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旅游业韧性发展的对策
打造高韧性的产业体系,实现旅游业韧性发展,是不确定性时代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这需要相关利益主体尤其是企业、政府、行业协会及其他非营利机构共同努力,在塑造旅游品牌、形成产业认同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战略管理、风险管理、危机管理、创新管理的水平。
(一)增强制度韧性,优化行业生态
推动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制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探索推进韧性治理,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有序竞争环境和放心消费环境。培育多元市场主体,优化大中型企业与小微型企业、外地引进企业与本土企业、传统企业与“四新”企业的比例,增强企业的多样性 。实施包容审慎的监管方式,推行“包容期”管理、“沙盒监管”、 触发式监管、信用约束、柔性执法,为旅游新业态新模式的孵化创造宽松环境。推广疫情期间各地政府助企纾困的经验做法,提倡“一地一策”“一企一策”,不断提高政策的预见性、灵敏度和精准度,统筹突发事件应对和旅游产业发展,为危机时期坚定行业信心、推进企业复工和产业升级创造条件。
(二)实施情景规划,强化战略管理
“抬头看路”比“低头拉车”更加重要。面对“多路交叉口”式的发展环境,传统的规划理念与方法可能会“失灵”。引入情景规划理念方法,基于符合逻辑和经验事实的分析推演,对未来不确定性环境进行甄别,制定最优发展战略,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式,丰富未来的发展场景,提供多种思路和方案,增强预见性和指导性。在此基础上,可以探索编制更具包容性和灵活性的韧性规划,让规划切实成为企业或目的地应对不确定性的有效手段。此外还应结合实际选取运用其他战略管理工具,培育战略资源,形成核心能力,提高特殊状态下的自组织和自适应性,更好地识变、应变、积势、谋势。
(三)加强能力建设,培育韧性组织
旅游企业是培育高韧性产业的关键,适应、学习、创新是旅游企业能力建设的重点。在学习型组织、创新型组织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思考型组织、智慧型组织建设,加强变化趋势与现存问题的调查研究,不断提升风险认知与识别水平,自觉运用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补齐研发、策划和设计这个短板,增强旅游企业、协会和行政管理部门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强化风险意识、机遇意识、市场意识,创造性地将威胁和挑战转化为发展机遇。从精专战略、坚韧领导、稳健资本、互惠关系、善行文化着手,提高企业的战略、组织、资本、关系、文化韧性,增强员工认同感和凝聚力,让企业能够在危机中重构组织资源、流程和关系,快速恢复生产经营,并发现新的市场机会,研发相应的产品,培育新的盈利点,实现持续增长。
(四)推进跨界共享,探索韧性供给
立足旅游资源的多功能、旅游产业的无边界、旅游产品的可拓性特征,强化共享经济、价值工程、循环利用的理念,依托现有的资源、设施与产业,开发建设休闲农业、旅游村镇、观光工厂、旅游休闲街区、旅游度假区、文化休闲空间,包装策划深度游、微度假、创意游、亲子游、毕业游、研学游等产品。 探索轻资产运营型、活动主导型、社区依托型等多元化发展模式,推进企业灵活生产、定制服务、价值共创,降低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总结推广云南红河州绿春县长街古宴、浙江台州天台县香米认种、云南大理古城“洋人街”创意市集等模式,加快众创、众包、众筹等韧性生产与供给方式在旅游业中的运用。(首发报刊:《中国旅游报》2022年10月14日第003版,作者:李庆雷、王浩,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旅游与地理学院、云南旅游产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