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瞭解我們不是誰,並常常只有在瞭解我們反對誰的時候,才瞭解我們是誰。”
———《文明的價值》
我們瞭解我們不是誰麼?我們瞭解我們的產品在四維消費領域的共有屬性與差異化特殊屬性麼?如果對以上兩點沒有明確的認知,那麼,我們憑什麼知道自己是誰呢?
當我們都不知道我們是誰的時候,所有的行為都必然呈現出一種主觀建構的狀態。而這種主觀建構一旦與客觀現實相衝突,客觀性一定會全方位遮蔽掉我們的主觀性,文化出現的重大偏差,必然極大的震盪並危及我們的生存空間。
在那樣一種狀態下,即使充分認識到我們是誰,又有什麼意義呢?不過是又一次“又使後人複哀後人也。”
邁克爾·迪布丁在小說《死亡環礁湖》中說:“如果沒有真正的敵人、也就沒有真正的朋友。除非我們憎恨非我族類。我們便不可能愛我族類。這些是我們在一個世紀之後正在痛苦地重新發現的古老真理和更加充滿情感的套語。那些否定它們的人也否定他們的家庭、他們的遺產、他們的文化、他們的與生俱來的權利以及他們本身。他們不能輕易地得到原諒。”政治家和學者們不能忽視蘊含在這些古老真理中的不幸的真理。對於那些正在尋求認同和重新創造種族性的人們來說,敵人是必不可少的,而潛在的最危險的敵人會出現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之間的斷層線上。”
現實存在著不知何為族內、怎樣愛我族內、不恨非我族內的文化現象,他們口是心非地重複著他們並不理解的族內文化,而實質上把個人對金錢的追逐放在了所有價值的存在的第一位上,並主觀建構一些莫名其妙事件,企圖在這其中找到利益的位置與存在點。
千萬不能被蒙蔽,更不能被所利用。
2021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