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雪峰忆鲁迅


 冯雪峰忆鲁迅

2022-01-28

冯雪峰,《冯雪峰忆鲁迅》,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冯雪峰是鲁迅晚年最信任最器重的青年。冯雪峰是1929年认识鲁迅的。一开始鲁迅对他有些误会,不怎么待见他。那时候鲁迅正遭受太阳社和创造社的围攻,以为冯雪峰也是那一类的作家。误会消除之后,就很信任和喜欢,成为最亲爱的谈话对象。冯雪峰1934年离开上海去苏区工作,把怀孕的妻子留在上海,托鲁迅夫妇照顾。1936年冯雪峰受中央指令返回上海工作,同鲁迅一起筹建了左联。他们关系亲近,经常一起长谈。冯雪峰成为联系鲁迅与党中央的中间人。“两个口号之争”中,冯雪峰和胡风与鲁迅站在一起,为此得罪了周扬为首的“四条汉子”。鲁迅去世后,冯雪峰实际主持了丧事,治丧委员会的名单就是冯雪峰拟定的。许广平对冯雪峰与鲁迅的亲密关系最清楚,她说冯雪峰是可以继承鲁迅的通才。

这段时间读过十几本与鲁迅有关的著作,这本《冯雪峰忆鲁迅》最难读。一度想要放弃。坚持下来的原因是,对于了解鲁迅晚年的思想和行动,冯雪峰的回忆太重要了。这本书很难读,可能与写作的年代有关吧。此书完成于1952年,那时候文艺界左的气氛已经很浓厚了。冯雪峰此书的风格,就是典型的“革命文字”。就内容而言,讲鲁迅的生活和工作,却没有多少事实,只是在定性,判断,界定,作者在反反复复地自言自语,似乎想要通过重复将自己的主观判断变成可信的事实,变成真理。就写作而言,语言是贫乏的,结构是混乱的,叙述是晦涩的。这种“左”的革命文字,只是斗争的工具,一点艺术性都谈不上。我之前的阅读,关于冯雪峰,印象还是比较正面的。不过,那是对一个革命者的印象,对鲁迅的学生和战友的印象。写出这部著作的冯雪峰,可能是一个“左”的作家的印象,是很坏很差的印象。

以前读有关鲁迅的著作,留下的鲁迅形象是比较真实,比较丰满的。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官员,教师,朋友,战士,儿子,兄长,丈夫,父亲……而读罢冯雪峰此书,却发现鲁迅的形象变得单薄了。早期的鲁迅是个民主主义的个人主义的作家,后期的鲁迅则是一个无产阶级的文学家,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很奇怪的是,这个马列主义战士的鲁迅形象,我在现代研究者的著作中是没有看到的。而且,我读过鲁迅的大部分著作,从中也没能发现他是一个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或者无产阶级的文学战士。冯雪峰描绘的鲁迅,好像只是他眼中的鲁迅。

 

冯雪峰此书是一个文集,第一篇《回忆鲁迅》占210页中的110页,另外还有从1928年到1956年的八篇文章。以下主要介绍的是《回忆鲁迅》的内容。

冯雪峰是1929年认识鲁迅的,经由他的同学柔石的介绍。之前,针对创造社和太阳社对鲁迅的围攻,冯雪峰发表文章《革命与智识阶级》,批判了创造社和太阳社,肯定鲁迅文学对于革命的意义。其主旨明显是维护鲁迅的。鲁迅对冯雪峰不满,跟柔石说这个人大抵也是创造社一派的人。柔石为冯雪峰作了开脱,鲁迅才改变了看法,愿意接受冯雪峰做朋友。看过冯雪峰这篇文章,我觉得有些奇怪。文章分明是批判创造社和太阳社而肯定和支持鲁迅的,鲁迅怎么会说作者是“创造社一派”的呢?我猜测可能鲁迅说那话的时候还没有读过冯雪峰的文章。因为那时大多数人是批评鲁迅的,而鲁迅又多疑,就作了错误的判断。本来,凭印象做决断也不是鲁迅的风格。

冯雪峰在《回忆鲁迅》中,为鲁迅不理解自己而自责,说感到很内疚,说自己很浅薄,等等。当时冯雪峰对鲁迅的认识可能有不足,说鲁迅是革命的“同路人”;后来冯雪峰认为当时的鲁迅正在转变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已经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领导人。可是,人的认识是会变化,何况鲁迅本人也是在变化的,他并不一开始就是完全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领导人。冯雪峰实在没有必要为自己的“认识不足”而愧疚并自责。这点小事,让我怀疑冯雪峰文字的真实性。

冯雪峰这个《回忆鲁迅》,主要内容就是讲鲁迅的思想发展历程的。冯雪峰的判断是,鲁迅的思想发展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1927年以前,鲁迅是个人主义的民主主义的作家,是个爱国主义者,代表着人民的利益。后期是1927年之后,尤其是1929年之后,鲁迅的思想发生了转变,成为马列主义者,无产阶级文艺的旗手,工人阶级的代表。这就是关于鲁迅思想发展的“两时期论”,后来成为评价鲁迅思想发展的最重要的理论。

冯雪峰与鲁迅有两个时期接触比较多,一是1929年到1933年,二是19364月到10月。前一个时期冯雪峰与鲁迅一起创立了左联,领导左联的工作;后一个时期,冯雪峰与鲁迅站在一起,在“两个口号之争”中与周扬等“四条汉子”作斗争。冯雪峰经常与鲁迅彻夜长谈,向鲁迅传递共产党和红军的消息。冯雪峰向鲁迅介绍了一些共产党领导人并安排见面,如陈赓,李立三,瞿秋白,李富春,陈云等。鲁迅对冯雪峰很放心,与他交谈是推心置腹的。不过,在冯雪峰的这个《回忆鲁迅》中,具体情节描绘不多。冯雪峰讲鲁迅的思想表现、思想发展,更多的是借助于他的观察、判断、分析、猜测,很少从鲁迅著作中作出分析和解释,也很少对具体事实的描述。

在冯雪峰的叙述中,1927年以后鲁迅先生就已经转变为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了。他说,鲁迅先生“坚定地站到工人阶级的立场上来,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一个共产党员的亲密的同志。”(P18)又说,“他承认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道路,信任工人农民阶级的力量……抛弃了小资产阶级的立场,而成为共产主义者了。”(P21)又说,鲁迅先生是“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一个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的战士和思想家。”(P22)还说,“鲁迅先生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态度,而且坚决英勇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胜利而奋斗。”(P40)又说,“鲁迅先生真正达到了无产阶级思想,真正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P42)还说,“由于他已经站在工人阶级立场上,通过工人阶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去看革命问题,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感情也都同样有着质的变化和发展。”(P66

在冯雪峰的评述中,鲁迅已经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一个有着共产主义觉悟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这种评价,似乎是对伟人对鲁迅的评价的一个补充。实际上,伟人所认识的鲁迅,很大程度上是冯雪峰向他介绍的。冯雪峰1934年到江西苏区的时候,适逢伟人被左倾领导人排挤,离开红军领导岗位,赋闲养病。冯雪峰经常与伟人聊天,向他介绍鲁迅的著作和思想,他与反动势力不懈斗争的情况。冯雪峰还送了伟人三卷本的《鲁迅选集》。伟人在1941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给予鲁迅很高的评价,说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是“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这一评价将鲁迅推上了思想文化领域的历史最高峰。

伟人的评价,主要是在颂扬鲁迅的战斗精神,而冯雪峰的评价却近乎是给鲁迅作“政治鉴定”了。冯雪峰反反复复说鲁迅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不是从鲁迅的著作中来分析,也不是从他的行动中来判断,而只是讲他与鲁迅的接触,以及从中得出的判断。这样的说法在政治上自然是正确的,却很难说是事实,很难让人信服。我看过很多学者对鲁迅思想的研究,只有冯雪峰是如此直截了当而干脆利落地宣称鲁迅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这样的高帽子,不知道鲁迅本人愿不愿意戴上。冯雪峰还说鲁迅是无产阶级文学的领导人,是工人阶级的代表。这种说法也不知鲁迅会不会认同。鲁迅明确讲过的,他不了解产业活动,与工人没有交往。实际上鲁迅的社交范围不广,除了知识界之外,只是对城市贫民与农民稍微有些了解。从鲁迅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来,他很少写工人阶级方面的内容。

实际上,冯雪峰给鲁迅戴这些高帽子的时候,他自己可能是心里打鼓的。从他的措辞中就可以看出来。在这篇长文中,提及鲁迅的思想观念时,经常是这样的措辞——“我认为”,“我觉得”,“我想”,“照我看来”,“据我了解”,“据我所知”,“我所根据的”,“我感觉到”……冯雪峰的有些感觉可能会让鲁迅生气的。1928年创造社和太阳社的左翼作家对鲁迅的围攻是鲁迅摆不脱的恶梦。他本来要与左翼作家们联合的,殊不知他们翻脸不认人,对鲁迅发起了猛烈攻击。鲁迅孤身奋战,异常艰苦。这样一件事在冯雪峰的笔下,说成是鲁迅因此而接近和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因此对创造社和太阳社的年轻人怀有感激。

伟人对鲁迅作出三个“伟大”及七个“最”的高度评价之后,事实上掀起了“圣化”或者“神化”鲁迅的热潮。这个过程中,曾经与鲁迅有过亲密接触的冯雪峰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本书里,冯雪峰讲到鲁迅和茅盾给长征胜利后的红军发贺电的事情,以此彰显鲁迅与毛主席和党中央心心相印。冯雪峰确实是利用过他与鲁迅的关系的。不过,他对鲁迅的利用并不是为了他的利益,而是为了拉近鲁迅与党的关系,利用鲁迅更好为革命服务。比如,在延安的时候,伟人委托冯雪峰从上海给他买香烟和其他生活用品,冯雪峰自作主张将他手上的鲁迅的一笔稿费用来买了火腿送给毛主席和党中央其他领导人,事后才告知鲁迅。鲁迅当然高兴,但这事情确实不是鲁迅的意思。在“两个口号之争”中,因为鲁迅重病,连笔都拿不住,于是冯雪峰提出他给鲁迅代笔写反击文章,鲁迅认可。在冯雪峰代笔的文章虽然最后得到了鲁迅的认可,其中确实包含着他自己的观念。这些观念可能代表的是党的主张,却不一定是鲁迅的主张。

冯雪峰的《回忆鲁迅》实在难读。到处是猜测,臆想,口号,宣传,意识形态,自说自话,粗暴断言,循环论证;反反复复,唠唠叨叨,内容是空虚的,语言是枯燥的,观念是谬误的,逻辑是混乱的。没有想到我所崇敬的冯雪峰会写出这样的东西来。我相信这是一个功利主义的产物,是那个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