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韧性发展的三个维度
旅游业韧性发展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路径和模式。在讨论这一问题时,应开阔视野,汲取理论营养,尝试建立具有解释力与指导力的框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者马丁(Martin R.)、桑尼(Sunley P.)对区域经济韧性的论述,参考韧性系统及其他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大致依据时间先后顺序,将旅游业韧性发展细分为三种维度,即:抵抗力(Resistance)、恢复力(Recovery)和进化力(Renewal)。正是这三种力量,为面临不确定性挑战的旅游业保持稳定性、适应性以及创新性提供了保障。
(一)增强抵抗力
抵抗力的全称为防御抵抗力,指的是旅游业抵御冲击扰动并维系自身结构与功能的能力,可以用生产与供给体系是否遭受严重破坏加以衡量。一般来说,旅游专业人才、资金、设备流失越多,接待场所(设施)闲置越严重,说明抵抗力越差。抵抗力主要依赖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旅游吸引物影响力,也与旅游产业在当地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从业人员的产业认同感、企业的投资结构与战略规划密切相关。
从实践来看,相较传统的旅游地或企业,母体依托型(如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贵州平塘天眼)、多业混生型(如西双版纳告庄小镇、青岛啤酒文化休闲商务区)、主客共享型(如西双版纳傣族园、长沙岳麓山)、轻资产型(如云南红河州康藤·红河谷帐篷营地、陕西西安曲江智造)的企业或旅游地的抵抗力更强。
(二)提升恢复力
恢复力的全称为适应恢复力,指的是旅游业通过迅速、多样化的响应措施来达到原有接待水平的速度与程度,通常可用恢复原旅游人次或收入花费的时间来衡量,所用时间越短则恢复力越强。恢复力以基础设施网络、公共服务体系为基础,受旅游品牌影响力、危机管理能力、促销投入、区域文化与制度弹性等因素影响,其中品牌影响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云南为例,疫情期间恢复力名列前茅的旅游地当属西双版纳、大理、丽江,这首先归功于这些地方多年形成的旅游形象品牌与市场感召力,其次是各地政府统筹疫情防控与旅游发展的理念与行动、出台的旅游业复苏的扶持政策与激励措施,同时也离不开铁路建成通车、旅行便利化程度提高的推动,以及以西双版纳“‘象’往的地方·向往的生活”为代表的营销努力。
(三)培育进化力
进化力的全称为进化再生力,是指旅游业相关利益主体对原发展模式或增长路径进行反思,对项目、产品、业态、赢利渠道乃至服务流程、管理体制、运营机制进行适应性调整与变革,演进到一个新的均衡状态的能力。突发性公共事件或随机性冲击在破坏旅游业生产力、影响旅游市场秩序的同时,也是一种优化产业结构的“创造性破坏”(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语), 是摆脱路径依赖、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若能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抓住新机遇,研发新产品,满足新需求,培育新优势,就是具备了进化力。
疫情期间,部分旅游地与头部企业主动拥抱市场,创新求变,实现了产品、业态及盈利模式的“进化”。例如,云南曲靖会泽大海草山抓住冬奥会拉动冰雪消费的契机,积极打造冰雪旅游度假区,形成了新卖点、新盈利点,走出了产品同质化的困境,实现了发展阶段与产品层次的跃迁。(首发报刊:《中国旅游报》2022年10月14日第003版,作者:李庆雷、王浩,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旅游与地理学院、云南旅游产业研究院)