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憂鬱?


 “有這樣一種情形:我有一種強烈的願望,但我並不知道我所希望的到底是什麼,也沒有準備好調動我的力量去發現之,因為那將意味著我必須使自己從那種我曾經糾纏其中的生活當中掙脫出來,於是我便無法去希望。克爾凱郭爾把這樣的種情形稱為“憂鬱”( tungsind)。

“什麼是憂鬱?憂鬱就是精神的歇斯底里。在一個人的生活中會出現一個瞬間,當此之時,直接性成熟了,精神要求一種更高的形式,其中精神將把自身視為是精神。作為直接性的精神而存在的人是與整個世俗生活聯繫在一起的,但是現在,精神將使自身從那種疏離狀態中走出來,精神將在自身當中明白自己;他的人格將會在其永恆有效性內對自身有所意識。假如這一切並未發生,運動就會終止,它將被阻止,而憂鬱也由此介入。人們可以做很多事情以試圖忘掉它,人們可以工作……但是,憂鬱仍然在那裏。”

“在憂鬱當中有著某種無可解說的東西。一個悲傷或者擔憂的人是知道他為什麼悲傷或者擔憂的。但是倘若你詢問一個憂鬱的人,問他為什麼會憂鬱,是什麼壓在他的身上,他將會回答你說,我不知我無法解釋。憂鬱的無限性就在這裏。這個問答是完全正確的,因為他一旦知道他因何而憂鬱,憂鬱就被驅除了;可是那個悲傷者的悲傷絕不會因為他知道自己因何悲傷而破驅除。但是,憂鬱是罪(5yd)…它是那種沒有深刻地、內在性地去希望的罪,因此它是眾罪之母……可是,一且運動開始了,憂鬱就會被徹底驅除,同時,就同一個體而言,他的生活仍然可能帶給他悲傷和擔憂。”

“很多醫生認為憂鬱存在於肉體之中,這一點真夠奇怪的,因為醫生們無法將憂鬱驅除。只有精神才能驅除憂鬱,因為憂鬱存在於精神當中。當精神找尋到自身的時候,所有微不足道的悲傷都消失了。

據很多人說產生憂鬱的根源也消失了——這根源在於說,他無法在這個世界上立足,他來到這個世界太早或者太晚了,他無法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那個永恆地擁有自身的人,他來到這個世界不既太早也不太晚;那個居於其永恆當中的人,他將會在生活當中發現自己的意義。”(SKS3,PP.183-184)

讀克爾凱郭爾的這段話,讓我想起重醫精神科楊德蘭教授的一句話,在憂鬱症患者的家族樹型系統中,一定曾有過一個偉大的靈魂。她的意思是,現實的憂鬱症患者只不過是那個曾經的偉大的靈魂的焦慮的遺傳性再現。這種遺傳再現現象被現代醫學規定為憂鬱症,是一種無法徹底治癒的基因遺傳性疾病。

按照王東嶽先生的說法,這種所謂疾病的形成,就是在於那一個曾經偉大的靈魂在生前過度調動了他神經系統的儲備,由於他沒有經過嚴格的思維形式的訓練,這種過分調動造成了不可修復的腦部神經系統的永久性損傷,而這種不可修復的永久性的腦損傷形成了基因組成的一部分,在他(她)的繁衍的過程中,這種損傷被無意識自然遺傳。除非基因重建,這種狀態將是無法被自主改善的。

因遺傳而成的抑鬱症患者不會是一個偉大的靈魂,但一定是一個偉大靈魂隔世的受難者。她無意之中背負起一種精神的“人間負罪”,在他們承受祖先遺傳之害的同時,又成為人間眾多苦難的製造者和辯護者。

不知人類修改基因密碼的偉大工程什麼時候才能普及到對這種疾病的根性治療?

從這個現象中我們是否應該感覺到遺傳有時就是製造一種苦難;祖先並不一定必受到崇拜;遠離苦難是否是一種正當的權利,等等,由此引發倫理學理論上的重大爭議。

2021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