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古安阳县治考


 《安康地区志》在行政建置中说汉阴“西汉时,境内置安阳县”。在[大事记]中具体载明:“高祖(指汉高祖刘邦)五年(公元前202年)继设汉中郡,并分设安阳、长利、洵阳、钖县、西城五县,郡治西城县。”说明了安阳置县时间是公元前202年,至2023年,汉阴置县已有2225年了

《汉阴县志》说安阳县公元前206年置,是不对的。当时刘邦还未称帝,在今汉中做王,扩军备战,集中练兵,”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古安阳县是从秦西城县(今汉滨)以西划出的,辖今汉阴县、石泉县全域,今紫阳县的大部、宁陕县少部地方。

安阳县故城地址,1991年12月版《汉阴县志》称“存疑待考”。鄙人前些年经考证,认为古安阳城遗址在今汉阴县汉阳镇汉江对岸的冉(阮)家坝黄泥粱,形成了《安阳故城考辨》一文,2008年12月被陕西文史馆《三秦文史》杂志第20期发表,并收入本人《汉阴风情》一书中。近几年,围绕安阳故城遗址问题仍争论不休。今天,有必要将我认定冉(阮)家坝黄泥梁是古安阳城遗址的论据系统阐述如下:

一是村民发现和考古发掘。1965年冬,汉阳镇江北冉家坝农民在黄泥(土)梁东侧交通小学和李姓住户房后开挖水渠时,无意中挖出了长条砖,笔者当时在冉家坝所在的渭溪乡社教工作队办公室工作,闻讯前往现场看了实物,一眼就认出这是精心烧制的古代城墙砖。居住黄泥(土)梁的村民,还挖掘出过陶制下水管道、大量烧土、瓦砾和汉代铜器。当时在下就想:这里不是古城池哪有这些东西?198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家坝发现大面积新石器时代李家村文化遗址的同时,又在西侧黄泥梁发现了大量秦汉文化遗物,3万多平方米面积的古城邑遗址,被认定为秦汉城邑遗址。黄泥梁中的庙坪,1988年曾出土三棱形铜镞,还发现了大量汉代柴灰、红陶绳板瓦、筒瓦。这些发现和发掘,证实冉家坝(包括黄泥粱)既是新石器时代李家村文化遗址,又是东汉前的古城邑遗址。

郡乘记载,秦代时今安康地区只设有西城县,其治早已探明在今安康城江北中渡台;只有西汉时汉中郡在今安康地区才设了安阳、长利、洵阳、钖县、西城五县,所以阮(冉)家坝黄泥粱只能是西汉时城邑遗址。长利即今平利,洵阳即今旬阳,钖县即今白河,安阳在古西城西,冉(阮)家坝黄泥粱城邑遗址正好吻合。另史料,西乡境以东汉水沿岸的古城,今石泉县城是东晋时晋昌郡及长乐县故城、北魏时的永乐县故城,今石泉喜河(古称梅湖属西魏废帝元年所设魏宁县的故城今紫阳汉王城为昔日的汉阳故城,今紫阳白马石为昔日的宁都故城,唯独安阳故城空缺,也正好与冉家坝黄泥粱汉代古城遗址相契合

二是文献记载。权威的北魏晚期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说:“汉水迳平阳城又东历敖头,旧立仓储之所。旁山通道,水陆险凑。”《西乡县志》称,平阳城即西乡县临近汉江的古治汉水东历敖头说明敖头在汉江边,地处旁山通道,水陆险凑,还曾是仓储之所。今冉家坝(包括黄泥粱)古称敖头,沿江西去10里的狭窄通道出口(接今石泉羊子鸣沟口)就是敖口,正是“旁山通道”,下有石羊滩,上有敖口关,也正好是“水陆险凑”之地,而沿江运输方便的宽长黄泥台地又是建仓储之所”理想之地。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名诗《登安阳城楼》笫一句说“县城南面汉江流”,就标明了安阳的位置在汉江边北岸。唐代另一位诗人方干的《安阳城》诗中有一佳句:“江流嶓冢雨,帆入汉阴山”。今汉阳坪原本叫汉阴坪,其背后的山叫汉阴山,此诗句说安阳前面流的是发源于嶓冢山的汉江,江中有安阳对面汉阴山的倒影,亦可证明安阳在汉阴山即今汉阳坪江对面无疑。宋初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记载了准确方位:“汉阴县,本汉安阳县,属汉中郡。有安阳故城,在今县城西二十四里,即敖口东十里,汉江之北故城也”。”在今县城西二十四里”,当时在今漩涡瓜园的县城,向西正好与冉家坝黄泥梁相距24里;“敖口东十里”,冉家坝东去10里,正是敖口,都佐证了安阳城在冉家坝及黃泥梁。安康兴安府志.凤凰山记》载:“陕之关南则见安阳之凤凰山…下有汉水迂”。凤凰山西起池河(即古直水)口,东经今汉滨区流入汉江,其主峰和主体在今汉阴境内,历来凤凰山又是汉阴的象征,正好与凤凰山属安阳的说法相吻合,即也表明安阳故城在汉阴境内的江北岸。

三是实地踏看。笔者多次实地踏看,此遗址北枕半月形山冈,冈后是响洞沟、龙王沟,南滨汉江,地势平缓,视野开阔,向南可望汉阴山,向东可看石羊滩,向西10里的昔日敖口就是现今的喜河水电站大坝,临江处有细软漂亮的大沙滩,是游人休闲游玩的好去处。这里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与古安阳的有关史料记载相一致。“敖”古通“遨”,是漫游、游历、玩耍的意思,正因古时是游玩的好地方才叫“敖头”。细察,家坝西侧的黄泥梁原本是硕大的江边黄土台地,从庙坪西一直东伸至龙王沟口,横跨两个村民小组,是包括现今家坝在内的,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只是千余年的洪水冲刷,才使黄土台地面积逐渐缩小,东侧慢慢淤积形成坝子的。后来,冉姓人聚居这里开发,叫成了家坝(现在误传成了阮家坝)。可惜的是,原安阳城垣及大量设施被洪水吞没未能保存下来。尽管如此,可以肯定安阳故城就在今汉阴县汉阳镇交通村一、四村民,包括今黄泥梁和冉家坝

下面,不得不分析有关安阳县治的种种谬传。

清嘉庆晚期后有人认为,汉阴最早县城(即安阳故城)在本县鳌头山下的城墙岭,敖头即鳌头,并描绘道:“其岭颇扼形胜,昔筑有城,今城基犹存。”这是一种误解和谬传。为什么这样说呢?其一,“敖”同“鳌”两字不相通,字意全不同。“敖”通“遨”,是漫游、游历、玩耍的意思,正因为安阳城区是游玩的好地方才叫敖头;“鳌”是指传说中的大龟或大鳖,鳌头山系指山形像大龟或大鳖的头。所以,不能将此“敖头”当成彼“鳌头”。其二,更为重要的是,鳌头山在清代乾隆以前一直称作猪头山,如明万历《汉阴县志》上只有猪头山,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行政区划名中也只有猪头山,均无鳌头山这个名字。清嘉庆初年,当地士绅认为猪头山这个名字不好听,加之为改变猪头山一带年年无人考第功名的现状,才一致商议将猪头山改称鳌头山,此事在同治时就己载入鳌头山观音庙中所立的碑文中,石碑及碑文上七镇退休老教师夏文锦等多位当地人士于20世纪80年代前还见过,有据可考。汉、唐至清代乾隆前汉阴就无鳌头山地名,怎么能说此“鳌头”就是彼“敖头”,鳌头山下的城墙岭就是安阳故城呢?其三,鳌头山下的城墙岭,在汉江之南50余华里的巴山中,不符合安阳故城“县城南面汉江流”的历史记载;其四,城墙岭的所谓城墙和城门,是用石头垒砌而成,未见长条形城墙砖,更未见秦砖汉瓦,城垣谈不上宏伟,只是个山寨而已,汉代的名安阳城池咋会是这个样子呢?其五,城墙岭既不可能作仓储之所,又无法大量屯兵,与史料记载的安阳是“仓储之所”,南北朝时汉中太守肖承之为平叛杨难当寇曾聚精兵千人进据敖头的事实不相符。城墙岭可能只是古代巴人留下的聚居之所。

有人在报纸发表文章称“安阳故城在石泉毛家湾”,还有人在电视专题节目中说“安阳故城在今石泉莲花石”。对不对呢?

毛家湾(又名毛家院),即今石泉石磨铺,此乃弹丸之地,说是铺并无集镇,仅有10多户人家,无设西汉重治必备的自然条件,周间是没人烟的荒山,不符合《水经注》关于安阳县城“旧立仓储之所,傍山通道,水陆崄凑,(即为后来之)魏兴安康县治”的描述,也有悖《太平寰宇记》记载的“安阳故城在汉阴县西二十四里,即今散口东十里,汉江之北故城是也”的准确方位。该文作者为了证明毛家湾系安阳故城遗址,将汉阴县治硬移花接木在今石泉县池河镇谭家湾,以圆其“二十四里”之说,实际毛家湾东距谭家湾45华里,是在玩文字游戏,亵渎历史。

莲花石,据《石泉县志》记载,清代乾隆年间新设的一个铺,不是古城池,连镇都谈不上。20世纪80年代省地曾组织考古专家对汉江沿岸考古挖掘,未发现该地是古城邑地址,且不符合《水经注》的记载,故可排出是安阳故城遗址。

其实,《石泉县志》在介绍安阳城时有个结论:“安阳城当在石泉县东。”注意,未说在石泉县城东或石泉境内东部,而指在石泉县东,即在与石泉县接壤的汉阴县境内。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陕西通志·卷八》在汉水条下注释为:“安阳城在洋县境内。”对不对呢?

在洋县实地调查,细阅《洋县志》,没有发现安阳县治在洋县境内的有据传说和记载。1996年出版的《洋县志》载:洋县在“高祖(指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地属成固县。五年(前202),汉王称帝,沿袭秦郡、县制,县地属汉中郡成固县。”1994年2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城固县志·建置志》,涉及安阳县时,引用刘琳的《华阳国志·校注》说:“两汉之安阳,即魏之安阳,晋之安康。”意思十分明显,两汉之安阳县,即魏兴郡之下的安阳,西晋时设置的安康县,侧面证实了不在洋县境内。《石泉县志》称“安阳县所辖,即今石泉、汉阴、紫阳3县。”汉阴正居中,亦未辖洋县地。

鄙人关于安阳故城的考证,与安康市政协原副主席、安康市博物馆首任馆长李启良,已故考古专家徐信印和安康市博物馆二任馆长施昌成的观点不谋而合。曾参与安康地区多次文物普查的李启良,在他的《安康古城邑地望考》一文(见《石螺斋谈丛》一书)中指出:汉阳镇阮(冉)家坝“其西侧黄土梁是一处汉代城邑遗址,遗存大量烧土、瓦砾和绳纹陶器残片,村民曾掘出陶制下水管遒、汉代铜器。以汉阳镇的地理位置和文献对照,当为安阳县城邑故址。”徐信印和施昌成合写的《文献史迹有关安康地区主要古迹辑录并考》一文(见《安康文史名胜集》下册),引据《太平环宇记》后说:“据实地考察,汉阴旧县故址(瓜园)西去12公里为汉阳镇,附近(冉家坝黄泥粱)有汉代遗址,当为安阳故城不误。”

(原载李家成 著《汉阴文史大观》一书,夲次有增删)

主要参考文献和资料

《水经注》北魏·郦道元 著

《太平寰宇记》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乐史

《宋书·州郡志》南朝沈约 

《登安阳城楼》 ·孟浩然 

《安阳城》 ·方干 

《石螺斋谈丛》李启良 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安康文史名胜集》 徐信印 编著 2002年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

明代、清代《陕西通志》《陕西省志》

明万历、清康熙《兴安州志》

清嘉庆、道光《兴安府志》,民国《重续兴安府志》

《安康地区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

明、清、民国至1991年12月版《汉阴县志》《汉阴厅志》

《汉阴县地名志》1998年6月

《城固县志》1994年2月出版

《洋县志》1996年出版

《石泉县志》1991年出版

《紫阳县志》1989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