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剑川:石钟寺石窟
2023年7月18日
昨天中午到大理,下午逛了古城。
晚上住在洱海东边一个度假村,半山之上,风景优美,交通不便。
今天要去剑川,看石窟寺。
我十年前去过沙溪古镇。从沙溪到石钟寺很方便,只十几公里。不过那时我还不了解石钟寺,以为只是一座石头山,山上有很多猴子。我这两年看古建,看石窟,国内最有名的那些都看过了。其实,石钟寺石窟也很有名,它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点多起床,天蒙蒙亮。洱海湖面上泛着灰白,苍山顶上有一抹亮色。寂静了一夜,山下公路上已有汽车或摩托的引擎声。
从大理客运站坐车到剑川好办,麻烦的是怎么到客运站。我在网上预约快车和出租车,二十分钟过去都没有回复。
必须出门,不能等了。也许下山到公路边打车会方便些。总会有办法的,我相信。
6:10出门。到剑川的班车是7:25的。
空气有些潮湿,四下里静悄悄的,知了的鸣唱有些疲倦。少年时候到城里赶集,天不亮就要出发,出门的时候就是这种感觉。有点不喜欢这种感觉,还是睡在被窝里舒服。
从客栈走到后面的道路要登一段铁梯,脚下咚咚咚的声音很响。我心里有事,顾不得许多。
在铁梯的尽头左转,见一着黄色工作服戴摩托头盔的美团小哥刚刚交接完要离开。我赶过去问他能不能载我到大理汽车客运北站,我赶车,可以付他一点费用。
他看了一下地图,说要过桥,有十一二公里;又说他还有一单,要往那个方向去,顺路。“可以。就给二十块吧。”
下山路有些陡,路不平,还有急弯。我不久前在四川安岳也坐过摩托车,那个师傅是成年人,身体壮,技术娴熟。这小伙子看起来十七八岁,很单薄,似乎也不是很熟练。我有点担心。
到山下的公路,路变宽,变直,又平坦。人车都很少。跑得很快,可以说是风驰电掣,得有100公里的时速吧,而且很长一段都没有红绿灯。感觉脸被吹得发麻。
进入一个小区,在一家小吃店取了个饭盒。是直接从门内的矮桌上取走的,都不用打招呼。
接着往北走,进入闹市区。二三百米一个红绿灯。等绿灯的时候,总是在红灯的最后一秒启动,绿灯一亮就飞驰而出。一路上不断超越大货车和公交车。还闯过一次黄灯。
到一家宾馆门口停下,将饭盒送到楼上。我在楼下等三分钟。这时我有些犹豫,是不是给他二十元结束行程,我就地叫DD或出租车呢?这时已经六点五十了。前面五公里多,花了十七分钟,后面还有六公里多,可能有点赶,而且越赶只会越危险。在这个地方叫DD或出租车应该很方便。坐汽车肯定要比摩托快一些,安全一些。不过,又担心我这样提议会不会伤害他。
这样想着,居然有了同情和愤慨。这十七八岁的小孩,正是早上贪睡的年龄。他今天出门做第一单生意,可能才五点多。他所服务的人,可能跟他年纪差不多,可能比他大;他们可以玩个通宵,早上躺在床上等着别人送早餐。他为别人服务,要挣100块,可能得跑十来趟,而他服务的人,花100块可能就像扔一张手纸。这些做骑手的年轻人,工作劳累,危险,强度大,报酬低;他们也是在吃青春饭,但吃得很艰难。
我正想得有些伤感,小伙子下楼了。“咱们走吧”,他说。
我说,“不要着急,时间还够”。
上车的时候,我感觉到他的力量还不足以自如地控制车子。上楼下楼一跑,体力肯定消耗不少。
继续往北飞奔,驶过洱河桥。
路上车子多起来,货车,公交车,轿车,摩托,电动车。
红绿灯也多起来。每次遇到红绿灯,都要抓紧时间,抓紧通过或者抓紧启动。
不到十分钟,到了客运北站。
下车后,我给他扫了三十元。
小伙子看了下手机,对我说了声“谢谢”。其实是他帮了我的忙,应该感谢的是我。小伙子抬头看我并致谢的时候,头发甩起来,眼神是清纯的,笑容是灿烂的,还有些羞涩。那一瞬间,我感动了。
他还这样小,才十七八岁;他的形象,他的声音,还是那样的稚嫩。可他却要为生活打拼了!很多这个年龄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是正常而普遍的现象。可同样是十七八岁的孩子,五点钟就起来干活养家,这又算是正常吗?
站前小广场,有篮球场那么大。台阶上蹲着几个男人,在抽烟。广场边有几个棚子,早餐生意已经开始。饵丝,饵块,米线,土豆,豆浆,粥……我在右手边一家要了两个烧饵块,一个加鸡蛋,一个加油条,五块钱一个。卖早点的师傅三十来岁,本分而踏实的样子。他一边给我做饵块,一边向路过的旅客招徕生意,说话和气,态度温和而谦卑。
我于是又有些感慨。同样生而为人,为什么有的人混吃等死却日进斗金,而有的人勤奋努力却仅能维生?这种情绪让我的同情心再度泛滥。
上了车,才发现到剑川的班车是十四座的小巴。挺旧挺寒酸的样子。这是当地百姓坐的班车,车子不好,也便宜,42元。若是旅游大巴,从大理古城到沙溪,要近几十公里,要贵将近100。
我邻座两位青年男女,像是学生,二十来岁的样子,先说普通话,后又说云南话。听他们讲到过哪里哪里玩耍,又不像是学生。
男子叫我“大哥”,问这车到不到沙溪。
我说不到,去沙溪的话要先到剑川。我说我不是本地人,我也是来玩的。
那女子问我准备到哪里去玩,我说去石宝山,看石钟寺石窟;还说那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说从剑川去沙溪要经过石宝山附近。
这二位似乎也没有多少计划,像是准备走到哪儿玩到哪儿。听我这么一说,他们也想到石宝山去了。
七点四十多才发车,坐了十人。
出站不远,路边一男一女打招呼。司机要他们坐出租到前面一个叫做“世纪中学”的地方上车,他不能在这里停车上人,会被罚款。
到了世纪中学上车点,那一男一女已经到了。一位红色脸膛五十多岁的男子也要上车,司机问了下下车地点,说不带。男子脸上露出尴尬而羞涩的神色,一时手足无措。司机回头看看还有空位,又让他上车。
我有些奇怪,在站外上车跟站内上车是一样的票价,为什么会有人选择在站外上车而不进站买票呢?我在四川也碰到过这种情况。
从下关(大理市所在地)到古城这一段,车流较多,跑不快。走过古城,已经八点半了。
一路上走走停停,上人又下人,还不时停车上货,下货。带货的收入应该不低。我看到有人带一捆塑料布(可能是桌布)加一根铝合金的窗帘杆,收了十五元。有人将货物送上车,告知带到那一站,到站有人来取,直接扫码支付。也不讨价还价。取货的时候甚至招呼都不打。我忽然想起来,之所以不走高速,就是为了沿路带货。
过大理坝子,又穿过一个山垭,没多久就进入剑川坝子。
一个村镇连着一个村镇,不断地上人下人,上货下货。
到剑川县城之前,有个大的村落叫甸南村。我问司机到石宝山怎么换车,司机说可以到城里坐到沙溪的车,也可以在甸南村下车,坐过路车。既然到城里还是要返回到甸南村,那我就干脆在这里下。那两位青年也准备去石宝山,但他们想先到城里,将行李放到宾馆。
司机停车让我下,还特意给我指了指等沙溪车的桥头。
正好下车的地方有个清真餐馆,就进去吃了碗牛肉米线。
我问老板到石宝山坐车的事,他说在这里等不到车,最好是到城里客运站;或者是到村中央的一个路口。我看他的态度有些不耐烦,决定还是听司机的建议,到桥头去等。
烈日之下,连个遮阴的地方都没有。
西向过桥的车子很少。看到几辆客车,是去维西的,兰坪的,没有一辆去沙溪或者石宝山的。时间一分一分过去,渐渐有些着急。
边上有中国电信搭了棚子在做业务宣传。有几张桌子,十来个女子,没有一个顾客,她们自顾自在聊天,玩手机。
我过去打个招呼,问到石宝山坐车的事儿。
有的说要到县城坐到沙溪的车;有的说要到镇子里去坐;有的说可以在这里继续等;有的说可以包车去。一个胖姑娘说,我们倒是可以开车送你过去,可惜现在要上班。我知道她是在开玩笑。
没多少参考价值,我还是到桥头继续等。
我随时准备举手搭车了。我看过谷岳从北京搭车到柏林的纪录片,很钦佩。真的要实践,可不那么容易。那得有多么强大的内心啊。我终于还是硬着头皮举起右手拇指。一辆客车停下,别人是到剑川的;又一辆小车停下,别人不到沙溪方向。
时间又过去了五六分钟,越发着急。
又去跟电信员工打听,想问问包车的信息。
又是七嘴八舌的出主意,都不靠谱。
一位看起来年龄稍大一些的白族女子说,村中有个三岔路口,立着几块大石头,去石宝山的车都从那里过,到那里等要比这里靠谱。
我听她说得有道理,就进镇里去找那块“大石头”。
村子中央三岔路的中间,有一个鼓鼓包包的石块堆砌的景观,上面有“沙溪”,“石宝山”的指路牌。往北到剑川,往南到大理,往西就是沙溪和石宝山。
这里果然是交通枢纽,很多客车通过,到兰坪的,羊岑的,维西的,有的牌子上只写个“81”。原来是个镇子,在去兰坪的方向,距离剑川81公里。
还是不见去沙溪和石宝山的车。
于是到街边一家汽车服务公司去询问。
老板很客气。说到石宝山一般是到县城客运站坐车;不过也没有直接到石宝山的,原先开过一段时间班车,后来人少,就停开了。只能坐到沙溪的车,在石宝山路口下,走进去还有三公里。又说,最简单还是包车。
我又问在哪里可以包到车,又说不知道。
从到桥头等车开始,我一直在约DD;又一再提供奖励,从17元提高到24元;APP上显示的正常车费是30元左右。因为过一定时间约不到车平台会给补偿。都已经给了我两次补偿了,还是没有约上。
我在路边继续守株待兔。看一辆辆客车,班车从我身边跑过,却与我无关,有些绝望。
见到一个有趣的事情。四位男子抬着一个像日本人的“架笼”一样的东西走来,红色的,以为是什么民间宗教仪式。近来细看,却是一座红铜的神龛。
一辆绿壳的农村客运巴士在身边停下,开车的胖胖的老奶招呼我上车,说在这里等不到去石宝山的车的,要到城里客运站。
对在这里等车我已不抱希望了。时间也不早了。到城里即使没有班车,包车也要容易一些吧。于是就上了车。
我看挡风玻璃下面有“石宝山”的牌子,就问司机,“你不是可以跑石宝山吗?”
司机说,“以前跑,现在人太少,不跑了。”
又说,“也可以送你去石宝山,但你不合算,包车要六十块。”
我说:“先前从大理过来,车上还有两位也想去石宝山,如果到车站他们还在,三人包车就合算了。”
正说着,接到陌生电话。原来是我先前约的DD,现在有应答了。那人已经到了三岔路口。我决定下车,给巴士司机扫了4元。司机显然有些不高兴,她本来可以挣我的六十元的。
我给DD司机打电话,他很快就找到我下车的地方。
DD司机姓杨,小个子,络腮胡子,很朴实很能干的样子。他是大理人,在这边做生意有八九年了,在这边成了家。他好像还有别的生意,空闲时开DD。他今天要到沙溪办事情,顺便拉上我。
小杨普通话说得很好,知道的东西也不少。吃旅游这碗饭的,大多见多识广。还好,小杨看起来还很淳朴,一点不油腻。我们一路走一路聊,关于剑川的文物古迹,关于石宝山和石钟寺石窟,关于剑川的木刻……
距沙溪四公里,右边有岔道通往石宝山景区。石宝山景区,有三个石窟群,石登箐、石钟寺、狮子关,还有一个宝相寺。目前开放旅游的,主要是石钟寺和宝相寺。
下车前,小杨给我留了他的电话,说返回的时候如果找不到别的车,就给他打电话。这个电话后来帮了我的大忙。
石宝山景区大门在停车场西边的高台之上,砖石结构的拱门,铁栅门关着。大门只是装饰,平时是不开的。进出的右边的小门,可以通车。景区里面还有农户,他们可以自由进出。路侧有游客中心,一位女子在售票。门票40元,观光车45元。我对观光车这种东西很怀疑,很反感。我们很早以前去石林游玩,开车或者坐公交车到景点边上。现在,景区大门开在十几公里之外,观光车费几十块。最大限度从游客身上榨取油水成为现在很多景区最重要的策略。这么做的不合理是一目了然的。这样做是否合法也需要研究。放纵商家的恶习,损害的不仅是游客的利益,也是景区的形象。
我本来只想买门票的,反正我喜欢走路。售票员说景区路很远,到最远的石钟寺有十几公里。想一想走那么远不适合,就只能配合一下景区。
二十分钟一趟观光车,滚动发车。
看调度室的女子在吃午饭,我有些饿了。上车前在大理吃了一个烧饵块,十一点多在甸南村吃了一碗牛肉米线,实在是少了些。但在景区门口,没有小吃店,甚至没有小卖部,连卖水的都没有。调度说到里面的景点会有卖小吃的。
上车,往西,先在峡谷中穿行。我今天的瞌睡实在太多。等我醒来的时候,车子行驶在山脊之上,白云就在不远的树梢上飘荡。
到石钟寺景区停车场,这里是目前开发完成的景区的最西端。
停车场在一个山包上,有一排木构的房子。其中三间是卖零食、饮料和小吃的。一位白族女子在经营。我要了一碗米线,一瓶水。12元的米线实在太少太少,感觉只有几口。
停车场往东是个山谷。石钟寺和狮子关就在山谷的南北山崖上。
从石阶路下到谷底,再左转到北侧半山腰,可到石钟寺。
石钟山石窟开凿于南诏时期,相当于唐代,据说是对南诏国历史文化的很好体现和记录。目前开放参观的主要在石钟寺。
山间的土路还算平坦,不难走。路两边有古树,有枯藤,空气凉爽。路边有丹霞石,像龟背一样,一鼓一鼓的。路边石崖下刻一猛虎,栩栩如生,威风凛凛。
石钟寺景区大体有三部分。山崖底下是石钟寺,山崖中间是石窟群,山崖顶上有玉皇阁。
石钟寺地势险要,如果没有从半山修的旅游通道,从山谷爬上来,是很困难的事儿。我后来才知道,其实山脊上有一条从停车场过来的平路。
石钟寺的山门似乎是重檐歇山顶的样式,飞檐翘起若大鹏展翅。前面空间太小,看不到楼顶的结构。山门矗立高台,面阔三间,外有八字屏,白色墙面上有题字和山水画,是白族建筑的风格。
进入山门,左右墙上有两幅巨幅照片,是石登箐和狮子关的石刻。于是想起先前售票员说的,那两个景点参观不了,不开门;即使去了,也只能扒着门缝看,不过重要石刻都有照片在石钟寺展出。山门楼上也有几幅这样的照片。
过山门,正对面的石墙上嵌着白色大理石的“国保碑”。石钟寺石窟群是第一批国保单位。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只有180处,云南省有六处,三处在曲靖,三处在大理。大理的三处分别是大理古城内的崇圣寺三塔,古城南边的太和城遗址,剑川的石钟寺石窟群。崇圣寺三塔以前看过,这次要看的是后面两处。
左右有砂石岩上凿出的石阶,通往上面院子。左侧石阶的上头,是一座五六米高的巨石,从右侧看,是骆驼的造型,叫做“骆驼石”。整块的石头,是红色砂岩。顶上一座白色石塔,叫做“承露亭”,像是给骆驼戴上了帽子。石塔一米来高,塔中有一尊石佛的坐像。
院子左右厢房有人住,好像是工作人员的住所。正面是大殿,现在可能辟作办公室。从大殿廊下通道,走左边侧门进入石窟群区。门口有值守的,是个黑色脸膛的白族汉子,桌上有“提供讲解”的牌子。我问他石钟寺的石钟是不是前面那个顶上有塔的石头,他说不是,说石钟还在后面,还比划了样子。
出大雄宝殿廊下的左侧门,眼前是一面陡峭的巨大的红色砂岩山体,半腰有一排飞檐翘角的木构房子,我知道石窟就在那些房子的后头。
上山的石阶就凿在山体之上,很把滑。右手是一个巨大的像心脏的石头,面上一个个隆起的石包像一颗颗石榴籽裹在一起。我后来知道,这种石头叫做“紫红丹岩”。大石包的西侧有个小院,进去才发现大石包脚下有石钟寺的第一号石窟, “南诏第六代国王异牟寻议政图”。
这是一处宫殿式石窟,反映国王与臣子们议政的情形。端坐在龙椅上的是南诏第六代国王异牟寻(779-808年在位),左右各有大臣,侍者四人。主座之下有一肩扛宝座的力士。全图共有人物十个。人物生动形象,表情饱满,神态万千;雕刻细腻,线条流畅,比例合理。没有太多风化的迹象,像是新刻的样子。历经千年还如此栩栩如生,实在难得。在我看过的不多的唐代石刻中,这是保存最好,最细腻,最完整的。石窟的外面罩着石质的窟檐;立柱是八面抹角形,也应该是很早年代的遗留。我前些日子在长治城隍庙大殿看到的石柱,也是这样的。没有斗拱,没有飞天,说明还没有完全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人物形象也不是那么丰满而潇洒。不过,这已经是我所见最完整的唐代石刻了。
沿陡峭的石阶路向上,石阶就凿在山石之上。半空中一排飞檐翘角的木构建筑,应该是后世修复完成的。
一道石砌门楼外侧,有石钟寺第二号石窟,“南诏第五代国王阁罗凤出巡图”。这是一处行宫式石窟,雕凿在半空的石岩之上。正中端坐龙椅的是南诏第五代国王阁罗凤(748-778年在位),周围有臣子,侍者,武士,共有16躯人物。场面宏大,人物众多。阁罗凤是南诏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国王之一,曾经在两次天宝战争中大败唐军,这个事迹在《南诏德化碑》中有记录。我明天返回大理古城要去看这块石碑。整座石窟的石刻刀法细腻,形象生动。不过感觉不如龙门石窟那样流畅洒脱。另外,有几个人物的面部被毁,很可惜。
我在观赏第二号石窟时,听到边上小屋中传来悠扬的歌声。初听像是喇嘛的唱诵,悠扬而辽远,又觉得比寺院的唱诵更抒情,更活泼。我边看边听,很是享受,有些沉醉。经过小屋门口,往里瞄一眼,原来是一位中年男子,手持着手机,在与一女子隔空对唱。女子的声音听不太真切,男子的声音则是越发的悠扬而绵长,哀怨而惆怅;似乎有着某种渴望和向往,还有些无奈和悲凉。他用的是白族语言,不过歌声表达的情感还是能够体会。后来男子出来,我问他唱的是什么山歌;他说唱的是白族的小调,叫“八拨”,是男女对唱,属于情歌。我后来知道,石钟山原本是白族青年对歌的场子,前些年才搬到宝相寺。
我后来看到那男子手持镰刀,跨过栏杆,到悬崖边上割草,清理垃圾,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他没事儿一样,边做事还边哼着小调。
进入石门,右手石壁下有第三号窟“地藏王菩萨”,位于右立面的石壁之下,朝南,半圆的石龛。地藏王菩萨石像面部倒是完整,像是戴着头巾;右手已经损坏,可能是风化,也可能是被破坏。地藏王菩萨端坐在凳子之上,赤足踩在莲花座上。有一些瑕疵,但保存已算完善。
紧挨着第三号窟是第四号窟“华严三圣”。中间的毗卢遮那佛除左手损坏之外,基本完好。神态安详,精神饱满。两脚光着,各踩一朵莲花。背光雕刻得细腻而华美,细节处理非常精细。毗卢遮那佛背光的两侧,浅刻着阿难和迦叶的头像。阿难的形象已经被损坏,看不清面目。迦叶还看得清楚。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的形象也比较完好,雕琢精细。普贤菩萨一组,菩萨,大象,象奴都基本保存完整,雕琢细腻而生动。文殊菩萨的狮子基本上被损坏了,身上大大小小很多圆洞,可能是为修复而打的洞。狮奴只剩下一条腿。不知道是不是史无前例年代的“杰作”。
往前的第五窟是“维摩诘经变之问疾品”。由左中右三窟组成。中龛是仿屋形斗拱结构,居中的是维摩诘居士。身体前倾,面带愁容,神色阴郁,体现对人间疾苦的怜悯。左右两龛分别是以阿嵯耶观音和杨枝观音为主的雕刻。中间屋形龛的斗拱是典型的一斗三升,是唐代的风格。可见唐代的建筑对西南地区已经产生影响。
往前的第六窟是“明王窟”,是整个石窟群最大的一窟。属于殿堂式石窟。六根立柱托起斗拱,将整窟分为五部分。正中是一佛二弟子(大日遍照佛,阿难,迦叶),其余四龛并立,每龛二明王。明王皆面目狰狞,凶神恶煞;最边上左右各有一力士,形象高大,威武雄壮。力士的雕凿刀法细腻,流畅自如。作为密宗题材的石窟,堪称艺术的宝库。
与第六窟并立,也是巨大的殿堂式的是第七窟“甘露观音”。有造像三躯,中间的观音,左右两侍女。居中的观音是坐姿,神态安详,是白族妇女的形象。最特别的是胸前有个空洞。据说是观音掏心掏肺关心百姓伺候百姓的意思。还听说,这是一个未完成窟。原先应该是更大的一组石窟,但雕刻完这三身佛像之后就停工了。后来元朝时,当地文人李元阳在后面石壁上雕刻了缅怀友人杨慎及寄情山水的文字。
西出中间大窟,有一道石门,右侧石壁上有一窟,叫“阿央白”。居中有一深窟,刻立体的女性生殖器(阿央白)。左右两侧,线刻着佛像。外侧石壁上,左右各有两龛佛像。这是最神奇的一处石刻。有人说这是无法破解的密宗的教义,有人说体现的是当地白族的生殖崇拜,说是当地白族人求子,求顺产,求健康的崇拜物。
我在看“明王窟”的时候,就蹭听了讲解员的讲解。听一听还是有些收获。讲完阿央白时,游客夫妇给讲解员支付了100元。讲解员说这不是他个人的收入,要上交景区。
接着往左上方走,出一道木门,就出了石窟景区。
右侧山体上有一些龙凤的石刻,刻痕较浅,工匠气息,机器特点,应该是现代的涂鸦。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石刻水平,留到将来丢人现眼吧。
山顶是玉皇阁。重檐歇山顶建筑,檐下斗拱比较繁密,不过不花哨,也无青绿彩绘,我猜是明朝的建筑,至少是明朝的风格。廊柱与额枋之间的雀替,非常精妙。剑川是木雕之乡,剑川木匠的工艺是非常了得的。大门锁着,透过门缝看到,殿内供奉的应该是玉皇大帝,看起来跟财神差不多。殿宇前有石板的平台,石栏杆围着。凉风习习,居高临下,真是休息纳凉的理想场所。但是廊下及平台,围栏边上挤着十几位老乡,叽叽呱呱,吵吵闹闹,喧哗声在山谷回响。
玉皇阁后面有平台,还停了车。原来,从停车场走这边的山脊,有车路过来。又有一条小道,是通往石登箐的方向。有告示,说石登箐石窟没开放。我一时心动。开没开放无所谓,走一走山里的小路很不错。也许还可以透过门缝看到一点。可是又担心时间不够,快两点半了,我晚上要去剑川,交通问题还没解决。另外很致命的是,我带的吃的和喝的都不多。走了一小段,很舍不得,还是返回。
我还想再去看看石窟。这些石刻实在精美,实在让人留恋。不能原路返回,只能从寺院左侧台阶下去,再从山门进来。
石阶很陡,都是刻在山体之上的。不过很好走。砂岩的石阶就是这样,很把滑,很安全。
到了那个大石包的东面,其下部是光滑的石壁,有“菩萨行立图”,是南诏时期遗留的岩画。模模糊糊,看不清楚。实在是缺乏保护,下雨的时候,上面的水直接流到岩画上。不知道古时候会不会有窟檐保护,如果没有窟檐,岩画可能早就消失了。
一侧有“观钟台”。我没有意识到那个大石包就是“石钟”,而这个“观钟台”就是观这个石钟的。其实,那个骆驼石也像石钟,而这个大石包更像心脏,或者剥了皮的石榴果。
又从山门进入寺内。
跟检票口值班的聊了聊,问他石钟究竟是哪个?他拿出画册给我看,才知就是那个大石包。还说,石钟的外形有些像睾丸,他说这话是有些害羞。
继续上山,一个石窟一个石窟仔细看。
看到一个持单反的女生,每到一处石窟前,不同角度拍照,自言自语感慨,然后蹲在一边沉思,表情严肃。我有时也会这样,这是情绪投入的表现。别人看起来可能会觉得奇怪吧。在当事人来说,可能是很享受的时刻。
又到了山顶。玉皇阁前又聚了一群人,不过这次是一群昆明人。同样的大声喧哗,同样的喧哗声在山谷回想。
从玉皇阁回停车场坐车,最省事,也是大部分游客的选择。
我自然是很不甘心的。
对面山坡上也有大片的紫红丹岩,还有单体的小白屋,我猜想那边就是狮子关石窟群。可以过去看一看,即使没开放,被锁着,也可能通过门缝看到一点。再说,走一走这山路也是很好的体验。
再次下到山门口,接着往谷底走。越往下走,路面上的青苔就越厚,一度怀疑路是不是通的。听到对面有人说话,才相信是可以过去的。
下山。又上山。这一侧的树木不是那么茂密。太阳照得火辣辣的。有点担心我的水不够了。刚才在停车场小卖部没想清楚,只买了一瓶水。现在有些着急。虽然路边不时可以看到山泉,但不敢饮用。拉肚子的话,更加得不偿失。
到半山,有指示牌。朝南有水泥的平路,指向第九号窟。一座小屋子,白色墙面,就是我刚才在对面看到的那座。门关着。通过门缝,可以看见里面石块上有一个拱形的石像龛,一米高宽的样子。里面一个站立的人像,拄着剑,外国人的样子。边上有石刻的文字“波斯国人”,原来这就是“波斯人造像窟”。相对于之前看过的八窟,这一窟最简陋。不仅内容简单,雕凿也简单,而且风化和破坏比较严重。
返回刚才的路口,接着登山。
上山的道路分了叉。犹豫一下,走了左边。
石阶路就凿在山体之上,狭窄而陡峭。我有些恐高,向下看时有点晕,手心冒汗。有松树在石缝中生长,伟岸而挺立。
一队游人从上面下来,我在拐角的平台避让。领头的是一位外国女子,看样子是中亚一带的。
我问,“请问你们从哪里过来的?”
她好像有点紧张,说从上面的停车场。
为了表示一点友好,我说下面的路就好走了;下到山谷,有石阶路通到对面的石钟寺。
跟在她后面的男子,猜想是他老公,大胡子,大个子,说了声“谢谢”。
走在最后的是导游,一个小个子的男子。我有问他从哪个停车场过来的,他说是狮子关停车场。
我先以为是石钟寺停车场,那就近了。狮子关停车场,不知还有多远。因为我的水快喝完了,有些着急。
接着爬山。陡直的石阶,就着山体开凿,不规则,有的宽一些,有的窄一些,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有的地方只是一个石窝。石壁上有“狮子关”三字。这一段石阶应该是古代的遗留。回望对面山梁,石钟寺的格局完整呈现。三个部分,分得清清楚楚。
听到刚才几位游客在石壁下说话,才知我刚才犹豫左转还是右转后选择左转,错过了一个石窟。我后来知道,那个石窟是凿在石壁半空的,非常精美且保存完好。我有些后悔。犹豫了一下,还是没有下去。这段路太陡太难走,而且感觉体力也有些问题。
前面一个石洞,洞口很窄,里面很低。不管是上来还是下去,真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里正是“狮子关”。不知道南诏时期的天宝战争在这里有没有发生过激战。
过狮子关,右边有水泥的平路通向第十一号窟。也是一座小房子,正对着前面的石钟寺,门前还有个观景台。屋内,正面台子上一块略呈方形的石块,浮雕着王者(第一代南诏王)及王妃、王子、公主,他们坐在一起,就像照相。这就是著名的“全家福”石窟。雕刻比较细腻,人物形象比价完整。这处石窟的防护比较人性,大门是格栅式的,可以方便地将手机伸进去拍照。
这一次的石宝山石窟之行,虽然只看了十个窟,只看了几十躯石像,还是很有收获。除了“波斯人像”之外,大多保存较好,有比较完整的形象,体现着比较精细的技艺。就艺术的完美而言,我觉得与莫高窟和云冈石窟可以算是同一档次,要远远优于龙门石窟和大足石窟。我对此行非常满意。
旅程还没结束。
离开“全家福”石窟,很快来到狮子关停车场。就在公路边,离往里走三四百米就到石钟寺停车场。
遇到放羊的,一百来只山羊,慢慢悠悠走过公路。
休息一会儿,坐观光车去宝相寺。听说也是一个石窟寺,还是悬空寺。
先是不准备去宝相寺的,因为我听说那里猴子很多。自从上次在鸡足山见识过猴子的无耻下流之后,我对猴子既反感又恐惧。不过,一来还有时间,二来所买的门票包括宝相寺,三来听说宝相寺的猴子不是那么讨厌,那就去一趟吧。再说,宝相寺既是石窟寺还是悬空寺,也很有吸引力。
观光车在宝相寺停车场停下,涌上一群在此经营小吃摊的女子。他们不是招徕游客吃小吃,而是给游客送驱猴棍。一边往游客手里塞,一边说着“赶猴子的,免费借用。”
我借了一根棍子,跟那女子聊了几句。
“山上猴子多吗?”
“很多很多。”
“猴子攻击人吗?”
“不攻击。不喂它东西,它连边都不沾。”
这就奇怪了,那要驱猴棍干什么呢?
也有用,对我这样的胆小鬼来说,纯粹是壮胆。
有三四百米的上山台阶,爬得很吃力。路两边的树木砍伐过,大树下面是绿茵茵的杂草。有猴子在树上跳跃。路侧有一巨石,像一头牛从山体中钻出来,牛头上置一小塔,牛身上有杨慎的一段文字。
上一个平台,寺院山门外聚着一群猴子,一群老奶正在投喂,有玉米,花生,饼干之类。
猴子为争食而打斗,大猴子欺负小猴子,小猴子被追赶,嗷嗷叫着。
宝相寺就着山势,整体是坐西朝东,山门则是坐北朝南。山门是单檐歇山顶式样,前有抱厦。屋角翘起有些夸张,高度超过了正脊。应是现代建筑,彩绘及木雕是当地白族的风格。山门内供奉着泥塑的弥勒佛像,用玻璃罩罩着。奇怪的是门口有一对白色的大象。这不是南传佛教的风格吗?石钟寺不是密宗吗?
过山门,上台阶,进入院子。有几只猴子追逐着从两侧窜出山门,去参加争夺食物。我手持驱猴棍敲打地面,猴子跑到我跟前时会避让几步。
院子北端是一座硬山顶建筑,三开间,应该是天王殿,明间门头匾上写的是“发广大心”。斗拱和雀替,门窗的雕花,都极精致。看起来是清代的风格。房顶上有猴子溜达,东窜西窜。殿内供奉的是自在观音,是白族妇女的形象,色彩极艳丽。供女相的观音而不是大肚弥勒,可能与白族人妇女为天的观念有关吧?
天王殿左侧有偏殿,门头上有“白族精英”匾,供台中间位置,是着民族服装的唱山歌的一群青年男女。应该算是民俗展示吧。
从天王殿左侧绕到殿后,可见韦陀将军将金刚杵横放在臂上。也是白族青年的形象,质朴而可爱的样子,不像威严的武士。
正对着韦陀将军,有“宝山一会”石牌坊,看起来有久远的历史。后面,悬崖之下是大雄宝殿,单檐硬山顶,三开间。明间匾上的四个字是白族文字,看不懂。进殿,绕到主佛后面,里面是倾斜的洞窟,下面有各种神像,颜色极鲜艳,猜想是塑料的。有一尊卧佛,被塑料花围绕着,还有彩灯在闪烁。看起来不像是佛教的格局,猜想可能结合了白族宗教的某些成分。
宝相寺最奇特的是半山腰悬空的建筑。老远就可以看到半山有弥勒佛坐像及身边站立的释迦摩尼佛,有空中的桥梁,两头还有楼阁。整个这一组建筑都在悬崖的半空,气势宏伟,蔚为壮观。宝相寺故而也有“悬空寺”的说法。
我沿左侧台阶上去。顶上有泉水留下,下雨的时候应该会有瀑布。
半空建筑群的最左边是地藏殿,是歇山顶式三重檐建筑,靠山的一面借用了山体。可以上楼,南边进北边出。
地藏殿到中间佛像处有凌空的石拱桥。桥头就是贴金的弥勒佛像,其右边是释迦摩尼佛立像。释佛的衣饰大红大绿,显得俗艳。往前又有凌空的石拱桥,通往最北边的观音殿,好像是攒尖顶的三重檐建筑,靠山一面也利用了山体。
宝相寺还有着很旺盛的香火。没有看到僧人,可能是由在俗的居士管理。
返回,走出山门。楼上有一群猴子蹦蹦跳跳,尘土掉落下来。
一路都有猴子,或者蹲在路上,或者在路边的石头上,树枝上跳跃。我一路上都用棍子敲击地面,发出咄咄咄的声响,给自己壮胆。效果还不错。原先蹲在路中央的猴子会溜到路边。
看到一群游人给猴子喂食,一只公猴抢夺游人手中的塑料袋,那女子吓得嗷嗷大叫,边上的男子举起棍子驱赶。
快下到山脚,又见四位男子拎着馒头包子之类上山,不知是自己吃的还是喂猴子的。猴子闻到气味,尾追而行。游人却不投喂,挥舞棍子驱赶。胆大的猴子跳到游人身边,龇牙咧嘴,大声咆哮,发出抗议。
下到停车场,借我棍子的女子走过来,我将棍子还给她。顺便到她的摊子吃碗凉粉,很便宜,10块。
先我坐她家棚子下吃东西的还有五六位,听口音是昆明人。其中领队的男子,四十来岁的样子,一直说着非常别扭的“马普”,而且很大声音。这种说话的方式,是将土话变调,发音是土话,声调模仿普通话。比如,“你去不去?”说成是“你ge(第三声)ke(第四声)?”昆明话本来挺好听,说好了像唱歌。这种“马普”让人听得起鸡皮疙瘩。男子一直这样讲,跟他一起的几位老奶有时候也别扭地跟着讲几句。
一会儿,一个大约是他儿子的十七八岁的少年过来,说他刚才在山上逗猴子打架的趣事儿,手舞足蹈,非常兴奋。说话的方式是更加别扭的“马普”,发音是官渡土话,莫名其妙的变调,连语气词都变。小伙子报告自己的见闻之后,带着一位女子又去逗猴子。成年男子则将自己吃剩的面条拿去喂猴子。小吃摊边上的石墙上,一直有几只猴子上蹿下跳。那男子的逗乐让猴子追逐打闹起来,男子乐得哈哈大笑。一只猴子走近我的桌子,好像在盯着我的碗,我有些厌恶且恐惧,再吃不下去,就将碗放到地上,由它们去抢。
上车出景区。今天坐了三次观光车,都是一个司机。
到大门口,已经五点多。
我用DD联系去剑川的车,一直无人应答。
这时已经到了下班时间,景区的工作人员聚在大门口,准备集体坐车回县城。我孤零零一个人,在门口转来转去。
我问先前说过话的那位调度员有没有车到县城,她说只能包车,至少要100元。
有自驾的游人开车离开,有住在山里的开车进去。
有些着急,于是给杨师傅打电话,他说他就来接我。车费六十元。来回四十公里,六十元是良心价。
等车的时候在附近逛逛。售票厅的大门敞开着,无人值守;售票厅外面有三个自动售货机,没有一个能工作的,上面爬满了蜘蛛网……
二十来分钟后,小杨来了。
小杨说,前两年县政府倒是想过要发展石钟寺旅游,安排了往返县城的班车;游客不多,生意不好,就停运了。
我认为是地方政府工作不重视,不到位。石钟寺石窟是第一批国保,保存质量非常好,欣赏价值非常高,而且非常有民族特色,有非常高的异质化特点,有非常特别的旅游价值;若有足够的宣传,将其与附近的沙溪古镇相结合,是有很高旅游价值的。不过,就文物保护而言,旅游的发展倒不一定是好事。
我问剑川的古建情况,杨师傅给我介绍了剑阳楼,护国寺,景风公园。
又说起小吃,给我介绍了杨氏双盖帽饵丝。
本来从城西进城到宾馆要近一些,小杨说可以走城中心。现在步行街改造,可以行车。走这边可以就近介绍古城的情况。真是个好人!我心里感慨。留一下杨师傅的电话,到剑川的游人需要的话可以找他。剑川DD杨师傅,18987200012。
我住的地方叫剑川宾馆。听这个名字就知道曾经是当地最好的宾馆,是县政府的接待中心。宾馆位置很好,就在古城边上。一个大院子,有两栋楼。估计生意不好,东边的景德楼改为展销馆,大门开着,里面空空荡荡的,黑乎乎的,有点霉味儿。
景和楼在西边,正常营业。
六点多,正是晚饭时间。两位服务员正在门口的屋檐下吃火锅。
办理入住,服务员问我要不要升级为商务大床房,价值265元,免费升级。还说如果住得满意的话,给个五星好评。我原来的房间是111元的豪华大床房,当然愿意升级。
我以为房间应该在最高的三层,服务员却告诉我在一楼。一般情况,不是越高级的房间楼层越高吗?
楼道里黑乎乎的,没有楼道灯,那种化纤地毯发出的气味儿很浓。我打开手机电筒来回走两遍,才在最里头找到我的房间。走道的尽头,挂着帘子,掀开一看,里面正在改造,乱糟糟的。
房间门是木板的,可能使用频率不高,开关时有些涩,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进门是过道,当中有矮桌,上面放着可以前后转向的平板电视。电视的右侧是卧室,左侧是会客厅。客厅有沙发,书桌,还有台灯。厕所很小;洗浴室更小,基本上转不过身。
卧室窗外像是个废弃的院子,地上长满青青的杂草。十几米之外有户二层楼的人家,阳台上晒着一排鞋子。窗户里面干干净净的,窗户外面则爬满蜘蛛网。
在这个小县城,才100多,算是不错的条件了。
安顿下来,去逛古城,顺便找东西吃。
出宾馆大门东行几十米,就进入古城。
才走几十米,路边一个院子香烟缭绕。大门两侧各有一个烧纸钱和蜡烛的炉台,上面烧蜡烛,下面烧纸钱。门头有“哲母寺”三个字,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听说剑川这一带特别讲究孝道,我猜想是专门祭祀与母亲或者生育有关的神祇的。
里面转来锣鼓唢呐的音乐声,我们那里,办红白事或者祭祀有关事项,就演奏类似的乐曲。跨上台阶。正门口一块一米多高宽的石块,顶上差不多是半圆形,下面是规则的四方形的样子。正面刻着一对夫妇,坐像;男子的面容清晰,女子则模糊。整个石块被烟熏得黑漆漆的。石碑下面的香火似乎是长年不息的。
从石碑左侧探进身子观察。院子左侧一株紫薇正在开放。院子地上堆着杂乱的祭祀及生活用品,有米、油、土豆及纸钱等等。大殿廊下坐着四人,各操鼓、锣、唢呐、二胡,围着一张小茶桌,手闲下来可以喝茶。殿内两侧还有两位,像是操打击乐器。一位着冠袍的师傅在念诵,叩拜,一位女子手持着纸钱,跟着师傅的节奏,也在叩拜。叩拜之际,音乐声就想起。一套节目做完,那女子给师傅们作揖,退出大殿。我想当然以为这是该女子在为母亲祈福。
大殿供奉的是女相的神佛。
我觉得有趣,又不明就里。
继续古城的游览。
新铺的路面,中间是条石,两边是乱石。走起来不舒服,不平,又硌脚。两边的商铺,一层或二层的,木楼或砖楼;前面都是木板壁,屋檐下有柜台。我进去的这一段在古城西北,不甚热闹,大多铺子没有开门。开门的,多是药店,小吃铺子,日用品店。数量最多的茶叶店,家具店,古玩店,工艺品店,都关着门。
到一个石牌坊的路口,应该是古城的中心。
往南走,就是气势恢宏的剑阳楼。歇山顶,三重檐,矗立高台之上,前面还有个戏台。广场的中央,有铜制的古丝绸之路地图。广场四周,老年人们已经开始跳舞。从广场通往古城的通道两侧,有石刻的古代名人像,有马可·波罗、徐霞客、杨慎等。
到石牌坊,继续往东走。这一段热闹很多,大多是日常用品店铺,大多开着门。
在一家烟酒店买一包玉溪烟,23元。我跟老板说,送个打火机吧?我们那边,一般卖烟的都会送打火机的。
老板说“不送”,还说,“卖你一包烟还赚不到1块。”
我开玩笑说,“没见你这么小气的。”
似乎是他儿子的年轻人在里面说,“送吧送吧,你自己拿一个。”
我拿了个打火机,还是给他扫了24元。
我想恶作剧似的给老板递根烟,一想还是算了。
在这条街的尽头,见到小杨讲的“杨氏双盖帽”。差不多是个四方形的铺面,十来个平方的样子。厨房设在临街的铺面的中央,三面挤着几张矮桌,摆放着矮凳。厨房四面玻璃窗,很通透的样子。
掌勺的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奶,老头在打下手。
我说要一碗双盖帽的饵丝,老奶说饵丝没有了,只有米线和饺。又说,已经叫人送货了。说着打电话问多少时间到。电话拨通,好像没人接。
老奶说,要不给你下米线?
我说,我老远特意来吃你家的双盖帽饵丝的。
老奶说,那我去借点来。
街对面那家也叫“双盖帽”,经营同样的生意。老奶过去捧了一捧饵丝过来。
我找个地方坐下。实在不容易,实在太挤。地方太小,脚都伸不直。坐里面起身,外面的都要站起来才让得开。
吃起来才知道,所谓“双盖帽”就是有两个帽子,一个白肉的,一个红肉的;都是猪肉末,白肉是水煮的,红肉是用酱炒过的。我猜想,可能是生活艰苦时代的一种奢侈吃法,就是多吃点肉而已。有点像巍山的过江饵丝。
味道很好,分量很足。
隔壁一家也是经营同样的内容,叫做“赵大娘双盖帽”,掌勺的是一位看起来年纪更大的老奶,我决定明天早上就来赵大娘家吃。
接着逛古城,权当消食。
来到西街。这一区域要更加古朴,更加生活化一些。这一片有几十处明代的建筑,一百多处清代的建筑,与著名的景风阁一道,201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院子大多还有人居住,临近天黑也不好意思打扰别人,就没有贸然进入参观。
一处叫做“张纪域故居”的,是清朝嘉庆年间的建筑,其门楼是三门三楼的形式,飞檐斗拱,屋角飞起,甚是壮观。而且保存完好。
看到一座院子大开着门,照壁处一排翠竹非常诱人,就走进去看看。里面是并排的两座院子,整体的木构建筑。院中坐着一位男子,说着房子是清末的。又说他是从别人手里租下来的。听他口音,也是本地人。男子张罗着要泡茶喝,我婉谢了。
继续走一段,天色黑下来。明天早上再来看吧。
返回宾馆,写日记。才写了一小会儿,困意袭来。
这一夜,睡得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