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筹办小组内部会议讲话整理
(2023.12.18)
导言
前半年筹办大学,我们吃了不少亏,最关键是定位错了。马云等人筹办商业性质的湖畔大学,被相关部门叫停,招牌都摘了。这些教训就在眼前,我们还是砸了一千多万交学费,白白浪费了。筹办大学正确定位应当学曹德旺,提前声明福耀科技大学今后是捐给国家的,这样才好办。但问题是,你们这20几个姥爷,都是挣钱的主。以挣钱为目的筹办大学,迟早出事。所以,现在是止损时刻了,要果断止损。
筹办商业银行,相对简单些,但也不是一点门槛都没有。25个人每人拿出三千万,就是7.5亿,如果根据巴塞尔协议III标准评估,只能办一个指甲盖大小的商业银行,比如类似资产规模100亿左右的小银行,小打小闹,不良率达到1.5%,就面临破产风险。
现在,我们把商业银行筹办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
一、市场定位与业务策略
1.1 服务供应链金融是明确定位
供应链金融多年来一直以N+1模式依靠核心企业信贷指标从商业银行获取贷款,支撑上下游产业链资本和现金流动。现在,专门成立支撑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这个思路风险很大。前些年筹办民营(私营)商业银行的不少,山东威海有,辽宁沈阳有,河南南阳有,北京天津也有,总体来看,都不成规模,一些甚至变成了大股东的魔术道具,左右口袋倒腾,以至于折腾出违法犯罪,典型的比如包商银行,被明天系肖建华控制,最后走向经济犯罪,肖建华本人被上海一中院2022年8月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罚金650万,明天系被处罚550亿元,这就是前车之鉴。我们在座的,估计并不比肖建华聪明,人家15岁考上北京大学,天赋极高,设计的资本流程在IPO市场来去自如,倒腾资金如同探囊取物,国家各种监管在其复杂商业模式面前显得乏力。2017年我们中几个人在山东潍坊银行接触过肖建华,其思维速度和跳跃思考能力远在我们之上。比我们聪明几十倍的人都坐牢了,我们是不是应当有所思考,到底该怎么办?
我统计了一下,我们25个出资股东中,有16个是实体老板,9个是金融投融资者,这16个股东有没有小九九和小算盘?是不是这个商业银行成立后,你们一定打着支持银行业务旗号,优先让银行给你们各自企业授信,你们带头实践供应链金融?我想一定是这样,你们的理由肯定是,先帮银行把业务规模做起来。背后的逻辑是,资金成本低,自己的银行。想想看,储户一年定存利息1.55%,留300BP给银行(其中100BP是成本费用,200BP是利润),以4.55%价格或上浮10%以5%价格放贷,减去准备金率以25%评估,实际放贷利率年化为6.7%,这比市场上供应链金融实际资金年化成本14%便宜了一半以上,这还不算作为银行股东的分红。这些算盘,监管也懂呀。开银行不是办P2P,随便大街是卖白菜的、县城里开KTV的土豪都能开办,是有严格要求的。当然,现在村镇银行和小银行注册资本实缴5000万限制已经不是门槛了,管理人才也不是门槛(现在诸多银行裁员,捡漏是个机会),风险控制才是关键。你们想一想,银行从行长到风控总都是给大家打工的,贷审会评估方面,能不能一视同仁,是个问题。
至于关系,如同你们几个股东说的和某某财政部门如何关系深厚,这都是虚的。一旦反腐,关系人被纪检委带走,一切都是水泡。这种东西作为基础构建业务模式,不行。
当然,好处很多。供应链金融关键的资金来源层面,资金成本和可靠性是重点。自己作为专业银行股东,自然有天然优势,这不多说。
1.2 制定合适的业务策略和产品组合
内部会议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说起初供应链金融作为银行资产端稳定来源,能够做到稳定经营并盈利,这就好比前些年商业银行抱住房地产长期信贷大腿思路一样,短期可行,但不是长久策略。专业供应链金融资产作为银行资产端定位,只是业务重点不同,整体运营还是要符合央行规定和金融监管总局要求,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我们中不少人从底层市场竞争中依靠做人稳、做事狠的六字诀杀出来了,相当于《西游记》里从各个山洞的大王升级到另一个圈子,更高的圈层规矩更严,可能更高圈层的一个看门童子,下跳一个阶层就是山大王中的山大王,这个眼界要有。《西游记》看了几十年,这点隐喻要看透,不然怎么做大事。
利用互联网做在线信贷产品,形成互联网银行产品和线下产品组合,这个思路能不能成立,在于监管能不能批准线上信贷业务全国展业,线下展业是有严格地域要求的。线上展业因为河南村镇银行前两年出事,导致审批难度非常大。
1.3 确定市场推广和销售策略
线上线下市场推广和销售策略应当没问题。因为这些说白了就是抄作业。重点还是展业批复和内部正确的指导思想。
二、风险管理
2.1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方面,严格遵守央行和金融监管总局各项要求执行,是基本起点。仅仅遵守上级要求是不够的,关键要防止风险,这涉及银行资产负债表指标,涉及银行盈利。从国际上看,许多发达国家准许银行混业经营,就是商业银行除了放贷还可以投资证券,还可以持股实体企业,但我国监管不允许这样,这个政策要深刻理解。因为我们中间有几个是从国外银行工作过许多年后回国的,老徐就是第一资本(Capital No.1)工作过许多年,经常跟我说,国外银行信贷利差根本没有200BP空间,甚至100BP空间都没有,这是事实,但人家薄利多销,银行除了信贷利差,还有证券投资,甚至深度参与国际金融租赁,等等,背景不一样。
所以,还是从国情出发,建立符合本国国情实际的风控体系,因为商业银行本质上也是经营风险自负、自负盈亏。
2.2 制定合适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控制措施
风险管理策略和控制措施,这些在审批报告中很详细,各位自己认真看。有部分股东说太复杂看不懂,那也要看,因为这里涉及你4%原始股份折合3000万真金白银利益。
2.3 建立风险评估和报告机制
这些方面还是抄作业。重点是向监管写检讨检查的作业内容。过去的规矩就是,监管要求你写检查,A4纸张五号字仿宋体起码写满40页,这是个态度,超过40页才有可能检讨过关,不然就处罚罚金。所以,检讨写的好就是钱,这个要重点抄好。
三、合规与监管
3.1 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
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这方面建议物色专门人才,比如东亚银行,星展银行等工作经历的相关人才,以方便国内国际法律都掌握,有利于产业链金融国际业务展开。国外客户开发方面,可和中信保今后建立联系,这是国家政策性信保机构,有合作机会。
3.2 建立合规管理机制和流程
这方面还是抄作业。没事多去北京,结识一些相关方面朋友。现在大家分散全球,半年才能碰一次面,有机会分别多去北京,这里是政策中心,多掌握一些流程和信息。
3.3 及时了解和应对监管变化
中国现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许多制度层面和政策层面变化还是比较快,需要及时了解。重点关注金融监管总局相关动态,可以上官方网站,也可以结识相关人员,了解情况。
四、人才与团队建设
4.1 招聘和选拔优秀人才
招聘行长还是要进行背景调查,在其他银行业绩如何,重点客户把握如何,经营绩效如何,等等。这方面用错一个人,损失就不可量化。你们国外回来的不了解,我本人是从最基层一路走过来的,经历了实体企业、金融机构不同层级、不同素质人才情况,可以说,如果不背调,简历十有八九都有水分,这样筛选的人,基本不能胜任,严重影响绩效。
4.2 建立良好的团队文化和激励机制
明确雇佣关系,明确权利义务,明确奖罚机制。不要搞私营中小企业画大饼那一套,也不要搞大国企不计经济成本的相关做法,从实际出发吧。
4.3 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
提供培训和发展在《报告》中明确提出每年使用固定绩效利润0.2%的说法需要修改,还是修改成具体每个人每年投入多少钱,比如人均培训费5000块钱等,这样更实际可行。《报告》中不能完全抄作业,要从实际出发。费用控制是个大事,许多小银行资产不良率很高,资金成本高,如果费用再不控制,那就难以持续经营下去。
五、技术架构与系统建设
5.1 选择合适的技术架构和系统平台
技术架构和平台就采用天津金城银行或武汉几家银行类似系统。对外包公司来说,相当于一套系统重新卖,没有成本,就是把之前代码重新换几个LOGO字符重新卖。同时,之前的BUG已经被其他银行测试几年都修补差不多了。采购价格也好谈。
5.2 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采用人家用过的系统架构,好处除了上面说的,另外好处就是稳定安全。包括和央行对接接口程序都不用重新写代码,只要原始代码中调整几个IP地址和防火墙代码就行,几分钟的工作时间。千万不要找新软件公司开发,后面调试、BUG、和央行数据接口诸多问题,造成大量摩擦成本。
5.3 持续优化和改进技术架构和系统
技术团队招聘方面可以重点关注在相关银行技术部工作过、熟悉系统的技术员。现在软件工程师大量裁员,只要支付比原薪水高10%左右的薪资,就能招聘到管用的人才。这对双方都是好的。包括和相关方的沟通,都是熟人,许多沟通成本都节省了。
六、结束语
二十届三中全会还没召开,今后5年经济发展总方针还没出台。这种情况下,都沉下心等一等,磨刀不误砍柴工。一旦方向错了,或和国家经济总方针不一致,就满盘皆输。
总设计师邓公拍板中国经济改革时,定了两条红线:一是马列旗帜不能倒,二是相关既得利益不能碰。这两条红线下,造就了中国经济改革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边际改革,思想政治教科书上解释说,中国改革的先试点特征,就是测试试点有没有触碰到既得利益;中国经济改革的边际改良,本质上就是在不触碰既得利益前提下进行的创新改革,弄出新蛋糕。可以说,这是马克主义政治家杰出的政治智慧,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方法。改革开放如果触及既得利益,就一定失败。李克强总理在改革推进到一定程度时候说:触及既得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
同样道理,我们做这种专业定位于服务供应链金融资金端的商业银行,也是创新,市面上没有这样的机构,所以不触及既得利益,不碰现在的蛋糕份额,而是搞新蛋糕,这一点是这件事发展战略框架上的最有利一面,同时中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好机遇,这是另一面。最后就是所有制问题思考。从当前看,25个股东都是私营或私人性质,这不利于公信力建设,估计在稳定后,需要国有资本介入并国有控股,每个创始股东保持不高于4.9%股份,最后演化成国有国营机构,才能长期存在发展,而4.9%股份每年分红,足以保证每个股东过上经济富足生活,这可能就是老子说的“功成名就身退”。实践证明,你不退,弄不成,马云就是例子,那么多钱了,还要蚂蚁金服上市再弄,结局就是被叫停,不但蚂蚁上市失败,包括阿里也被五马分尸,分解成六个独立主体,到那一步,有什么意思呢?不如功成就主动退。
这是向后看十年的发展预测。只有变成国有国营金融机构,才能长久。初步估算了下,每个人这3000万本金,后面按人均0.15%(千分之一点五)计算,每人每年分红都是一个厅部级干部年退休金的两百倍起,足以保证经济自由了,到时年老了,能吃多少用多少呢?
我们平均年龄52.5岁,还可以做一些利国利民、能挣钱的事,平均还能干20年。但到这个年龄,已经不需要向社会证明“我行”,过去几十年奋斗自己在社会中几斤几两已经摆在哪里了,现在已经进入注重身体,在做事上“无我”的阶段了,重点关注事情成不成,不用考虑个人虚荣了,个人虚荣是失败重要因素。
就这些。(完)
参考文献:
① 张京宏,《利息伦理和借贷投融资》,经济日报出版社,2019年版;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③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Capital Standard,July 1988.
④ Erica Xuewei Jiang,Monetary Tightening, Commercial Real Estate Distress, and US Bank Fragility, NBER Paper,
http://www.nber.org,2023-12-20.
⑤ 列宁,《国家与革命》,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