的文化和设计细节并未做过多了解,这导致即使多次到饭店内用餐的食客对于“天下第一福”“天下第一炉”“艺术博物馆”等等设计和文化只停留在“印象”阶段,食毕后便离开,使得设计者的心血并未得到过多关注。这主要是文化宣传方式不够细化导致的,即使部分游客餐后有时间有兴趣来参观这些地方,但也由于没有专业的介绍缘故也只是拍拍照留念一下,对设计者所要表达的东西并未得到体验。
讲好文化故事,增加食客体验感。笔者认为,在对饭店内的文化宣传部分可通过两方面优化。一是对店内的布置上可加以美食文化引导牌,通过现有的木雕公益,将宜良特有的小麻鸭雕刻为引路标志,食客可跟随路边小麻鸭木雕的走路方向进入博物馆和“天下第一炉”等地点进行参观和体验。二是培养店内服务人员讲好文化故事。服务员在接待食客时可通过菜品宣传引入店内文化故事,使游客能体验“味觉”的同时增加游客的“听觉”享受,引导游客进入特色店,带入“视觉”体验,增加游客体验的层次感。
二、钱穆著书纪念馆
一、简介
钱穆著书纪念馆位于宜良县岩泉景区内。经过历时8个月的筹划建设,在2019年6月4日于钱穆先生著书旧址上重建纪念馆。纪念馆的布展内容为七个部分,分别为:前言;寓居岩泉,终成国史——钱穆先生著述篇;谈诗论道,群贤毕至——联大名人来访篇;岩坚泉清, 宜结良缘——钱穆家人篇;廉洁家庭 ,人才辈出——吴越王钱氏后裔篇;建馆弘文,福泽后人——其他篇;后记。全面展现了钱穆先生在宜良岩泉寺著书的经历。宜良钱穆著书纪念馆是继台北“钱穆故居纪念馆”、江苏无锡“钱穆、钱伟长故居纪念馆”、江苏荡口“钱穆旧居纪念馆”之后建立的有关钱穆的纪念馆。该馆的建成,既是对各地钱穆著书纪念馆系列的重要补充,也是对西南联大历史的一个重要补充。
二、相关建议
(一)深挖名人事迹,讲好名人故事
一是深度挖掘钱穆先生生平事迹,共享国内其他三处钱穆纪念馆的丰富藏品,丰富馆内收藏。二是可以招募校内学生作为钱穆著书纪念馆的志愿者,在游客参观时进行引导和讲解,目前,游客到达岩泉禅寺内参观钱穆著书纪念馆时,其所能获得的钱穆先生生平事迹和相关资料只限于馆内图片、照片和文字资料藏品,但缺乏相关讲解介绍,招募志愿者讲解的方式能够丰富游客在馆内的体验。
(二)优化宣传方法,用好“名人效应”
一是将钱穆IP与宜良相融合,在文化宣传方面可将钱穆先生著书事迹编写故事或设计动画,将钱穆IP只作为文创周边产品。在城市和IP融合方面可将道路名称、相关景点与钱穆做一个关联。将钱穆先生在宜良著书时的所玩、所感,将其通过故事宣传的方式融入各类宜良景点、美食的宣传上,在宣传当地特色的同时也用此种方式铭记钱穆先生。
三、马街镇明洪窑
一、简介
明洪窑位于宜良县马街镇窑上村内,是昆明市级非遗传承基地。马街白陶因其陶质细腻、色白莹润、风格独特,秉承古老的纯手工制作及烧制技艺,在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第一批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项目。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当代民众的生产生活中,昆明市于去年组织开展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的申报评审工作,“马街白陶”项目申报成功,成为昆明市第一批命名的1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之一。坚持白陶制作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明富、刘明洪两兄弟从事白陶手工技艺已经30多年,如今,他们已成为该非遗传承基地的主力,担当起白陶手工技艺传承的责任和使命,不断延续“马街白陶”的“生命”,让更多人一同参与保护、研习传统技艺,塑造一张新的昆明文化名片。
二、相关思考
(一)企业家需要匠人精神
进入明洪窑,非遗物质传承人就热心地将其手工艺品白陶的制作方式方法和多年来的传承心得跟大家进行了分享,对于沙子和特殊泥土的配合比例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在传承多年的白陶制作工艺上不断改进。当被问到是否用到自媒体宣传时,刘明洪先生表示自己也在抖音平台开设了账号进行直播宣传,目前粉丝3万多人,但他重点提到,在直播时其不会回复粉丝的各种问候和互动,只是专心做其该做的事情,正式这种专注,铸造了其匠人精神。
(二)企业家需要创新精神
一方面,值得刘明洪先生自豪的是其花费数年自己设计建造的一个窑炉,他通过多年来对于制作白陶的经验及自身的思考,将原先传统的窑炉进行了改造,新窑炉分为三个大层,每层的燃烧温度都不同,同时留有通风口可控制炉内温度,使左右两边温度均衡,在坡度方面,新窑炉是国内坡度最高的窑炉,这也是其创新精神的一种体现。另一方面,受疫情影响,原本白陶的生意收到影响,刘先生另辟蹊径,转而开辟了骨灰盒市场,将自身工艺运用到另一个领域,同时其也开拓了另一个游客体验市场,通过体验收费的方式,使游客能够近距离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游客可以自己设计,自己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白陶工艺品,这是不同产业融合的表象,同时也是刘先生创新的体现。
三、相关建议
(一)政府助力非遗传承走向大众
在马街镇窑上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政府每年会发放一定金额的补助及经费。但笔者认为,政府除此之外还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或大力宣传其手工传承,将白陶公益制打造成一张当地响当当的名片,让跟多的人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魅力,同时也提高当地知名度。
(二)非遗传承产业化,带动乡村振兴
白陶制作的工艺不能仅仅局限于一家一户,应该将其发展成当地的一种产业,动员整个村子的村民来一起制作白陶,这不仅能大大提升白陶工艺的知名度,还能解决当地就业问题,实现产业带动乡村振兴。
四、茂湾水产养殖基地
一、简介
茂湾水产养殖基地位于昆明市宜良县马街镇海马箐水库下游的兰茂箐,其海拔、水质、水温等环境指标与抚仙湖十分相近,占地面积(含生态保护区)1656亩,其中水域面积786亩,生态环境保护区870亩。先后投资7000余万元,建成仿野生生态循环养殖鱼塘147个,土著鱼孵化中心2个,科普教育基地1个,游客接待中心1个,产品研发中心1个,基地管理中心1个。公司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集土著鱼收集保护、繁育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科技型民营企业。特色产品为鱇浪鱼。
二、相关思考
科技带动产业发展,拯救濒危物种。鱇浪鱼(俗名抗浪鱼),属鲤型目、鲌亚科、白鱼属。体细长而略侧扁,色银白,整个身体轮廓犹如一道狭长的纺锤,背部平直,腹缘呈浅弧形,头长显著长于体高。全世界所有的江河湖海里,只有南盘江水系源头和抚仙湖生长有鱇浪鱼,算得上是独一无二的珍稀土著鱼种。
鱇浪鱼为云南抚仙湖的特产,一直是抚仙湖的主要渔业对象。然而由于多年来的过度捕捞、外地银鱼的入侵和局部水域环境受到污染等原因,鱇浪鱼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2003年被列入《云南省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名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为保护繁衍鱇浪鱼,茂湾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水产团队和土著鱼繁育养殖技术研发中心的技术人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采取半活水半野化养殖,濒危珍稀土著鱼种繁育养殖成功,鱇浪鱼孵化成活率达80%以上,年繁育优质鱇浪鱼鱼苗7000万尾以上,鱇浪鱼产量达到100吨以上,其他土著鱼年产量数十吨,其繁殖技术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
五、云南宝洪茶文化展示馆
一、行程介绍
云南宝洪茶文化展示馆是本次调研的最后一站,行程在此安排了一个比较重要的会议——宜良文化资源整合及提升县域文化资源软实力研究。会议上,宜良县文旅局和各单位负责人进行了对于宜良文化应该如何保护、挖掘和创新进行了发言,目的在于:IP凝练、文化生产力与创造力、名誉申报、项目提升建议。
二、相关思考
(一)文化传承,保护是前提
会议上郑老师强调宜良县对本土文化保护和重视力度严重不足,他指出:在明清时期宜良经济文化的爆发式发展成为滇中粮仓,宜良具有高度发达的农耕文化系统。但在建国后的70年之内,宜良县文化资源毁坏程度高达70%以上,并且时至今日,宜良县文化资源还在继续被破坏中。例如,宝洪寺本有500件铜柱,传统城区的“一颗印”建筑、华套上雕刻的图案、精美大石头等资源目前荡然无存。由此可以看出,挖掘文化,宣扬文化和打造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对文化的保护,对历史的尊重,是一个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中之重。
(二)打造名片,挖掘是基础
会议中,各部门领导对如何深挖宜良文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分别从名人事迹、少数名族风俗和当地特产几个角度进行了剖析。谭老师表示:现金宜良文化挖掘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文化人才不足,这导致文化衔接不足,宜良传统文化出现断层现象。二是人力人才资源不足、经费不足、文化实力机制健全、对文化的认知固化缺乏产业的延长与技术融合。而要打造宜良县的“滇中粮仓名片”“百年滇越铁路名片”“红色文化旅游名片”等等十张名片,对历史文化和少数名族的文化深挖是基础,只有将其整合以群众能够接受的方式对游客进行宣传,这不仅是对文化的保护也是对文化的打造。
(三)文旅发展,创新的关键
一是文化传承上创新。在文化传承方面应寻找适合时代发展的方式进行传承,例如宝洪茶的采摘,如果采用人工采摘制作的方式则会使得产量跟不上,但如果使用流水线生产方式则会降低其原有品质,如何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是我们需要探讨寻找的创新点。二是营销宣传手段创新。传统的文化要能够被更多人所熟知,必须紧跟信息化时代步伐,利用新的模式、新的平台为自己打造新的身份是至关重要的,既能提高知名度又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三是产业融合形式上创新。寻找头部产品,将其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迸发出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同样是创新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