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之佳境: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学之佳境: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中条山客

 

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这是华夏先哲谈学习的五个方面,不管是学习书本知识也好,学习某种技能也罢,都得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完成。“有弗学”意为要么不学,学就要学会、学精学通;如果学了还不会,“弗措也”,是说不能放弃,坚持下去。对一般人来讲,聪明人学一次就学会、点一下就知道,一般人就学一百次,聪明人十次能学会的,我们就学一千次。只要有这种韧劲,开始哪怕迟钝一点,只要学,会变得聪明的;开始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强壮有力。

博学,通达地学习、广泛的学习,这是吸收知识的过程;

审问,审慎地探问、深入地追问,这是答疑解惑的过程;

慎思,谨慎地思考、周密地思索,这是遴选消化的过程;

明辨,明晰地分辨、明确地判别,这是择定结果的过程;

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 笃者,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

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问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好奇心是人生最大的求知动力,也是人心中的爱之能量的源泉,没有好奇心,人便不会主动去求知,同时人也不会真心去关爱他人,没有好奇心自然也就不会感到天地的造物之美和生养之德。尤其重要的是,“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的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且必须成为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乃因无根而不能成木,无源而无以为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得到的东西都会因不真确、不实而落空,而消散。这就是“慎思”了。学是越辩越明的,故“明辩”为第四阶段。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

清代四川丹棱人彭端淑有《为学》一文:“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用现代语讲: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也可翻译为:每天不停地学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题末记】

2023年总结,兼做2024年寄语。——山客

 

20231231日星期日,陕州上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