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仁游艺——​李延宝书法艺术欣赏


 

依仁游艺——​李延宝书法艺术欣赏

初见其书,雄风列阵,金戈铁马间纵横捭阖。瞬集万千神思,心绪澎湃。

归来,久久不得释怀,非吐之不以为快。是,以文记之。

依仁游艺

李延宝书法艺术欣赏

承红坤兄引见,随李老师一同观展。镂空口袋马甲、棕色老款腰带,高大的身材,英挺的站姿,一身军人之风。待摘下灰色鸭舌帽,一头银发,更显精神矍铄。席间,看临桌年轻人餐前掼蛋,凑上前去,站在桌角处点上一根烟,静静观战。一轮结束回到席位,意犹未尽道:打得好!

认识李老师前,曾观先生书法,意象中,非孤傲文人不可书。此番景象,不免更添探奇之心。幸得邀请,去工作室饮茶。正适我意,满怀欣喜。如是,文前所感。

一、汲古见性,知行合一

先生早年从军并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转业从事行政工作后,从未间断书法研习,心摹手追,不觉为倦。上世纪80年代开始,屡次在全国、全军书法赛事中展露书法才情。观先生早年书法,多见唐楷、宋四家、祝枝山书意。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艺术进入全面复苏期。与美术界“求新”、“求变”的主导潮流不同,“回归传统”成为80年代书法界主流。90年代以来,受西方艺术思潮和日本现代书法的启发所进行的创新与探索,由于忽略了书法的传统人文内涵,很快便在形式语言的探索上走到了尽头。新世纪以来,在经历了“回归传统”到“走向现代”后,再次转向“回归传统”。

在书风的一次次频繁转变中,在矛盾与困惑中,或是一种萌自内心深处的艺术直觉,先生越来越意识到,笔法溯源尚古的重要性。为此,先生对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以期寻求书法真义。

《秋浦歌》章草 纸本240×120cm 2023年

纵观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自小篆、汉隶、草书到魏晋楷书、行书,再到唐代的楷书,在一次次演变的历程中,书法的笔法、结体、技法与创新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及至宋朝,虽然继承了晋唐书法的笔法与风韵,但更趋于视觉化,从文化的高度来看,逐渐示微。以至北宋欧阳修曾言“余尝与蔡君谟论书,以谓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甚于今。”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姜夔撰写《续书谱》,并有云:“真行草书之法,其源出于虫篆、八分、飞白、章草等。圆劲古淡,则出于虫篆;点画波发,则出于八分;转换向背,则出于飞白;简便痛快,则出于章草。”此,与南朝书家王僧虔《笔意赞》中“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的论述如出一辙,皆是尚古法、重风神。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内心深处的艺术直觉与数十年如一日的艺术实践,在知与行的书法问道之路上,而今再看先生作品,无疑,先生是睿智的,也是幸运的。

二、宁静浑朴,魏晋风神

韩非子曾有言:“事在中央,要在四方,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种对于“安定”的普遍精神追求,也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文化与艺术。纵观中国书画史,无论书法还是中国画,绝大多数所彰显的皆是宁静之气象。即便狂放的草书,深探其线条,骨子里透出来依然是一种安静的美。如何在大开大合中,不失法度本性,当是草书应予追求的真如境界。

先生大幅书作,无论大篆、章草、今草,初看,纵横恣肆、气势雄浑,一种强大的气场扑面而来,使人精神为之一振。待心绪平复,踱前细看,线条、章法、墨色,无不让人不自觉的沉浸其中,周遭一切都变得安静下来。此观感体验,作品如无宁静之气,纵不可得也。

“夫篆、籀,实字之原;隶、真、草,其流派也。体虽不同,凡下笔当务方圜雄劲,则风神完足,而结缔之工拙不足计也。临池积久,必自有得。”(元·周伯琦)。先生汲古,首当篆籀。在诸多先秦篆籀、汉隶碑石简牍中,先生有意识的选择吻合自我艺术心性的篆隶范本,日夜精临。其中,尤以《散氏盘》最为用力。

《散氏盘》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散氏盘》拓本(局部)

《散氏盘》乃西周后期金文代表作品,共三百五十字,一反《大盂鼎》、《颂鼎》、《史墙盘铭》等古籀多纵长行、组合规整、布白精简,而反其道取横向伸张,古拙天真、高雅生动,生发出具有独立审美意趣的篆籀之气。废寝忘食的日夜研习与参悟中,先生深得《散氏盘》、《张迁碑》等铭文古碑之奥义。吸收、转换于大幅篆籀创作中,先生多焦墨或浓墨,线条迟涩老辣、浑朴苍劲。观之,仿佛能听见运气过程中,毛笔与纸张间或迟滞交融或刀刻俯冲的摩擦声,如锥画沙、力透纸背,营造出风雨留痕的岁月感与深邃宁静的高古意境。

篆书对联 纸本 2023年 隶书对联 纸本 2023年

相较于篆隶静态书体,西汉晚期,一种形式上动态、流动的书体——“章草”开始出现,为书法的探索带来了全新的感受。章草兼收并蓄,笔势流动连绵但不失方正规矩,在静与动、连与断之间“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唐·孙过庭《书谱》)。顺应书法历史演变之道,对篆籀书法的研习,为先生主攻的章草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观先生大幅章草作品,笔断意连,方圆兼备,得篆籀之老辣浑朴,迟涩而飞动。

《塞翁失马》章草 纸本68×138cm 2023年

漫漫章草研习生涯中,《平复帖》、《济白帖》、《急就章》、《月仪帖》、简牍草书墨迹,成为先生的常客良师。数万余字的敦煌写本草书《因明入正理论略抄》、《因明入正理论后梳》,先生无数遍通临,沉浸于古人虔诚、自然的书写情境中。一次次寒来暑往的案头,一个个月圆月缺的窗前,是先生与古人在书法艺术世界中,一场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与情感共融。

《因明入正理论后梳》(局部) 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

同时,为拓展视野,先生对宋克、赵子昂,王蘧常等人的章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结合自我心性,食而化之。作为沈增植入室弟子,王蘧常19岁拜师,受启蒙与指导,融汉碑、汉简、汉陶、汉帛书、周鼎,以古为新,创造性的运用简练化用笔寻求文字结构变化,开前人未有之境,形成独具一格、古迈浑朴的“蘧草”章草书法。先生痴迷于收集各种书法古籍、拓片,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偶得王蘧常跋文数页,如获至宝。后又得《蘧草法帖》、《十八贴》等,酷暑寒冬伏案通临,常不知东方之既白。

王遽常《十八贴》(局部)

聊及,先生顾不得手头刚点上的烟,一把摁在烟灰缸中,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这份“顾不得”的欣喜,足见先生数十年来对王蘧常书法研习之深、受益之厚。

茶饮数盏,先生起身取来一副近来创作小幅章草手卷。手卷多尚文雅之气,不免心生疑虑。待徐徐展开,方寸间,线条内敛遒劲、浓淡干湿自然过渡,古雅文气、率性天真。一时间,冲和散淡、气韵绵长的魏晋风神油然生发,如入化境。此番气韵,非有临池成墨之功力与中正平和之心境不可至也。

《明人项穆论书》章草手卷 纸本245x40cm 2023年

三、尚法重意,恣肆雄强

鉴于书法实用功能,相较于其它书体,张芝之后,草书在漫长的时间中并没有太多的进展,直至唐朝“颠张醉素”的出现。后世,每每提到张旭、怀素,斗酒十千后的“颠”与“狂”成为津津乐道的话题,以至后世之学多有狂草之“狂”而失狂草之“草”,草法的法度规范常被忽视。

张芝,章草集大成者,后世尊为“草圣”更多是因其在章草的基础上开创了更具艺术审美的“今草”。 站在书法传承与创新的历史发展角度,先生深刻认识到当代书法特别是当代草书创作的社会普遍问题。如何在法度之中张扬性情,在性情之中不失法度,成为先生今草创作的探索方向。承前人之学,先生知难而行,在对章草数十年如一日的研习基础上,对今草研习脉络与创作进行了重新梳理与思考。精耕二王、颜真卿、宋四家、祝枝山等名家碑文法帖,汲魏晋之韵、唐人之法、宋人之意,融会贯通。

先生工作室置有一幅八尺草书《将进酒》,是为酒后所作。浓墨直取,笔力千钧,或迟涩老辣或一泻千里,纵横恣肆间犹听大珠小珠落玉盘,豪迈激荡,极尽图像美与韵律美。虽是携酒意而挥,却笔法精炼,章法自显,无不于法度之中。

《将进酒》草书 纸本270x130cm 2010年

先生早年参军,亲赴战场,一身铮铮铁骨。或许正是这样一份人生经历,映射于草书创作中,呈现出一派金戈铁马、纵横捭阖的雄强书风。观先生辛弃疾词《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锋线条刚劲雄浑,墨色酣畅淋漓,轻重缓急、浓淡干湿间自由开合,笔随心走,一气呵成。或是词作意境亦或是想到辛弃疾戎马一生的壮志难酬,及至收尾处,情绪逐渐收复,并以大面积的留白后落以穷款,使观者产生意犹未尽、思古感怀的心理体验。此,书者与古人的情感互溶、观者与书者的情感共振,正是书法作为艺术,超越技法之外的文化魅力所在。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草书 纸本140x138cm 2010年

四、出世之心,依仁游艺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物质财富急速增长。但,无论是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取得“成功”的少数阶层,还是多数弱势群体,都在经历着从物质上普遍不满足的时代,进入到精神上普遍不安宁的时代。观当代书坛,亦未能免于此。

快速化、功利化、碎片化的时代,在趋于技法速成、标新立异的书法学习与创作中,为书者普遍追求视觉外张力,而逐渐遗失对书法古法与内在人文属性的深入研习与深刻体会。不思其理、不解其要,为创新而刻意创新的浮躁与功利书风横行。先生学书不慕虚名,深居简出,以出世之心,醉心于书法艺术研习与创作之中。纵知其道孤寂,亦不改心之所向,孜孜以求,自得其乐。

行文至此,脑海中不自觉的浮现出金庸笔下的郭靖。一个蒙古大漠中持弓射雕的质朴少年,却在金庸的笔下,成为一位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何以为之?其幼时为救一位素不相识的路人坚守道义;少时,路见不平伸张正义;面对爱情始终不渝,奉行情义;三次不杀欧阳锋,信守江湖信义;力守襄阳,恪守仁义。此,非有仁者之心不可至也。

先生53年生人,人生古来稀。对于一位书法探道者来说,正是艺术创作的盛年。期待先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祝愿先生在书法探究的文化苦旅中,继续一路行一路歌,一路阅遍浩浩——书法山河。

身为晚辈,任性而为,或有冒失。如上文字,并非专业批评,只是作为一位观者,从观作品的主观体验角度有感而发,如能为读者带来些许了解与思考,便是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2023年10曰

王健于合肥

编审:刘红坤

李延宝,笔名大宝,斋号寄云堂。1953年生,安徽肥西人。1972年底应征入伍,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1996年从团政委岗位转业,2013年从中国民航安徽安全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岗位退休。书法学习四十余年。1989年获“上海第二届全国文明杯《书法》大赛”二等奖。1992年获全军书法大赛二等奖,2004年作品入选全国总工会“五个一工程”展览。全国民航书画作品展。2013年在合肥久留米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同时问世《李延宝书法作品集》。随后作品相继参加了中日交流展。安徽省书法大展。2017年获《书法报》举办的“全国第十届重阳杯书法大赛”重阳奖(最高奖)。《书法》、《书法报》、《书法之友》、《青少年书法报》、《人民日报》新闻平台、安徽电视台《书画频道》、合肥电视台《书画频道》、《新安晚报》、《市场星报》《书画收藏》杂志等相继刊登其作品并作专访和介绍。现为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协第四届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省直书画协会顾问,安徽南熏社社员,安徽结庐书社社员。

王健,安徽桐城人,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艺术观察者、策展人,《当代新安》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