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杨尚昆旧居“四知堂”
重庆潼南杨尚昆旧居四知堂前广场杨尚昆同志雕像。蔡律摄
四知t堂门联”雄著经,慎著史,赫赫文章传世骥;汉时相,宋时将,堂堂姓氏炳人间” 蔡律摄
内容提要:杨尚昆一位伟大而又平凡的革命家!长征途中突遭敌机轰炸,一块弹片留在腿里整整六十三年!夜深人静,寒风刺骨,他将自己的军大衣送给夜间执勤的街坊居委会大娘们。1987年3月30日阔别故乡80年的杨尚昆回到家乡潼南,三天三夜没睡好觉的他高举双手对乡亲们呼喊:“乡亲们好!我回来看你们来了!”1988年与病魔抗争的杨尚昆从电视里看到长江流域洪涝灾情,特地叮嘱子女们把他存在银行的2万元补发的工资存款全部取出来捐献给灾区。他重视基层工作,“基层工作是什么?就是脚踏实地,地在什么地方?地在脚下,不是悬在空中……真正要做调查研究,蹲点更有好处。主席提倡点面结合,点上要有深度,面上要有宽度,就能使工作比较全面。”“事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留半亩地子种孙耕。”,杨氏家规家训犹言在耳,在杨尚昆旧居“四知堂”参观,我读懂了两个字“无私!”
杨尚昆的诞生地四知堂 蔡律摄
杨尚昆的诞生地四知堂 蔡律摄
2023年2月23日,我来到重庆潼南杨尚昆旧居,大院正厅门上挂有一块醒目的“四知堂”的金字横匾。“四知堂”源于杨氏先祖杨震“夜辞黄金”拒绝受贿的典故,史载东汉东莱太守杨震,一生清白廉洁,曾提拔一秀才当县令,县令半夜送来黄金叫杨震收下,并说没有人知道。可杨震却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当官的要给儿孙们留下清白的名声。”这“四知”即名传天下的“杨震拒贿”。为了传承先祖杨震清正廉洁的崇高品质,杨尚昆的曾祖父杨世绥(1791.5.2—1868)便将所居住的“长滩子大院”命名为“四知堂”。清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1907年8月3日),杨尚昆同志就诞生在这座古朴的四合院。
四知堂四合院汉室逸风 蔡律摄
四知堂“清白传家”的匾额及木联: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蔡律摄
四知堂位于潼南区双江镇金龙社区长滩子,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坐西南面东北,为纯木结构穿斗悬山顶四合院,是一处集民宅、府第、庄园于一体的清代建筑。建筑总体布局独具匠心,不同于中国古建筑“主轴线居中,向纵深发展”的模式,而是呈“一”字形展开,建筑设计透溢出主人“步步递进”、“层层高升”的进取意愿与人生追求。
杨尚昆的诞生地四知堂 蔡律摄
杨尚昆少年时候读过的《四书五经》。蔡律摄
老宅大院共有房屋39间,以正屋为核心,以前厅与正屋之间的天井为中心,两侧再建东、西厢房,组成一个平面呈“四”字的大院。大院的东、西两侧再建“东轩"和“西轩”,各有小天井三个,周围建砖砌围墙,形成独有风格的后花园。大院所有的屋梁、脊檩、门簪、门神等均为金饰。檐下及柱间的垂帘、驼峰、雀替、斜掌乃至门斗等,均为深雕透刻。其用材之考究,刻工的精湛,无不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华。
四知堂四合院 蔡律摄
杨尚昆诞生于长滩“四知堂”正厢房中。蔡律摄于四知堂
在四合院左侧看到记工分用的竹编壁,又俗称为“可呼吸墙”,是以竹蔑条为骨架双面涂抹草筋泥的夹壁墙,由稻草、泥巴、石灰等混合而成。制作竹编壁时,先将竹子改为数根蔑条横竖交叉编制在木框内形成骨架,再用石灰水浸泡数日的谷草与泥土混合物涂抹在骨架内外两面,最后在内外面层涂抹草纸筋与石灰混合物即成。
杨尚昆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时的办公室。蔡律翻拍
来潼南区四知堂参观学习的人群 蔡律摄
俯瞰四知堂呈汉字“四”字形,正看如一支巨大的正欲展翅高飞的鹏鸟,是典型的晚清穿斗悬山顶建筑。雕梁画栋,脊檫点金,门暂以金形装饰,屋脊砖雕灰刻,颜色艳丽,灿烂夺日。檐下、柱间、门窗雕刻均用线雕或透雕,皆为高鹊、仙桃、牡丹等,表现出主人对福禄寿喜的强烈祈望。清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1907年8月3日),杨尚昆诞生于长滩“四知堂”正厢房中。因此,该建筑又为杨尚昆的旧居。
四知堂农耕角 蔡律摄
杨尚昆从莫斯科到上海 蔡律翻拍
在四哥杨闇公马掌铁精神的感召下,青少年时代的杨尚昆选定了一条同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革命道路。杨闇公教育、引导、影响杨尚昆,使他逐步懂得了一些革命的基本道理,有机会结识了吴玉章、童庸生等不少四川早期共产党人。杨尚昆经常参加四哥在重庆二府衙组织的活动,帮助做会议记录、油印党的文件,渝中区二府衙街19号(原70号)是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旧址。1925年夏,杨尚昆加入了共青团,次年初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春,杨尚昆进入党所领导的上海大学学习。同年11月,他到远离祖国的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杨尚昆在北方局办公 蔡律翻拍
“我是旧社会的叛徒,是新社会的催生者”;“人生如马掌铁,磨灭方休”是杨闇公志存高远的誓言,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激励着后人生生不息奋斗。(人生就像是马掌上的铁蹄子,只有磨灭了才算完。马掌就是马蹄铁,是马、牛等牲口装订在蹄上的铁制蹄型物。马蹄铁主要对马蹄起保护作用,最大程度减少了因马蹄和地面接触,受地面摩擦,积水的腐蚀对马蹄的伤害。在特殊情况下,马蹄铁还有武器的作用。在钉马掌的时候,主要是去除一层薄薄的老化的角质,就像人剪指甲,方法得当是不会伤害到马蹄的。)“马掌铁精神”是一种奉献的精神,是一种英勇的精神,是一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杨绍明在父亲杨尚昆少年栽种的橙子树下留影。蔡律翻拍。
长征结束后在陕北淳化县与红一方面军十五军团部分干部合影。蔡律翻拍
一枚弹片见证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奉献与牺牲:存留在杨尚昆同志腿里63年的弹片,战火和鲜血淬炼的弹片。蔡律摄于四知堂
1998年9月21日,杨尚昆同志遗体火化后,他的家人在拾拣骨灰时,意外地在他的右腿部位拾得一块指甲大的弹片,长1.5厘米,宽1厘米,厚0.5厘米的弹片。1935年4月的一天,杨尚昆在长征途中率红三军团正行进在云南沾益县白水镇地区时,突然遭到敌机的轰炸袭击,他的腿负了伤,中了三块弹片。当时,红军队伍里的医疗条件很差,由一个俘虏过来的国民党军医为杨尚昆做手术,只取出了两块,还有一块埋得较深,当天没有来得及取出,第二天那个军医就逃跑了。因此这块弹片一直留在杨尚昆的腿里,没想到竟整整留存了63年!如今,这块弹片已由尚昆同志的亲属捐献给贵州省遵义市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珍藏。
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领导机关分工 蔡律翻拍
“文有上大,武有黄埔”,杨尚昆旧居里的天井及留学前后历史图片文物展。整栋建筑群建于清代同正看如一支巨大的正欲展翅高飞的鹏鸟,构思独特,用材考究,多为柏木,并有不少的红木、阴沉木、香檀木等珍贵名木,雕梁画栋,脊檫点金,门暂以金形装饰,屋脊砖雕灰刻,颜色艳丽,灿烂夺日。檐下、柱间、门窗雕刻均用线雕或透雕,皆为高鹊、仙桃、牡丹等,天井中水缸是用来消防、防火用的,上面的条石有风化的痕迹,具有140余年历史。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革命青年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在中国“文有上大,武有黄埔”。这里的上大指的是上海大学。它是国共酝酿合作的背景下的产物,虽然只存在了不到5年的时间,但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革命人才。
杨尚昆同志用过的碗和银制小酒杯。蔡律翻拍
办公椅上世纪十年内乱中杨尚昆用过的黑白电视机。蔡律摄于四知堂
清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1907年8月3日),杨尚昆诞生于长滩“四知堂”正厢房中。中堂屋的神龛上,高悬着一块“清白传家”的横额,两侧是一副木联: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杨尚昆旧居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1862年,原是杨尚昆曾祖父杨世绥按照清代三品官员规格修建。堂屋两壁挂有《杨氏家规十六条》,这里是宅主对其子孙进行家训家教的地方。《杨氏家规》:“宗约当遵,祠墓当展,谱谍当重,族类当辨,名分当正,宗族当睦,闺门当肃,蒙养当豫。姻里当厚,职业当勤,赋役当供,争讼当息,守望当严,节俭当崇,邪惑当禁,礼教当循。”
杨尚昆陪同朱德、李富春、聂荣臻视察。蔡律翻拍
在广东任职时的杨尚昆 蔡律翻拍
四知堂还展出中南海执行灯场景,此外还展出华北抗战、延安岁月、为新中国建设呕心沥血的文物照片,上世纪50年代杨尚昆同志当中办主任时用过的办公桌,办公椅上世纪十年内乱中用过的黑白电视机。把前来参观学习的人们带到难忘的过去的岁月。
1953年2月24日,杨尚昆(右三)陪同毛泽东主席在南京中山陵视察。蔡律翻拍
1963年4月杨尚昆在全国妇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蔡律翻拍
杨尚昆重视基层工作和人民的来信,强调干基层工作要脚踏实地。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杨尚昆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并在这个特殊岗位上一干就是20年。工作任务既繁杂又重要,集政治重要性、服务多样性、工作事务性于一体,他日以继夜、不分节假日地工作。“必须重视人民的通信,要给人民的来信以恰当的处理,满足群众的正当要求,要把这件事情看成是共产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一种方法,不要采取掉以轻心、置之不理的官僚主义态度。”(毛泽东)。1963年4月杨尚昆在全国妇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基层工作是什么?就是脚踏实地,地在什么地方?地在脚下,不是悬在空中……真正要做调查研究,蹲点更有好处。主席提倡点面结合,点上要有深度,面上要有宽度,就能使工作比较全面。
1985年11月,杨尚昆在北京军区党委扩大会议尚就军队精简整编问题发表讲话。蔡律翻拍
杨尚昆陪同邓小平在上海新锦江饭店规划上海的宏伟蓝图。蔡律翻拍
1982年9月,杨尚昆任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协助中央军主席邓小平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他坚决贯彻党中央和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思想和军事战略,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军队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强调中国人民解放军应减少数量、提高质量,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他坚决贯彻执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在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时期,军队要坚决支持国家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同时也要大力加强国防建设,为国家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安全保障。在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时期,军队要坚决支持国家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同时也要大力加强国防建设,为国家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安全保障。
1964年四清时期,杨尚昆在陕西省长安县斗门公社牛角大队穿过的衣服。蔡律翻拍
杨尚昆在山东泰山游览时鼓励小朋友勇攀高峰。蔡律翻拍
在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杨尚昆继毛泽东、刘少奇、李先念之后,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任国家主席。作为一个大国的国家主席,杨尚昆始终保持了自己是人民群众一员的普通公民本色,保持了他深刻关心群众生活、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贯作风。他不顾高龄,不辞辛劳,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坚持到工厂、农村、部队、建设工地和经济开发区考察,关心人民群众疾苦,广泛听取干部群众和各界人士意见,了解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指导工作,解决问题。杨尚昆密切关注国际形势的发展与变化,参与制定和调整新时期的国家外交政策,同时承担繁重的外事活动。他在担任国家主席的5年间应邀出访了20个友好国家,会见来访的78个国家的元首和总统,130多位政府总理、国务卿和贵宾。作为中国人民的使者,他奔波不息,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敬和信任。
杨尚昆同志生前穿过的军大衣。蔡律翻拍
杨尚昆对父老乡亲高呼:"乡亲们好,我回来看你们来了!”蔡律翻拍
1988年与病魔抗争的杨尚昆从电视里看到洪涝灾情,带头为灾区捐款献爱心。他特地叮嘱子女们把他存在银行的2万元存款全部取出来捐献给灾区。这钱还是他和夫人李伯钊平反后补发的工资。他心满意足地喃喃道:“这笔钱存了20多年了,今天总算派上了用场。”杨尚昆对故乡潼南一往情深,1987年3月30日下午,杨闇公牺牲60周年之际,杨尚昆终于回到家乡潼南,当车队驶进潼南,望着沿街两旁自发聚集的群众欢迎队伍,杨尚昆不停地向车窗外挥手致意:"乡亲们好,我回来看你们来了!”潼南长眠着他的兄长杨闇公,潼南是他走向革命的摇篮!
杨尚昆将自己的军大衣送给夜间执勤的街坊居委会大娘们。蔡律翻拍
杨尚昆同志生前部分生活用品。蔡律翻拍
70余年的革命生涯,铸就了杨尚昆同志特有的革命品格和精神,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一丝不苟、严密精细的敬业精神;干练利索、快速高效的工作作风;任劳任怨、忍辱负重的工作态度;谦虚谨慎、仁慈厚道的思想品质。边看展览,脑海里萦绕着杨尚昆主席平凡而又伟大的形象,他光辉的一生用两个字注解——无私!
蔡律 2023年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